趙慶龍
摘要:創新能力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關鍵因素。現在新課標下教學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我分析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數學的教學中,我們也應該不斷去探索新的教學思路。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下面筆者談一談數學在實踐教學中的新思路。
關鍵詞:數學;創新;教學新思路
引言: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學思想也在不斷發展改變,怎樣將實踐教學的新思路應用于數學中是當前我們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總的來說還是我們老師的教學方法存在一些問題,讓學生們在學習中興趣和積極性沒有那么高,所以說探索數學教學新思路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就談一談筆者在數學教學中的一些新思路。
一、探索數學學科實踐教學新思路的意義
從當前的發展形勢來看,轉變教學思路是非常必須的,以前的教學中完全是老師為主,學生就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只要老師不講學生就不會,或者一個題型只要變換出題的形式學生就不會了等等,而現在的新課標教材更加注重學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還有一些題型有所拓寬,旨在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現在的教學過程中,是以學生為主,主要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不僅僅只是會做題;所以說新的教學思路在數學學科中的應用有著非常大的意義。
二、傳統數學學科教學方式存在的弊端
(一)限制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老師以教材上的知識為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的思維發散能力,慢慢地,一些學生開始產生厭惡學習數學;最終導致數學成績下滑,教學質量也下降。
(二)與老師缺乏交流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上,我們學生都是以老師為中心,老師說對就對,說錯就錯,學生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而且課堂上當學生遇到問題時也不能與同學進行相互間的交流,而對老師又感到一絲畏懼,最終導致這道題不會解,長此以來,就會積累越來越多的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三)課堂教學的偏向性
傳統的教學中,老師在課堂中存在很大的偏向性,比如在課堂教學結果中只注重最后的考試成績,課堂上會讓成績好的同學回答問題,而對成績差的同學產生一種排斥,漸漸地使成績較差的同學處于一種壓抑、枯燥、乏味的教學狀態中,慢慢就會對數學失去興趣,造成嚴重的片刻。
(四)學習方式很單調
在傳統的數學教育中,學習數學是一種很單調的方式,每天都有寫不完的作業,記不完的公式,而且沒有將這些與實踐結合起來,慢慢地學生的思維就會僵化,缺乏一些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慢慢地只是成為一個記憶公式和做題的工具,失去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三、數學學科實踐教學新思路的探索
(一)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數學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去學習,讓學生在上課前對內容進行預習,提出自己在預習的過程中遇到的不懂得問題,然后老師再進行解答,這樣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了解與掌握,而且學生容易弄懂原理,還培養了學習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再一個我們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總結出學習框架,歸納知識體系,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培養學生們的思維能力
由于在以往的傳統教學中,同學們的思維處于一種僵化的模式,這對于學生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要培養學生們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授三角形的知識時,老師會提出問題:“為什么三角形的穩定性最好,但凳子卻要做成四邊形呢”?這一問題讓學生們的思維迅速打開,在課堂上各抒己見,這種教學模式不僅使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學生之間的同學情誼,培養了自己的交流能力,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三)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數學教學
以前傳統的教學課堂,說話是不被允許的,所以當學生們有了不同的見解時,不能相互探討,漸漸的不喜歡去發現問題了,而小組教學恰好能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
例如在教授最大公約數與最小公倍數時,老師可以先講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與最小公倍數的運算,然后進行小組討論,這時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會提高很多,也能很快速、準確的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
而且小組討論有利于能夠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一種團隊意識和同學間的交流能力。
(四)將游戲運用于教學中
游戲是每一個未成年人都感興趣的事,我們可以將游戲運用于數學教學中,以此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比如教授概率時,我們可以運用教材上的方法,讓同學們去摸放在盒子中的白球與紅球,然后在將理論運用于游戲中,游戲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同時又能比較輕松的獲取知識。
結束語:我們數學老師應該在教學的道路上大膽創新,勇于實踐。不斷地去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個人學習能力、多方面地去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我相信通過這些好的教學新思路,一定可以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數學教學方法改革之實踐與理論思考[J].中學研究,2004,(7-8).
[2[鄭毓信.審思數學課程改革[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