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有
摘要: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或經典趣味題目,說說生活與我,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用數學思維方式積極思考解決困難問題的好習慣,提升健康生活的素養。在數學小組合作及數學大師的故事中培養學生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擔當。通過動手操作、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
一、課程設計目標
結合六大核心素養整體育人目標,確定了校本課程趣味數學的三維目標分別為: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數學故事、數學文化等內容設計呈現數學知識以及相關的數學歷史、文化,發掘數學自身的人文性,豐富數學教學內容,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科的特有的魅力,積累古今中外人文領域數學的基本知識和成果,增強學生數學的人文底蘊素養;通過拓展課堂教學內容以及融入經典數學趣題,生活中或卡通人物所遇困境問題,促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科學原理和方法,提升學生的科學精神素養。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創設情境中學生自主探索與動手操作,促使學生積極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在探索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根據不同情境和實際,自行選擇或調整方法等,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勤于反思的習慣。通過多種感官、多種媒體的作用使得學生在學中用、用中學,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做到樂學善學,著力提升學生的學會學習素養。
二、開發實踐視角
在課程目標的指導下,趣味數學校本課程的開發,我們從“賞”“研”“玩”“話”“探”“做”等視角展開實踐探究。
1.賞數學文化,潤文人底蘊
主要以學生收集為主,老師加工修改幻燈片。活動時學生上臺展示,既學習數學文化,也能領會到古今中外人文領域積累的成果,從中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提升學生人文底蘊。
例如,一、二年級的學生雖然一直學習數學運算,但對其由來鮮為人知。可介紹加減乘除的由來史。由之前賣酒的標志到后來逐漸被文字化,又被人們所一致公認,讓學生體驗到我們的好多數學知識是在生活的推動下逐漸建立的,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2.研數學之問,育科學精神
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重在引導學生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問題,具備問題意識,提出問題,并能勇于探索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
例如,“4-1能否等于5”故事引發的思考。小主人公是二年級小學生明明及他的弟弟。作為哥哥,他有責任輔導弟弟學習。一個周日的上午,他們兩個正在進行著口算答題游戲。弟弟抽中的卡片中顯示“4-1=”,即刻答到5。明明當時不禁笑了笑,剛想裁定弟弟又輸了。可是,小弟弟撅著嘴好奇地問著:4-1真得不可能等于5嘛?明明撓撓頭,假如你是明明,你要怎么回答弟弟?
后面部分同學能根據減法的意義是去掉之意,將問題轉化成:原來有4個,去掉一個之后,剩下的是5個,能不能存在這樣的事物。隨后想到剛學過的角就是這樣的。這是學生理解減法含義,并能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正確地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最終發現部分同學拿起自己的一張紙,學著小老師的樣子,在上面演示著,一張四個角的紙,用刀子去一個角之后剩下五個角。
三、玩數學之趣,促學會學習
該課程借助謎語、游戲、故事、實踐活動、數學日記等豐富的形式,展現數學的多姿多彩, 意在打造一種可視的、可玩的、可感受到的數學校本課程,允許學生自主地選擇所需進行學習,促進學生各自個性的形成,逐漸鍛煉學生可以按照不同情境和生活實際,自主調整研究方法,發展各人的靈活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學會學習。
四、話數學與我, 享健康生活
設立學生分享環節,可以收集自己、朋友、家人遇到的數學場景及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小故事;說說自己對數學的認識和感覺;聊聊自己之前遇到數學方面的困難及如何克服的;談談自己還想了解的數學哪些方面等。這個環節賦予了數學一種人情味,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中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享受健康生活。
五、探育人方式,化責任擔當
課程中選用小組合作育人的學習方式,重在培養學生的個人、集體責任感。小組長扮演兩個角色,組織協調者和反面角色,組織全組人員有序地開展活動并在開展得到結果后嘗試提出相反的看法和其他可能性;操作員主要擔任小組中的動手操作工作;記錄員負責記錄小組所做的活動、每人發言交流情況及討論結果;匯報員總結報告小組探討得到的結果,并演示研究成果。角色的擔當需要定期的做出適當的調整,以達到全面加強學生學習的責任感。其次,必須明確小組目標,并意識到小組是一個整體。在目標的驅動下,同學們互幫互助。這樣使每個學生不僅對自身擔責、并且要對所在的集體負責。
六、做數學活動,奏實踐創新
創新源于實踐,實踐是創新的基礎。在教學中,讓學生走進生活中熟悉的情境,讓知識在生活中掌握。讓學生進行相關的實踐操作,理解知識的創造生成過程。例如,結合二年級人教版數學教材中的“量一量,比一比”來開展實踐活動。活動不僅僅限于課堂內,教師還可以布置實踐作業:如果想比較教室和家里客廳哪個長?你有哪些方式。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鍛煉,從中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并且在實際的生活操作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意識。
七、開展實踐,創設情境,讓學生“樂合作”
在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應該結合所要教學的內容,創設學生合作學習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討論的熱情高漲了,課堂教學效果自然就更好了。如在教學“認識面積”時,創設量一找一體驗的小組合作學習情境,讓學生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在教學“多邊形面積”時,創設—移—拼—討論—交流的小組合作學習情境,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親身經歷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教師這樣創設學生實踐的教學情境,充分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逐漸成為一個主動合作探索的學習者。
為了進一步完善“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我校嘗試開設二年級數學校本課程-趣味數學。審視某些校本開發的實施歷程,不難發現若單純開發課程,沒有指導思想,沒有明確目標,往往流于形式。因此,我校圍繞立德樹人的指導思想,以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即六大核心素養為育人目標,從課程設計目標、開發實踐視角兩方面切入,探究一種人文的、科學的、生活的數學校本課程-趣味數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