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稅收負擔,能清晰、直觀的反映國家稅收政策的公平性。要想真正了解企業的稅收負擔,就必須根據計量目的,進行計量方法的選擇。同時,影響企業稅收負擔計量的因素比較多,在了解稅收負擔的基礎上,也要對相應的影響因素進行考量,從而制定有效措施進行調節,進而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現從以下幾點綜述。
所謂的稅收負擔是指政府通過稅收政策,來減少納稅人的支配數額,以此減輕經濟負擔。稅收負擔是納稅人承擔的稅基、稅額比值,通過對稅收負擔的了解,來認識國家、納稅人資源分配之間的關系。但從實際看,并不是全部稅收,都是企業的稅負。企業的經營管理中,大多數的流轉稅由消費者承擔。因此,在分析企業稅收負擔時,多從所得稅負擔方面著手。
從另一方面看,企業所得稅負擔,不能僅從名義上的稅率進行。因為,名義稅率的實施中,會或多或少的受到稅基影響,再加上企業稅收能應用到的政策比較多,無法從利潤、稅率總額上真正了解到企業的稅收負擔[1]。另外,行業、時期的不同,所產生的稅負也不同。所以,要想了解稅收負擔的真實情況,必須綜合考量企業的實際稅率,并選用合適方法計算,保證稅收負擔的準確計量。
企業在計量稅收負擔時,多計量實際稅率,而實際的稅率又包括這樣兩種:第一種,邊際ERT,是收入、納稅變化后的比值;第二種,平均ERT,是收入、稅收變量之間的比值。由此可見,在計量企業稅收負擔時,多根據平均ERT方面計算,從而獲得最終的稅收負擔。
現階段,平均ERT的計量方法包含這樣幾種:①獲得當時的稅費、所得稅返還總和,計算該數值和稅前利潤之間的比值,獲得平均ERT。該計量方法的使用,能幫助工作人員真實的了解政府補貼前的稅收負擔;②企業工作人員從稅前的利潤中,和壞賬外的資產總和中,減去企業的投資效益,最終得到的數值、所得稅之間的比值,就是平均ERT;③用企業稅前利潤、稅費之間的比值,來計算平均ERT。其中,企業稅費是經營管理中所得稅費和遞延稅費差值。當前,企業在計量稅收負擔時,該方法是比較常用的,能從根本上體現會計制度、稅收制度之間的差異。但從該計量方法的實際應用看,因企業會計制度中并未將部分遞延稅費納入所得稅費中,所得的稅費就會和會計報表數據有著巨大差異[2]。故而,該計量方法應用中,多借助人工的方式來獲得信息,同時根據企業的報表附注,來獲得稅費;④在計量稅收負擔時,工作人員首先要計算執行稅率和非常規性的損益乘積,獲得現階段的稅費、乘積之間的差值。然后再計算該結果和稅前利潤、投資效益、壞帳后的資產減值之間的比值,從而獲得平均ERT;⑤先計算企業補貼、所得稅之間的差值,再計算補貼、利潤之間的差值,兩個差值的比值,就是平均ERT。這種計量方法,多從資源分配、政府關系角度著手,從而更好了解企業的稅收負擔。其中,企業補貼以出口退稅、政府補貼為主。
通過上述計量方法的使用,能幫助工作人員準確計算平均ERT,滿足準確計量稅收負擔的需求[3]。另外,從上述方法中看出,計量方法的不同,關注點也不同。故而,工作人員可結合稅收政策、計量目的等要素,科學、合理的選用計量方法,進而保證稅收負擔計量結果的準確性、有效性。
目前,多數學者也研究著企業規模對稅收負擔產生的影響,最終得出這樣兩個結論:第一,經相關研究證實,企業規模越大,可使用的資源也就越多,這就需要利用更多人員籌劃稅收,從而減輕稅收負擔;第二,部分專家還證實,企業規模越大,受到政府的關注也就越多,所承擔的稅收負擔也就越高。我國研究學者也通過諸多研究證實著該觀點,國內規模比較大的企業中,將近一半都是國企,而這些國企的稅收負擔,明顯多于中小型企業的稅收負擔。
企業經營管理中的盈利能力,也從某種程度上影響著稅收負擔。從稅負公平理論上看,企業的盈利能力是和稅率沒有關系的,但在企業的實際經營中,因企業的經營動機、經營目的不同,所得出的稅收負擔也發生著某種變化。部分學者認為,企業若有著強烈的盈利能力,在面對稅費時,就會下意識的借助有效手段避稅,從而減少稅收負擔。另外,也有部分學者認為,若企業經營中增強著自身的盈利能力,但增加著當期所得稅費、抵稅金比值,就會增加著稅收負擔[4]。
當前,多數已上市的公司都存在股東控股現象,間接導致企業經營中,過于遵循股東意見,而股東意見的存在,也會隨之滲透至ERT中。部分股東為得到政府支持,通常會意識性的增加稅收負擔,從某種程度上為政府財政做出貢獻,提高企業的經濟地位。研究表明,企業稅率、國有股權之間存在一定的復雜性,企業的稅率是情境變量下的函數。政府、企業通過稅收關系,成為經濟效益的關系者,制度環境因素也從某層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股權如何影響著企業的稅收負擔,具備相機性特征。政府法律法規、政府干預、企業的決策行為、市場約束等因素,都會影響到企業效益、政府效益之間的關系。政府作為第三者,企業的決策行為會不經意的對稅收制度、稅收法律的執行情況做出針對性反應,故政治關聯、產業政策等因素,都是決策中的變量,并影響著企業的稅收負擔。由此可見,企業的股權結構因素,也是影響稅收負擔的危險因素[5]。
