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娟
(黑龍江畫報社,哈爾濱 150000)
新聞同質化現象的對策
張 娟
(黑龍江畫報社,哈爾濱 150000)
新聞同質化;現象;對策
“同質化”最初是一個經濟概念,主要是指產品或服務競爭到最后階段,會出現產品趨同,消費者很難區分產品質量的差別,這就被稱作產品同質化。當今時代,知識更新,信息爆炸,但新聞報道中卻出現對同一新聞事件報道時視角趨同,風格接近,特色不多,千人一面。這種格式化的報道方式,如出一轍的新聞語言,雷同的版面風格,被稱為新聞同質化。
如何避免新聞同質化現象,并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細分市場,以目標客戶的閱讀興趣為切入點,滿足目標客戶的閱讀訴求,來實現新聞的策劃,這樣才能與客戶有效對接??梢杂每死陵P于信息的選擇性理論來闡述,那就是任何一個媒體對信息都是根據自身定位,根據目標消費群體的需求來注意信息、選擇信息、理解信息和提供信息。
新聞首先要突出“新”字,只有新的東西,才能為客戶提供信息。在新聞報道上能夠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平我優”,善于同中求異,需要下一番功夫。要從新聞來源渠道、策劃到寫作的全過程來實現差異化。只有提供別人不能提供的內容與服務,才能擺脫惡性競爭,求得生存和發展。也就是說符合自身個性的報道才更具有競爭力,要以自身的風格來吸引、培養、鞏固客戶。
“新”不僅體現在新聞報道的時間上盡可能發出“第一聲”、報道“第一次”發生的、“第一個”出現的事情,而且策劃內容上也要獨具匠心。只要精心選擇反映新聞事實的角度,使報道的深度和廣度符合目標客戶的要求,即使對一些重大的熱點問題,后發制人,同樣也可獲得目標客戶的好評。因為客戶不僅想知道事態的發展,還對整個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感興趣。如果不能第一時間進行報道,那么深度報道、一站式的組合報道,對新聞事件的全方位、多視角解讀,同樣也是最大程度滿足讀者知情權的需要,總之,就是盡最大可能滿足客戶需求。當然,新聞策劃不等于策劃新聞,取材真實和忠于事實始終是獨家新聞的最基本要素,它是在恪守真實性原則的前提下根據新聞規律對報道運作諸環節的預先謀劃,即對報道什么和怎么報道的思考與設想,通過對人力、物力、信息資源的配置,提高報道的有序性、有效性和節奏感,避免面對同源新聞時報道內容和方式落入窠臼。在獨家新聞的生產線上,這是至關重要的第一環節。
對于全國主流媒體來說,重大的新聞或者主體新聞是確定的,根據定位提前進行策劃是十分必要的。比如,2010年《黑龍江畫報》關于“全國兩會”報道,沒有采用媒體普遍的綜合報道形式,而是從民生角度、緊跟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于百姓關注的民生提案建議從形成到落實進行深度報道,獲得目標客戶的認可。同年,《黑龍江畫報》以黑龍江省地市各級政府為主要服務報道對象,以專版和專刊相結合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大縱深、全景式地反映黑龍江省各地區的發展戰略,各行業亮點,區、縣、鄉、村等各局部亮點,就是從《黑龍江畫報》的準確定位出發。為了配合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將龍江振興的喜人形勢“宣傳出去”,相繼策劃了《綏化專刊》《富錦專刊》《紅星隆??返龋A得了各地市的高度贊譽,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如果想寫出與別人不一樣的新聞,就不應該滿足于和別人一樣的路徑,必須另覓獨家渠道。一個好的記者,要有一個意識,就是不管獲取什么樣的新聞,都不能僅僅滿足一個渠道,要有多條,而且是獨家的。這樣做的好處,既能獲取獨家的新聞素材,又能使這些素材相互印證,避免片面性和失實報道。善于發現新聞,善于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是記者一個特別重要的基本素養。七分采三分寫,為什么采比寫難、采難在哪里應該是采寫的角度是否有新意,這需要平時的積累和新聞的敏感度。如果采訪時不動腦子,見到什么就寫什么,那么大多數情況下文章就平淡無奇了。在面對同樣的一個新聞事件時,要有一雙慧眼,能看到它的新聞價值;要有一只“新聞鼻”,能“嗅”到它的“特殊芳香”,要善于發現新聞,并把“硬新聞”“軟著陸”,才能讓讀者喜聞樂見。
其次,要培養適合自身媒體風格的記者隊伍。在獨家新聞的生產流水線上,前期策劃進行的是產品設計,后期編輯開展的是產品加工,貫穿始終、不可或缺的是一線記者的競爭。信息社會對記者的綜合素質要求愈來愈全面。各家媒體與其說是選擇事實的新聞量,不如說是選擇事實的報道角度、深度和廣度。記者要具備一定的新聞敏感及創新精神,在寫作方面上要勇于創新,主要是從新聞視角、表現手法、文章結構及語言風格上進行創新。除了要考慮新聞事件本身和媒體風格外,還要把自己置身于目標客戶之中,從客戶需求出發構思作品,與客戶互動交流,傳遞具有“溫度”的報道,達到與目標客戶心靈的溝通。
最后,必須建立規范的考核業績制度和專業化又有職業道德的隊伍。完整的考評體系,涵蓋了包括總編輯、編輯、記者團隊每位成員,從制度上引導記者編輯寫好、編好、設計好稿件。《黑龍江畫報》具體做法是設置“編輯獎”“好稿獎”“最佳攝影獎”“最佳設計獎”等,激勵編輯記者在視覺表達、寫作手法、新聞梳理、資源整合、版面規模等方面尋求做到更好。
筆者相信,無論報刊、網頁、微信、微博、客戶端,抑或是圖文直播等所有新聞載體,在內容上、形式上都有無限創新的可能,可以采用內容多樣化、不同形式來避免新聞同質化。當然,這也需要媒體根據自身定位不停思索和探討,任重而道遠?!?/p>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