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
[摘 要]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三年級是學生習作的初始階段,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非常重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三年級作文教學中開展看圖作文教學,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習作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寫作能力,從而實現語文素養的有效發展。
[關鍵詞] 三年級;看圖作文;策略;語文素養
隨著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語文課程標準》對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課程應該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而良好的語文素養,勢必離不開優秀的寫作能力。對于小學生而言,三年級正是能力提升的重要階段,雖然具有一定的語言組織能力,但尚不具備熟練的作文技巧運用能力,需要在課堂上予以精心指導。這就提示教師在對看圖作文進行教學時,結合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根據有效的教學步驟,充分發揮例文的引導作用,在層層推進中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寫作能力,從而實現語文素養的有效發展。
一、夯實基礎
寫作能力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在獲得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此,可以說例文就是學生增長寫作經驗、獲取寫作方法的最佳途徑。“習作一”中就安排了大量例文,為學生提供了許多具有借鑒意義的優秀范例,進而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獲得啟迪。在例文中,要求學生必須熟練掌握的習作要點,都能在例文中找到依據。教材中,一般都會在例文后面設置幾個針對本次習作要求學生掌握的習作方法進行思考的問題,具有非常強的指向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仔細地精讀例文,循著已有的線索,激發學生進行思考。
二、充實內容
雖然教師課堂對例文進行了研究和品讀,掌握了基本的寫作方法,但是直接讓學生順著例文的思路進行寫作還存在一定難度,這是因為學生們還缺乏必要的語言組織能力。教師應該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對圖畫進行仔細觀察,一步步地對圖畫形成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充實作文內容,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
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任意從習作練習中選擇一組圖片,在經過仔細觀察后,結合自己的理解,說出這個故事的梗概,再與同桌進行相互討論,這對于學生來時還是很簡單的。完成這一環節后,教師又讓學生試著給圖畫中的故事設置個題目,學生們的發言都很積極,在一番說明辯論后,一致把第一個故事的題目設置為《知錯能改的孫小圣》,把第二個故事的題目設置為《亡羊補牢》。為了提升學生的能力,教師還啟發學生們對“亡羊”和“補牢”的意思進行解釋和說明,有助于理清學生的寫作思路,充實故事的內容。雖然這一道習題沒有提出“仔細觀察,看懂每一幅圖的意思,弄清每幅圖之間的聯系”的要求,但是培養學生聯系事物的想象力和邏輯能力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對此,教師可以設計“觀察圖畫,說出梗概”這個環節,使學生了解到,應養成先看明白圖畫的意義,看懂幾幅圖間的聯系,再進行寫作的好習慣。筆者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老師問道:“這個故事你準備分幾個自然段描寫?”學生回答:“一共有三幅圖,所以我準備用三個自然段分別敘述。”老師:“那么你認為哪一個自然段描寫的內容多一些?”學生:“我準備把第二自然段寫得更豐富些,因為第二幅圖里的信息比較重要。”老師:“這位同學很聰明,懂得觀察哪一幅圖的信息內容比較重要,從而在作文中突出重點,這種方法叫‘詳略得當。”
在這一過程中,能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為完成習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傳授方法
情節、人物、時間、地點是一個完整故事的基本要素,是學生所描述的故事中必不可缺的部分。如果學生腦海中沒有對這些要素形成完整的概念,故事就不會有完整的邏輯性。一個內容充實、邏輯清晰的故事就要將人物具體的語言、動作、神態以及心理活動詳細地描寫出來。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將擴展故事層次的方法巧妙地傳授給學生呢?
以看圖說故事第一題《知錯能改的孫小圣》為例,采取“引說”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
老師:現在是什么時候?誰和誰一起去了哪里?
學生甲:在星期天的早晨,小熊貝貝和小猴孫小圣相約去公園游玩。
(這句話里,時間、地點和人物都出現了)
老師:孫小圣的心情非常愉悅,一路上一會兒……一會兒……
學生乙:孫小圣的心情非常愉悅,一路上一會兒興奮地跳到路邊的花叢里,一會兒激動地爬到大樹上,可活潑了。
(這位學生所說的“一會兒興奮地跳到路邊的花叢里,一會兒激動地爬到大樹上”就是典型的動作描寫,想象的場景將小猴活潑好動性格特點準確地展示出來,是十分合理的描寫)
老師:很快,他們就來到了公園的涼亭里,這時,貝貝忽然覺得有些口渴,就……
學生丙:貝貝就對孫小圣說道:小圣,我去便利店買兩瓶水,你在這等著我!
(這就是語言描寫)
老師:貝貝剛走,孫小圣看著亭子中兩根鮮紅的柱子就出了神,他想著……
學生丁:我的祖先可是齊天大圣孫悟空啊,以前就在如來佛祖的五指山上留下來到此一游的記錄,我是不是也該留點什么作紀念呢?
(這幾句心理描活動寫十分精彩,為后文的人物行為作了合理的鋪墊)
在筆者的“引說”下,學生們的思緒更加順暢,對圖畫內容的理解更加具體,從而能夠在不知不覺中運用學到的寫作方法,拓展了故事的層次,使人物更生動,使故事更有趣。
四、分組活動
國外一位著名的教育學家曾提出:“興趣是創造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教師就要著重激發學生們“想寫”的興趣,不要使寫作方法稱為“無米之炊”。經過“引說”后,教師就應該自然而言地讓學生嘗試開始自己根據圖畫編故事,暢所欲言,講一講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做法正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教學方針。能力較高的學生可以獨立進行創作,而能力相對較低的學生可以通過同伴的敘述得到啟示,借鑒他人的思路進行創作。這樣的分層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的水平都得到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難度,使各個能力層級的學生都收獲寫作的快樂,激發寫作的興趣,在輕松和諧的交流氛圍中迸發智慧的火花。
五、提升能力
只要學生能將所思所想清晰地表達出來,一般在寫作上也就不會太困難,即使個別同學一時間跟不上,經過和小組成員的共同討論后,也能得到一些寫作上的靈感。此時讓學生根據上文中提到的要點進行自由寫作,趁熱打鐵,可以達到一氣呵成的效果。學生進行創作時,教師要全程巡視查看,以便了解學生的情況,解答學生的疑問,但要注意不應過分引導,以免擾亂學生原本的思路。完成習作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自己閱讀或交流閱讀的活動,在復查中發現習作存在的問題,進而修改完善,深層次挖掘學生的能力。
三年級的學生雖然是第一次接觸看圖說故事的習題,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能力還有明顯不足,寫作方法的運用也不夠熟練,但只要教師遵循教育規律的要求,將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緊密地結合起來,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就完全可以輕松地駕馭這類型的習題,促進寫作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曉潔.寫話練習不妨從繪本開始[J].安徽教育,2014,(01).
[2]姚鳴鳳.低年級看圖說話的訓練[J].江西教育,2000,(04).
[3]黃成義.讓看圖寫話走出“千篇一律”[J].小學語文教學,2014,(13).
責任編輯 周正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