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
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及其對策分析
◎劉青
近年來應屆大學生急劇增加,高校大學生的畢業率也是學生報考學校考慮的問題之一,所以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也愈發重視。但由于我國的職業規劃還不成熟,仍然在探索階段,所以本文將從職業規劃的對象差異、教育內容、指導形式、反饋與改進等方面探討我國當前職業規劃面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以實現我國應屆大學生的就業率,就業滿意度。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國民的生活質量也愈發多姿多彩,更多家庭的孩子都走進了大學,體驗了豐富多彩的高校生活。因此我國的高等教育學校也急劇增多,伴隨著大量的畢業生以及待就業高校生。據統計,從2001年開始,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一路飆升,從2013年畢業生699萬人次的“史上最難畢業季”到后來的“史上更難就業季”,時至2017年,畢業生人數達到了795萬,令人咋舌。
面對如此龐大的人群,是否有對應的崗位可以安排或者選擇呢?應屆畢業生到底是應該就業還是繼續考研呢?事實是,我國的人才需求很龐大,有眾多缺口需要填補。然而我國存在著人力資源配置不均衡、學生專業選擇盲目、學校引導單一等問題,所以學校和個人都應該增強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
職業規劃引進于西方,在國內運用率比較低,且發展緩慢。它并不僅存于大學時期,職業規劃應該被成為職業生涯規劃,規劃的對象應該是整個生命歷程,而且應該針對每個時期的世界觀、價值觀、學習工作認知做出適當調整。學校應當引導學生認識自我、發掘自我,而不是強制灌輸思想或僅僅走一個形式,教育機構應該讓教育理念延伸。
職業生涯規劃在我國高校中愈發被重視,同時,對學校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了更多要求。職業的定位主要考慮三個方面,包括職業取向、商業價值以及職業機會。其中職業取向包括了學生的性格、興趣、價值觀、需求和使命;商業價值涵蓋了學生的知識、技能、天賦、經歷、和社會關系;而職業機會囊括了當今社會的宏觀經濟、產業組織、專業和家庭因素。透過這些才會促進大學生積極就業意識的形成,才利于形成良好的就業形態鏈。
在我國的高校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活動相繼展開,但大都收效甚微,主要是形式內容單一。職業規劃教育主要是通過問卷調查學生基本信息、相關職業生涯教育課程、職業生涯教育個體咨詢與輔導、學生自發的相關活動等形式。調查中顯示,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都有一定的了解,其中有接近80%的學生認同職業生涯規劃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另外20%的同學確認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只是為了完成學校教育的要求。而在這80%的學生基礎上,只有不到10%的學生明確自己的職業生涯,并愿意堅定地實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且認為這項舉措對自己的生活學習以致今后的工作有著積極的影響。
學校職業規劃系統不完善。在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著專業抵觸以及就業不合口現象,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起步晚,遠遠落后于歐美國家,嚴重存在著經驗不足、流于形式等問題。我國的教育管理工作機制也難以推陳出新,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不能緊跟時代的發展,一味地停留在傳統方式上,使我們的教育被動承接于西方。
學生自我規劃意識薄弱。我國高校內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形式目前大多依存于教室內課程教學,然而根據教師在課堂對學生的反映、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報告以及學生在課堂上對職業規劃教程的采納度和適用度來看,學生的自我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薄弱甚至沒有該意識。主要原因是,學生對課堂式的教育沒有興趣,但由于學分限制,學生被迫參加。學校并沒有讓學生認識到這是對自我人生發展與職業理想捆綁在一起的,并沒有引發學生對人生價值的實現和對理想的堅守的深刻思考,故而缺乏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造成自我規劃意識薄弱。
專業指導人才匱乏,實施跟進滯后。我國如今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專業人員相對較少,很多城市也沒有專門的指導機構,而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老師,大多是心理健康學老師轉變而來的雜學家。并不能根據不同的專業、地域及學生個性提供專業的服務。職業生涯規劃要求學生對職業領域定位和自我能力素質具有一定認識,因此,在職業規劃的教育和指導上,不能出現各自從各自的想法出發,來進行就業指導,這樣會缺乏系統性和延續性,導致大學生在現實的職業規劃制定與實施進程中出現不契合現象,這樣收效會大大降低。
建立學生信息庫,跟進學生思想。如今已經是大數據時代,一切皆可量化,那么我們可以利用大數據為學生建庫,利用精準的數據信息來分析學生,為學生定位。繼而提供教育咨詢及輔導。信息的處理與應用雖然耗時耗力,但是只要一層一層建立制度,保證施行,學生們大都會站在山頂,幸福感和成就感也會更高。同時,因為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需求,學生的就業思想也是日新月異,學校應該不斷跟進學生的思想變化,積極引導并適當地改動,幫助學生邁出就業第一步。
豐富職業規劃教育形式和內容。雖然我們引進的是在國外已經成熟的職業教育活動,但卻不一定契合我國的教育制度,我們應該探索契合我國的職業教育形式、豐富教育內容。讓教育內容與社會接軌,讓學生與對應職業接軌,以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學生職業素養等,學校領導者則應該堅定不移地堅持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之路。
培養學生的自我規劃意識。想要達到高就業率并不難,難的是達到專業契合和學生擇業滿意度。高等教育培養的不應該是一個學習和工作的機器,而是激發學生的行業歸屬感和社會建設榮譽感。為了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應該引導并激發學生自我規劃意識,提高教學專業度,辦好繼續教育。引導學生參加相關專業社會活動,培養專業意識;鍛煉綜合能力,探尋更高層次的發展。與同學積極交流與,參加就業座談會增強就業競爭力。總之,激發興趣、肯定價值、給予機會以及忠于所長,學生的職業之路必定會更順暢。
大學生職業規劃不僅要從自己的專業學科出發,還要結合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更要勇于探索新鮮事物,開拓眼界激發更多的潛能,才能開拓新的市場。我們的高等學校應該積極進行科學統籌,積極探索,大膽嘗試,激發教育的多元化,為學生打造適合他們的專業、規劃屬于個人的職業路線,這樣才能使我國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湖北商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