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思思 劉明民 徐水強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南昌師范學院
北京在校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調查研究
文/徐思思1劉明民2徐水強3,1.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3.南昌師范學院
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小城市偏遠地區建設人才缺失,而大城市卻供大于求,為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流動,找到就業結構失衡的原因和對策。我們進行了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調查研究。選取北京地區的319位在校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以問卷、量表及訪談等形式進行調查。通過對調查結果探討和深析原因,從政府、高校等層面,提出改善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的政策建議。
在校大學生;就業意愿;返鄉就業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繼續擴大,截至2016年,我國應屆生畢業人數已經達到765萬。北京作為畢業生工作的熱門城市,有23萬畢業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而中小城市發展,新農村建設渴求人才,渴望更多的大學生能返鄉就業建設美好家鄉。可有關資料顯示,大學生對返鄉就業的意愿并不高。以此為假設,分析北京在校大學生返鄉就業行為和意愿,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就業擇業觀,對大學生和國家而言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通過調查北京在校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根據調查結果,找出影響因素深入分析,從而提出合理的建議。
本研究選取北京地區的在校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通過網上發放問卷以及訪談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調研。一共收取有效問卷共計319份,有效率達91.14%,本科生占84.9%。
通過對樣本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得到返鄉意愿的總體情況,在個人特征上,調查對象中有55.49%的男性,個人計劃就業地中70.54%在一線城市,對于求職競爭力僅37.65%有一定自信。關于家庭背景,89.34%來自中小城市,其中獨生子女占57.05%。而對于社會環境的態度,73.04%認為就業形式嚴峻。僅有18.19%了解就業優惠政策。被問到“向往的工作單位”時,18.5%向往國有企業;23.2%向往民營企業;34.8%向往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是首選。
在回鄉就業的態度上,48.9%表示不打算回去,不到30%的人表示出堅定的回鄉意愿,且其中僅有18.8%中小城市學生愿意返鄉。
影響北京在校大學生返鄉就業的因素可歸于以下三個方面:個體特征、家鄉(家庭)因素、社會城市因素。
①個體特征。社會學家的推拉理論認為“在市場經濟和人口自由流動的情況下,人口遷移和移民搬遷的原因是人們可以通過搬遷改善生活條件”。勞動力流動是理性的,根據“理性經濟人”假設,根據調查結果:80.77%的大學生不愿意返鄉就業的原因是大學生的發展機會更多。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雖然生活與工作壓力相對更大,但是大學生更看重發展機會與基礎便利條件,城市“拉力”強于“推力”。
②家鄉(家庭)因素。有40%左右的學生表示以后很可能會回鄉就業,一定程度反駁了“理性經濟人”的假設,可見部分學生存在選擇的有限理性。行為經濟學理論認為:人們在認知過程中會存在大量的啟發式偏差;人們的偏好也并不總是穩定一致的;在不確定情況下,人們用預期理論揭示的過程來評價效用。因為認知有啟發式的偏差,大學生則會存在情感上的選擇;也因為人們的偏好并非總是一致,因此在返鄉意愿上搖擺不定;更因為人們用預期來評價效用,對家鄉發展前景的預期會對返鄉意愿產生極大的影響,而對家鄉的依戀也可以通過影響預期來影響返鄉意愿。
③社會城市因素。70.54%調查對象計劃在一線城市就業,可以看出城市因素有的重要影響力。首先,北京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和便利的生活設施。其次,北京等大城市有良好的再教育環境。大學教育是基礎性的,工作所需要的專業技能和行業性知識更多的是通過再學習來獲取。再教育的環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以后的成長和自我增值。大城市集中了眾多優秀的高端人才,可以更先接觸到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知識,不斷地接觸新鮮的事物,學習到更豐富的知識。所以,大城市所存在的資源使得城市因素更加突出,影響著大學生回鄉就業選擇。
政府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發展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政策引導職能。建立一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建立人才預測機制及勞動力資源配置的市場機制,增強城鄉人才流動性,強化地方勞動力市場強度。同時加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職能,完善用人機制,切實擴大企業、機關單位的用人自主權,避免發生”圍城“現象,用人單位想用的人不讓進,不想用的人不讓出,導致人才資源浪費,企業需求也無法得到滿足。
大學生返鄉就業的意愿取決于當地的就業環境和發展前景。要推動當地產業結構優化,加大第三產業的投資。要以國家就業政策為導向,完善當地就業服務體系,拓寬當地就業渠道,提供多元化的就業選擇,以就業推動產業發展,并以產業發展推動就業,吸引優質大學生回鄉發展。同時拓寬多渠道輿論宣傳和引導,加強社會輿論宣傳及導向作用,接受市場監督反饋情況,促成公平的就業環境,提高大學生回鄉發展意愿,為當地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注入活力。
返鄉就業的出發點在于學子的個人意愿。完善高校人才培養機制,培養其大學生返鄉就業的精神及理念,是促進大學生返鄉就業,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
高校應加強學生的職業規劃工作,合理培養學生的地方發展服務意識,指導其了解地方返鄉就業政策,明確地方發展與自身發展的未來規劃。同時積極培養學生回鄉創業的發展思想。緊密結合各地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返鄉進入當地高新行業,為地方發展提供新生力量。
[1]李強.影響中國城鄉流動人口的推力與拉力因素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 ,2003(1):12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