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宏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哈爾濱150000)
淺談民生新聞如何突圍
李健宏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哈爾濱150000)
民生新聞;困境;突圍
民生新聞的品質一直是新聞理論和實踐中探討的焦點話題,電視民生新聞的出現,開創了一種新的電視語態——平和的講述方式,貼近的大眾話題,平視的新聞角度等,都給中國電視新聞注入了新鮮血液。但電視民生新聞也有缺陷,比如報道的話題過于雞毛蒜皮、一味迎合觀眾、不講媒體價值等。
競爭的壓力使得一些目光短淺的節目,一味去迎合受眾的獵奇心理,新聞出現了低俗媚俗之風,“民生新聞”成了“市井新聞”、“娛樂新聞”,節目中充斥著醉酒、車禍、火災、鄰里糾紛、家庭矛盾等,沒有傳遞出新聞節目的社會價值,當觀眾失去新鮮感之后,就會對民生新聞充滿了失望。
輿論引導并不是輿論監督和一味地批評與曝光,有的民生新聞節目一開始就定位為曝光,而忽略了社會的真、善、美,一味地挖掘陰暗面,這會讓受眾被誤導,而忽視了占社會主流的美好一面。這種放棄主流價值引導,只盯著批評報道與負面報道,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必然會導致社會輿論的失衡,從而引發更大的不良社會后果。
媒體的職責是反映問題,而不是代替相關部門解決問題,可總有一些媒體和記者打著維護正義的名義,以“青天”自居,帶著一種同情的眼光高高在上,以強勢者的身份來為百姓“討公道”,對職能部門道德綁架。久而久之,就給百姓造成了一種錯覺,找媒體比找職能部門更能解決問題,這不應該是新聞傳播所追求的效果,而是一種本末倒置。
以中國新聞名專欄《新聞夜航》節目為例,在經歷了最初的輝煌和遭遇瓶頸時的彷徨之后,節目在緊扣社會熱點的選題策劃,緊扣時代主題的宣傳策劃和密切關注百姓的情感策劃上下足功夫,走出了后民生新聞時代的新路子。
找到時政宣傳與大眾生活的關聯點,實現角色轉換。圍繞省委中心工作,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圍繞黑龍江綠色食品產業特色,2013年起,《新聞夜航》策劃推出《走讀黑龍江》系列報道,以記者走入、融入的報道方式,介紹黑龍江豐富物產、綠色食品產業、特色經濟,讓龍江綠色產業概念深入人心,讓龍江食品安全叫響全國。這一系列報道一做就是三年,這樣的宣傳,沒有了枯燥的說教,不是簡單的時政報道,通過鮮活的畫面和故事,增加了受眾的親切感和認同感,緊扣時代發展脈搏,引領人們感受發展、體味變化。
2011年,哈爾濱遭遇暴雪天氣,道路積雪、出行受阻、學校停課。這時候,受眾最需要的是權威信息的發布,是堅定抵御災害的信心,于是特別報道《迎戰大風雪》策劃出爐了。通過直播報道,氣象部門實時發布檢測信息;畫面中,交警在風雪中有條不紊地指揮來往車輛;供水、供電、供暖部門的指揮中心里,應急備案已經準備就緒;環衛部門的清冰雪車輛,奔波在每一條道路上……這樣的報道在寒冷的大雪天,給觀眾帶去了他們想要了解的公共信息,同時,更讓他們感覺到來自媒體和社會的人文情感。
在處理一些社會突發事件上,節目也不忘媒體的社會責任,力圖在報道中體現媒體的正確輿論引導方向。一位少年離家出走,節目沒有把關注點放在孩子和父母的爭執現場上,而是引導觀眾探討父母該怎樣與青春期的孩子正確相處,給孩子空間;一場車禍,不是展現慘烈的現場,而是探究背后的原因,做出警示提醒。在滿足人們“看新鮮”欲望的基礎上,引領觀眾正確思考生活,體現個體事件對社會大眾具有的普遍警示意義。這樣的策劃,不僅有新聞性和關注度,而且還提升了新聞附加值,體現出輿論的力量。
如何策劃新聞呢?《新聞夜航》節目把著眼點放在始終關注人身上,《尋找龍江好人》、《尋找龍江最美家庭》、《最美鄉村教師》等等,把人間真情用最真實的故事展現出來,令觀眾記憶深刻。這樣的主題策劃,解決了新聞缺少“由頭”的問題,使散落在生活角落里的故事有了一個可以報道的理由。從播出效果來看,這樣的報道更能激起觀眾情感的共鳴和對節目的認同。在日常選題策劃中,主要依靠兩個字,一個是“情”,溫情、真情、愛情、友情,用情感報道去觸動人們的心弦;另一個字是“特”,用特殊的人物、特別的經歷,去詮釋社會不同階層的生活。
策劃的主要思路是運用小切口、大主題、深探究、講故事的報道形式,《新聞夜航》的選題策劃主要特點有:宏觀主題,小處著手;正面宣傳,用事說話;反映社會,以人體現;表達觀點,平民立場;報道現象,反思審視。
《新聞夜航》作為一檔已經創立了18年之久的電視民生新聞,還能讓觀眾對它保持比較高的忠實度,就是得益于通過不同的主題策劃,講述不同的故事,展現同樣的新聞。這些鮮活的新聞,都來自于創作團隊對生活的觀察和反思,讓觀眾產生新鮮感和親近感,我想,這也是它在眾多民生新聞進入收視疲勞期時,還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吧?!?/p>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