所謂的稅收制度,也會影響著企業的稅收負擔。一般情況下,稅收制度的變化,主要表現為這樣幾個方面:第一方面,調整法定的稅率。比如,我國2008年的稅制改革,滿足著統一企業內外資稅率的需求,這種情況下,多數企業的稅率都明顯減少,多從原本的32%降至25%;第二方面,調整所得稅額。因此,稅收制度的改革,將增加、減少稅收負擔。
另外,不同行業的稅收負擔也大不同。比如:優惠性的政策的落實,明顯減少著企業的稅收負擔。部分學者認為,處于發展中的國家,為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提供著諸多優惠,而通過對相應稅收制度和行業之間關系的論證分析,發現旅游業稅率呈現持續降低趨勢。和其他行業相比,旅游業的稅收負擔比較輕。對于某些國家的稅收制度來講,也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著優惠性政策。故而,稅收制度的變化,也影響著企業的稅收負擔。
經濟水平因素,對稅收負擔產生的影響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來講,經濟水平比較高的國家,人均收入水平也相對較高。這種情況下,國家就會存在剩余的稅收。該現象表明,該國的稅基比較大,企業自身的稅收承擔能力相對較強,稅收負擔也就隨之加重。而經濟水平低的國家,人均收入水平也就較低,其稅基小,企業的稅收負擔承受能力減弱[6]。因此,和經濟水平高的企業相比,稅收負擔就會越來越輕。故而,國家的實際經濟水平決定著該國的稅收總量,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著國家企業的實際稅收負擔。
企業地域不同,所承擔的稅收負擔也就不同。從我國當前的企業情況看,為促進某地經濟發展,實施著西部開發、梯度開發等措施,而相應措施的實施期間,地域不同的企業,獲得的稅收優惠也不同,各地域企業出現稅收負擔不均衡現象。其中,中部地區的稅收負擔比較嚴重。由此可見,地域因素是影響企業稅收負擔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上述因素影響著企業的稅收負擔外,產業政策因素也影響著稅收負擔,使不同行業稅率存在巨大差異。部分學者認為[7],發展中國家稅收系統目標旨在促進經濟發展,包含增加出口、保護國內企業等。因此,發展中國家的部分行業也受各政策支持,必須在行業的經濟水平上進行稅率的研究。我國學者也通過不斷研究證實著行業之間的稅負差異,比如:王延明發現的不同產業間的稅率差異。另外,也有部分學者發現物流行業的稅收負擔明顯少于社會的平均負擔,但考慮到利潤的影響,物流行業的稅收負擔相對較重。
綜上所述,企業的稅收負擔,不但能評估稅收制度的可行性,還影響著企業日后的經營發展。本文通過對企業稅收負擔進行分析發現,稅收制度、地域、經濟水平、企業規模、股權結構等因素是影響企業稅收負擔的重要因素,從某種程度上增加著企業的稅收負擔,阻礙企業發展。基于此,企業需全面了解稅收負擔的計量方法,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計量方法的選擇,從而保證稅收負擔計量結果的精準性;充分了解影響稅收負擔的因素,采用有效措施籌劃納稅,在減輕稅收負擔的基礎上,推動企業發展。
(朔州華杰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山西 朔州 036002)
[1] 黃亞軍,宋昊遠.解析企業稅收負擔計量和影響因素[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4):12-13.
[2] 崔九九.企業稅收負擔度量理論模型評述及創新探討[J].會計之友,2017,14(2):75-79.
[3] 陳唯,陸晨晨.“營改增”對小微企業稅收征繳的影響[J].財訊,2017,10(3):115.
[4] 張俠.試析企業稅收籌劃的風險與防范策略[J].商場現代化,2012,36(20):132-133.
[5] 雷丹妮.企業稅收籌劃面臨的風險及應對策略[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6,19(3):36.
[6] 陳秀明.淺談企業內部控制對稅收的影響[J].中國經貿,2014,25(19):266-267.
[7] 趙雪芬.營改增對企業會計核算及稅收的影響[J].商情,2017,11(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