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東風,商水縣產業集聚區管委會
規劃管理背景下我國城市街道界面控制方法
文/張東風,商水縣產業集聚區管委會
隨著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建設中過分注重單體的現象,直接導致城市街道風貌零散、拼貼化問題重重。本文則從規劃管理背景下分析我國城市街道界面控制方法。
規劃管理;城市街道;界面控制
街道作為最基本和最廣泛的城市公共空間,是現代生活的重要承載者。有人把城市街道比喻成城市的動脈,在城市中生活、工作、購物、交往,都離不開城市街道。街道景觀則是人們認識城市,記憶場所的一個重要介質。在新環境下,隨著規劃思路的轉型,政府開始意識到城市形象與品質建設的重要性。作為城市占有量最大、影響最大,同時問題又最多,城市形象的最突出代表——街道界面的系統性設計與管理方法急需研究并應用于實踐。本文則基于這一角度展開探討。關于規劃管理界面下的城市街道界面控制方法則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根據研究,市政管線的地下直埋敷設有著嚴格的敷設要求。受管道間距的要求,管道種類越多,就越需要更寬的道路來滿足敷設要求。而在城市重點地區,市政管線種類除了一般的管道系統之外,還可能有比較先進的真空垃圾管道、直飲水管道和蒸汽管道等,這些管線的口徑或容量也較大,需要較寬的路面才能滿足管線敷設的要求。一般說來,道路的73管線接入隔離距離和建筑進行建設維護的隔離距離,是道路退界要求中比較直接的剛性需求,而綠化隔離和美學因素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在基本滿足上述尺度需求的情況下,若沿街建筑退界過多,將造成較大的城市硬地空間,同時兩側建筑與街道所形成的街廓比例將較大,建筑之間的對話關系減弱,不利于街道活力的營造。反之,較小的建筑退界有利營造良好的街廓空間和街道活力。通過對消防、市政和建設施工等部門的相關數據的取證,可以發現,一般建筑退道路紅線3m即為足夠的安全距離。以此為下限控制的城市街道退線,一方面不會影響基本的城市建設運營,另一方面縮小的數據指標有利于街道活力的回歸。
人們對街道景觀的感知不僅涉及道路本身,還包括街道兩側的建筑、綠化、櫥窗、廣告、圍墻、路燈、電話亭……構成街道景觀的空間載體是路面與建筑組成的“U”型空間,其他的元素是這個空間的附著物。“U”型空間底界面的構成要素有鋪裝、人行道、隔離帶;“U”型空間側界面的構成要素有沿街建筑、建筑入口、以及建筑前面的圍墻。另外,綠化植物、街道家具以及景觀小品作為“U”型空間的附著物,也是街道景觀重要的構成要素。 對街道景觀進行控制引導實質上是對其構成要素進行管理,即以一種合理的模式將這些要素組合起來,形成良好的街道景觀。街道在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充當“路徑”、“邊界”的角色,并由它限定了“區域”,連接“節點”和“標志物”。“路徑”強調了街道景觀的連續性和縱深界面,因此街道景觀是由無數個“U”型空間以一定的邏輯和線索串接起來的具有縱深的三維空間意象。街道兩側連續的商業店鋪表達了街道的公共意象屬性;連續的住宅或者封閉式辦公,則表達了街道的私密意象屬性。
3.1.1 建筑極限高度控制
筑極限高度對于城市街道輪廓線的形成具有直接影響。在控制中需參考控制性詳細規劃建筑高度控制與開發強度控制規定,并重點對濱水地帶、歷史文化保護街區進行輪廓線控制研究,對街區制高點進行詳細選址及定位以保證城市街道空間的形成及對視線通廊的控制。
3.1.2 街道寬高比控制
街道寬高比是街道空間尺度的重要指標,也就是平時說的D/H,D為街道寬度,H為沿街建筑高度。研究證明,當D/H=1時,是人眼平視、可辨清界面全高的極限值,此時人的注意力集中于界面的細部,空間具有很好的封閉感。當D/H=2時,則是人眼視野的正常垂直角,是觀察整個界面的最佳視角。當D/H=3時,觀看者可以看清實體的整體及背景,封閉感較差。當D/H=4時,可看清空間界面的全貌,有空曠的感覺。當D/H=5時,是高低錯落的界面空間的外輪廓關系。
因此,對建筑寬高比一般生活性街道應介于0.8~1.5之間,主要生活性街道寬高比可適當放寬,但必須小于2。
3.1.3 沿街建筑高度
經研究發現,建筑中只有最低幾層才與街道的活動產生有意義的接觸。三層以上人眼的可視性顯著降低,同時五層是另外一個臨界點,五層以上幾乎沒有與外部活動產生直接聯系的可能。
那么可以強制規定,生活性道路紅線寬度為15~40m時,取兩個極限值,推算沿街建筑高度應介于10~20m之間;若道路紅線寬度15m及以下,對應沿街建筑高度為3.75~7.5m。
3.2.1 建筑色彩
對于建筑色彩設計建議提供基于統一模式下不同顏色的選擇,這樣既可以保證城市街道整體色彩統一,也可以避免相同的顏色導致的單調乏味。此外設計時還需要注意色彩應盡量體現出街道內部的使用功能,如居住功能大多采用高明度、低色度的顏色,辦公建筑為體現理智、高效的氣氛,往往采用中性或偏冷的顏色等。
3.2.2 建筑風格
通過總體階段對不同地塊內建筑風格的特色定位,詳細階段按照要求選擇不同類型的建筑形式,根據建筑限高的控制進行既有指導又有彈性的建筑設計,保證城市建筑風格統一中有變化,變化中有統一的要求。
3.2.3 街道連續性
連續性是街道界面的重要特點,街道界面的連續不僅具有街道美化的作用,還具有使行人具有安全感的作用。所以控制街道界面沿街建筑長度不得少于地塊長度的80%。沿街建筑一層設置透明櫥窗以增加安全性,提供可依靠的廊柱、進行界面豎線條設計等都有助于街道的連續性。
[1] 周鈺,趙建波,張玉坤等.街道界面密度與城市形態的規劃控制[J].城市規劃,2012,(6):28-32.
[2] 周鈺.街道界面形態規劃控制之“貼線率”探討[J].城市規劃,2016,40(8):25-29,35.
[3] 周可斌,矯鴻博.城市街道側界面連續性的控制研究[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6(3):49-53.
[4] 劉泉,張震宇.綜合因素影響下的建筑退讓道路紅線間距控制——以廣州市番禺區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16,(1):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