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夢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哈爾濱 150000)
以歡樂喜劇人為例淺析娛樂綜藝類節目發展
許 夢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哈爾濱 150000)
娛樂綜藝類節目;表現形式;發展
2013年“限唱令”的出臺,直接導致一系列全新的娛樂綜藝類節目火爆銀屏。據不完全統計,僅僅2014年就有20多檔喜劇類娛樂綜藝節目。隨著社會和經濟的飛速發展,生活節奏日益加快,觀眾選擇娛樂綜藝節目宣泄感情、排解壓力,也順應了社會的需要。央視《喜樂街》、黑龍江衛視《愛笑會議室》、東方衛視《笑傲江湖》等掀起了一股娛樂綜藝風。
《歡樂喜劇人》是上海衛視于2015年4月25日首播全國首檔明星喜劇競賽真人秀節目,從第一集播出至今,《歡樂喜劇人》社會反響甚好,演員嘉賓在舞臺上展現了各種各樣突破傳統喜劇表演的模式,具有一定創新性。
《歡樂喜劇人》的出現讓人耳目一新,它的形式突破了以往表演類節目的局限,在東方衛視獨立制作人施嘉寧看來,節目更關注人,而不僅是比賽。在喜劇外殼下,實際上節目內核是真人秀,是關于這些喜劇人的故事,展現這些喜劇人在每期節目中的心態變化,包括演技的變化,以及他們的創作理念。“節目在讓人笑的同時,傳遞出清晰的價值觀,這是我們做這檔節目的方向——了解喜劇人背后的創作故事。”
《歡樂喜劇人》以綜藝的形式推出,節目樣式豐富多彩。《歡樂喜劇人》的創新性還在于突破了觀眾對于喜劇僅局限于小品、相聲的認識,參演的喜劇人采用新模式、幽默表演、雜耍、變臉等表演形式,使傳統意義上不被觀眾所重視的喜劇以一種“大片”的形式展現,給觀眾新奇體驗。《歡樂喜劇人》中的小品取材上更趨向于對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影視作品進行解構再現,進而呈現出電影《大話西游》般的觀賞快感和價值傳達。比如小沈陽、賈玲團隊的一些作品均以經典影視作品為藍本進行顛覆性再創作,盡“娛樂之極”。
同時,通過橫向對比,《歡樂喜劇人》又與同屬東方衛視的兩檔節目《生活大爆笑》和《笑傲江湖》在形式上表現不同,避免了觀眾的審美疲勞,進行了創新。
在嘉賓的選取上,與同為喜劇類節目的東方衛視其他兩個綜藝節目相比,《生活大爆笑》的嘉賓為明星,雖然能滿足觀眾的追星需求,但給觀眾感覺節目條理性差。《笑傲江湖》選取馮小剛和“笑星”觀察員作為嘉賓點評草根的喜劇表演,這在節目的質量上很難把握。《歡樂喜劇人》則是匯集了當下頂級的喜劇笑星,如遼寧民間藝術團、開心麻花、俞白眉工作室、德云社等,并且對于喜劇演員的選擇并沒有局限在中國大陸,還選擇了港臺知名喜劇演員,嘉賓選取更為專業和多樣。
值得一提的是,《歡樂喜劇人》沒有選擇專業主持人,第一季邀請的是“國民萌叔”吳秀波,第二季的主持人是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這突破了傳統專業主持人的局限,吳秀波和郭德綱本人作為影視或喜劇演員可以做到“感同身受”。不同于傳統主持人在表演時處于幕后,該節目的主持人在演員表演時位于舞臺側面,演員在表演時還可以與之互動,這就使主持人可以更好地聯系臺上和臺下。
觀眾的作用在節目中也尤為突出。對于喜劇來說,觀眾不僅要有反饋作用,還需要在適當的時刻與表演者相配合。而同為東方衛視的節目,上述兩檔節目的觀眾都沒有與舞臺有良好的互動。而《歡樂喜劇人》把決定演員去留權利主要都給予了評審團觀眾。但是與同樣作為觀眾評選類節目的《我是歌手》相比,觀眾又不僅有決定權。《我是歌手》的觀眾被質疑有一定的表演成分,但是喜劇卻更能體現觀眾的真情流露。在表演的過程中,有一些喜劇包袱的展開也是需要觀眾配合的,遼寧民間藝術團在第一季第一期的表演結尾時與觀眾乃至主持人的互動,全場效果反響好。
《歡樂喜劇人》的舞臺設計也尤為獨特。舞臺設計成一個躺著的U字形。U的上半段是舞臺,下半與空隙的觀眾區,主持人在表演時坐在U形連接處。演員演出結束后走到U形的下半段與觀眾謝幕,這樣的設計拉近了演員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近年來,現代人生活壓力越來越大,電視上關于 “歡樂”的綜藝節目層出不窮,企圖通過這種方式緩解壓力為人們帶來歡樂。東方衛視希望把《歡樂喜劇人》打造成喜劇類真人秀新標桿。同在東方衛視播出的《生活大爆笑》《笑傲江湖》都是喜劇類電視真人秀節目。《生活大爆笑》是引進的韓國KBS的《搞笑演唱會》,沒有淘汰機制,是一個開放式的喜劇小品節目,雖然在節目中加入了中國元素,并且節目中包含著對當下社會的撕開,但還是并非原創;《笑傲江湖》則是一個大型原創喜劇真人秀節目,盡管有淘汰賽的機制,但是節目宗旨是尋找沒有喜劇經歷的非專業選手,擔任評委的嘉賓是知名導演、演員。相比之下,《歡樂喜劇人》則是全國首檔明星競賽真人秀節目,以知名的喜劇演員及其團隊作為參賽選手,再由大眾評審進行打分投票,讓明星有壓力和緊迫感,決定明星去留的權利全部留給現場觀眾,旨在用這種模式來使喜劇堅持原始創作動力,從而能認真地做喜劇。
綜上所述,《歡樂喜劇人》的出現是在電視真人秀的浪潮下的一股新興力量。它以新鮮的表現形式、獨特的策劃視覺和構成元素為觀眾帶來觀影享受。它突破了傳統晚會形式上才會有喜劇出現的模式,喜劇以真人秀的形式呈獻給觀眾,吸收電視的傳播特點與優勢,順應電視與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大勢。
[1]傅雅慧.新媒體環境下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思路探討[D].內蒙古大學,2015.
[2]孟令杰.電視綜藝節目的創新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3]李華玉.綜藝節目官方微博傳播研究[D].安徽大學,2014.
[4]陳媛.電視綜藝節目運營管理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4.
[5]歐陽宏生,舒三友.論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創新[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2):159-164.□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