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錦安
職業教育發展與宜春市“三升級”對接之研究
◎ 王錦安
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職業教育的地方性、行業性、開放性辦學特點所致。圍繞宜春市“三升級”發展的新形勢,職業教育發展,必須要更新理念,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態勢。本文就職業教育發展與宜春市“三升級”對接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樹立為宜春市“三升級”服務的辦學理念,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專業設置圍繞宜春經濟“三升級”需求,對接支柱產業和旅游服務業,創辦新專業,改革現有的不合理專業設置;加大校企合作發展步伐,產教結合,推動職業教育與宜春市“三升級”發展;加強政府對職業教育投資力度,保障宜春市“三升級”的全面發展。
伴隨著宜春經濟的迅猛發展,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要求職業院校不斷升格,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與此同時,職業教育通過經濟服務積累大量的教育資源,能夠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互助的需要使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成為必然,地方經濟促進職業院校的發展也成為必然。而職業教育發展與宜春市“三升級”的對接又將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
職業教育服務宜春市“三升級”發展的意識不強。近年來,宜春市大力推進工業、農業、旅游服務業“三升級”,緊緊圍繞建設“亞洲最大的碳酸鋰生產基地”“智能裝備基地”“現代化農業強市”“文明幸福宜春”目標,按照“謀發展、比實干、爭先進”要求,讓宜春的產業轉型不斷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而目前,職業院校未能從根本上認識自身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確立未能從宜春市“三升級”發展出發,參與地方經濟發展的積極性不夠,專業設置上未能跟進工業、農業發展的需求,地方職業院校仍然以醫學院、護理學院和師范學院為重點培育對象,未能達到職業教育在區域經濟增長點培育方面的效用。另一方面,職業教育為地方經濟發展必然要得到政府提供的資源扶持與幫助,政府對職業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的認識不明確,也導致了辦學的軟硬件基礎較差,不能適應社會經濟需要發展。
專業定位偏離宜春市“三升級”發展的需要,人才培養目標有待轉變。 專業定位是職業院校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培養人才發展的主線,職業教育發展目標在于為社會提供可用的技術性人才,對經濟發展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宜春市“三升級”的不斷發展,要求職業教育在鋰電新能源、裝備制造、農業現代化、旅游服務等領域培育專業的技術人才。就目前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來看,大多追求“廣而全”,趨同化現象明顯,在學院自身發展戰略和定位的選擇還存在諸多問題,會直接導致人才培養質量受到極大限制,區域經濟發展也將處于停滯甚至倒退狀態。目前,宜春職業院校專業定位未能滿足“三升級”的需要,對工業升級要求的建陶、紡織、花炮等技術進行改造,沒有明確相關專業的設置,對裝備制造、農業現代化專業定位空缺,使區域經濟發展的對人才需求處于被動地位。
區域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的調整和改革,對職業教育專業的結構改革與影響很大。為了使職業教育發展與宜春市“三升級”對接,我們要做到如下幾點:
樹立為宜春市“三升級”服務的辦學理念,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首先,職業院校應樹立為宜春市“三升級”經濟發展服務的辦學理念。區域產業規模化和集聚化是作為世界產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也是實現區域發展的必由之路。職業院校必須明確自身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以促進地方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其次,職業院校要承擔為宜春市“三升級”服務的人才培養理念。以最大的限度發揮其育人效度,擔任起技術研發和轉化的作用。同時,打造專業的技術人才隊伍,確保在產業結構升級中解決新問題和不斷地進行創新實踐,為宜春市“三升級”服務提供專業的人才梯隊,確保人才質量的合格率。
專業設置圍繞宜春經濟“三升級”需求,對接支柱產業和旅游服務業。面對宜春經濟的迅猛發展,“三升級”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大力需求,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要對接支柱產業與旅游服務業,以確保區域經濟的合理運作。設置工業升級空缺的“裝備制造”專業,培育專業的技術工人,并采用“動態組合”、“專業交叉”等方式大力組建裝備制造的科研創新、檢測、金融、交流、人才信息、產品交易、招商七大平臺的優秀操控人員,為實現目標不斷奮進。其次,聚焦中醫藥產業,設置制藥專業,在當地資源的有效利用中,培養結構化、信息化、合理化的中醫藥專業人才,以適應宜春市產業升級。再次,專業布局重點面向區域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油茶、富硒、肉牛、綠色有機等產業,合理規劃專業設置及課程安排,拓寬專業口徑,以適應區域經濟的發展。最后,優化、整合現有的旅游服務專業,把地方“月文化”“溫泉”“明月山”等資源充分攝入教學計劃中,培養學生“講練結合、學做結合”的意識,大膽“走出去”,成為宜春當地旅游宣傳的名片,引領宜春市旅游業發展。
加大校企合作發展步伐,產教結合,推動職業教育與宜春市“三升級”發展。加強校企合作力度,充分調動企業力量與職業教育共同培養社會人才。職業教育的本質是為了培育應用型的技術人才,只有讓學生在“做中學”,參與企業的正常運作中,產教結合,才能讓學生的技能得到歷練,不斷探索和學習到新知識。同時,企業作為宜春市經濟發展的核心,也是技術人員的最終接納者和使用者,為保證企業文化、企業經濟的長久運行,企業有義務也有責任參與到職業教育的培育中來,實現企業與職業院校的協作關系,做到訂單式培養,以此推動宜春市經濟的發展,實現校企合作的雙贏。
加強政府對職業教育投資力度,保障宜春市“三升級”發展。職業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而教育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職業教育的辦學規模和水平,間接影響職業教育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的數量。因此,政府必須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對比普通教育,在教學資源的利用和維護上,充分保障職業教育發展的活力。此外,必須強化建立完善的職業教育資金管理體系,使資源達到最高的利用率,適度擴大學院的辦學規模,保障職業教育的發展促進宜春市“三升級”的全面發展。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