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紅霞,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板場鎮(zhèn)大寨完小
巧用設問解讀難點課文
——小學語文《觀潮》教學淺談
文/曾紅霞,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板場鎮(zhèn)大寨完小
對于學生沒有經(jīng)歷過的事情和情景進行教學非常困難。文章介紹了采用設問的方法,利用現(xiàn)代教學設備進行小學語文課文《觀潮》的教學,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會課文,學會按觀察順序進行寫作的寫作方法。
小學語文;《觀潮》;教學方法
《觀潮》是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繪景文,作者以事物本來的發(fā)展變化作為觀察順序,用人潮相對,動靜對比的方法,寫出了錢塘江大潮這一壯麗的“天下奇觀”,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因為我們貴州地處西部山區(qū),我們老師和學生都沒有見過大海,更沒有人觀察過漲潮,上這篇課文前總覺得無異于紙上談兵,感覺教學難度比較大。我上這篇課文最主要的方法是通過設問的方法,讓學生領會作者的寫作方法,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想像,再借用視頻及圖片等PPT的現(xiàn)代教學形式,讓學生掌握課文。
上這篇課文時,我是采用設問的方式進行解題切入新課。上課鈴一響,我就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新的課文“觀潮”,同學們請思考一下,“觀”是什么意思?“觀潮”是干什么?昨天布置同學們回家對課文作了預習,那么同學們請想想,這篇課文發(fā)生的地點是在什么地方?作者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情?世人怎樣看待錢塘江大潮,或者說錢塘大潮在世人眼中是一種怎樣的景觀? “天下奇觀”四個字說明了什么?這個稱號何時有的?從哪里知道?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向我們介紹這天下奇觀的?
我這樣導課的依據(jù)是大綱對四年級閱讀能力要求的第一條、即培養(yǎng)學生理解題目的能力,懂得題和文的關系,養(yǎng)成讀文先讀題的習慣,學會以題目為線索去閱讀文章,并能找出表達中心的詞語和句子。同時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原則,讓學生閱讀課文,回顧寫作順序,完成教學思路中的“會文”。接下的景象,老師卻沒有見過,你們見過嗎?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們就做好準備?(帶什么去?)老師建議大家?guī)Ш脙蓸訓|西:“眼睛”和“耳朵”。誰知道老師為什么這樣說?(引導學生明白,要用心聽、仔細看),現(xiàn)在做好準備了嗎?好,我們現(xiàn)在馬上出發(fā),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達目的地。
設計這樣的過渡語是為了下一步能帶學生入境界奠定基礎,其次以幽默的語言,告訴大家要用心聽、仔細看,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導入了新課后,接著我用課文中的語言,同樣是設問的方式繼續(xù)渲染氣氛:農(nóng)歷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縣的鹽官鎮(zhèn),據(jù)說這里是觀潮最好的地方。我們隨著觀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這時浪潮來了沒有?關于潮來之前是怎樣一番情景呢?書上哪兒告訴我們?
引導學習第二段,自由朗讀第2小節(jié),說說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靜,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觀潮臺、……)依照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江面很平靜。
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點地方,且語言通俗易懂,我基本略講,略講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讀之后,談談“潮來之前”的景觀特點,使學生理解這些特點反襯了“潮來時”天下奇觀的“奇”,接著引入下段的學習。
進入主體之前,我這樣采用多媒體和朗讀課文的方法通過設問過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期待著那激動人心的一幕,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放江潮來時的錄音)請大家發(fā)揮耳朵的作用,用心聽,一會兒告訴老師你聽到了什么?潮來之時的壯觀景象,在文章哪兒詳細告訴了我們?引導學習第三段(3、4小節(jié)),完成教學思路中的“入境”。
3.1 抽2名同學來朗讀3、4自然段,其它同學邊聽邊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點描寫的?(板書、聲音、形狀)潮來時是先聽到的?還是先看到的?為什么?聲音是怎樣變化的?自由朗讀,用“____”劃出有關詞句。檢查學習情況,相機板書,“悶雷滾動——越來越大— —山崩地裂”,理解“悶雷滾動、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齊讀“哪聲音”指什么?“山崩地裂”還可以用什么詞來代替(震耳欲聾、地動山搖、山呼海嘯……)?相比之下哪個詞更能給人以驚心動魄的感覺?“顫動”可否換成“抖動”、“震動”?(不行,顫動是指短促而頻繁的振動,幅度最小,用于此處較恰當),引導讀這句,要讀出排山倒海之勢。請同學們按照由遠到近的順序把描寫江潮聲音的句子朗讀一下(自由讀、分組讀)。
3.2 江潮由遠及近滾滾而來,它的形狀又是怎樣變化的?大家想不想親眼看看?好,不過老師呢要提兩點要求,第一要用心聽,仔細看;第二把你看后的體會告訴大家(師放錄象)。聽錄音、看錄像、說感受,可以讓學生對“潮來時”先有感性認識,隨后再學習文章,易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這種驚心動魄的場面,作者是按什么順序觀察的?是怎樣描寫的?輕聲朗讀文,用“……”劃出有關詞句。檢查學習情況,相機板書:一條白線——白色城墻— —白色戰(zhàn)馬,作者的觀察順序是什么?從遠處看怎樣?抽讀相關的這句話:“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條白線”。理解“這條白線”是什么。為什么是“一條白線”呢?“逐漸”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練習說句話?再近些呢?抽讀“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這句聯(lián)系實際(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兩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會是“白色城墻”?這與“線狀”相比如何?再近些呢?抽讀“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最后我進行總結:剛才我們也與作者一起身臨其境地去觀了一次潮,錢塘江大潮那種驚心動魄、奇異壯觀的景象,那么壯麗,那么雄奇,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為什么作者會寫得這么生動、形象、逼真呢?因為作者運用了按順序、抓特點的寫作方法。同學們以后也可以運用這種寫作方法來描寫自己家鄉(xiāng)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