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裕 鄭曉峰
2017年高考天津卷文科綜合歷史部分第12題,以近年來轟動國內外、引發學術界和社會廣泛關注并持續熱議的西漢海昏侯劉賀墓葬考古發掘成果為切入點,依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和2017版考試大綱,以最新考古發掘材料及相應評價觀點與經典傳世史料和學術研究結論等相結合,搭建試題情境,突出體現包括對史料的理解、認知,對歷史事實與歷史分析(解釋)的聯系與區別、對經典傳世文獻記述與最新考古文物材料的關系及其客觀評價認知等的史料實證能力的考查。試題立意新穎,主題集中,選材典型,設問巧妙,歷史學科味道濃郁,對深化發展中的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教學改革以及新課程下的高考改革,都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和借鑒意義。現就本試題做扼要分析解讀如下。試題如下:
2015年底以來,西漢海昏侯劉賀墓的發掘和成果展示,在學術界和社會公眾間引起廣泛關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據《漢書》載,劉賀是漢武帝之孫,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繼承王位。公元前74年,漢昭帝逝世,無子,霍光立劉賀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與群臣聯名上奏劉賀入朝后的劣跡,如:居喪時無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廢禮儀;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廟就以最隆重祭禮祭祀其父……要求廢黜劉賀。皇太后準奏。前63年,劉賀受封為海昏侯。
(1)劉賀封號與漢代哪一制度相關?概括《漢書》所載劉賀帝位被廢原因。
材料2:自武帝崩后,霍光輔政,專權十余年。昌邑王劉賀入京繼位后,急欲親政,又親信昌邑舊臣,計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節詔諸官署征發,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權力之跡象。霍光為保持權勢,遂廢劉賀。
——摘編自廖伯源《昌邑王廢黜考》
(2)材料2對劉賀被廢原因是如何解釋的?說明材料1和材料2為何不同。
材料3:劉賀墓出土了《論語》《禮記》等儒家簡書,及繪有孔子圖像、載其傳記的矩形銅鏡,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據此輕易判斷:劉賀絕非不學無術的紈绔子弟,而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素養的宗室貴胄,《漢書》中對劉賀的記載不足為信。
——摘編自辛德勇著《海昏侯劉賀》等
(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證的史實。這些出土文物對材料1、2有何價值?你如何看待材料3中關于劉賀的評價?
參考答案:
(1)郡國并行制度。失禮儀,亂制度。
(2)霍光專權,劉賀急于收權,矛盾激化。材料1是史事記述;材料2是史事分析。
(3)儒學成為正統。豐富了材料1、材料2的史事記述和分析。僅憑現有出土文物推翻《漢書》對劉賀的記述并不客觀、充分。
海昏侯劉賀何許人也?他的墓葬發掘為何引起巨大轟動?說來,這除了其墓葬發現、發掘格外吸引世人眼球之外,還有著極其深刻復雜的內在緣由。
劉賀(約前92年~公元前59年),是漢武帝劉徹之孫,昌邑哀王劉髆之子,漢昭帝劉弗陵之侄。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既是王、侯,又做過皇帝的人物。
西漢元平元年(前74年)四月十四日,漢昭帝因病駕崩。昭帝無子嗣。按正常繼承順序,皇位應傳給其兄弟、漢武帝唯一在世的兒子廣陵王劉胥。但漢武帝以來權傾一時的大將軍霍光等人卻做出另外的選擇,決定“迎立昌邑王賀”。①
公元前74年四月,劉賀登基,接受傳國玉璽和綬帶,成為西漢第九代皇帝。然而,令人離奇費解的是,劉賀登基僅僅27天就被“群臣”奏疏“罪狀”,以年僅15歲的皇太后(孝昭皇后上官鳳兒、霍光之外孫女)名義,廢歸故國,成為史上少有的一代廢帝。②元康三年(前63年),被貶至江西省永修縣做海昏侯。
《漢書·霍光傳》中收錄了丞相楊敞等領銜呈奏的廢位奏疏全文,在相關的傳、志中,分散記述了與劉賀帝位被廢相關的“不端”行為和“罪狀”十數條之多。其中記述和描寫劉賀不端行為的詞匯包括“行昏亂,危社稷”,行為“清狂不惠”“動作亡節”“狂亂無道”“狂悖”“淫辟”“淫亂”③等。
關于劉賀帝位廢立問題,學界已有相應研究和基本共識。明末學人汪用世從宮廷權力斗爭的通行手法揭示其內情云:“蓋放君之詔,出于權相之手,大約與會討之檄文、參劾之彈章相似,非多其罪狀而暴揚其惡……往往張小以為大,描虛以為實,而真是非隱矣。嗟呼,因一時不白之冤,滋千古吠影之口者,寧第一昌邑王已哉!”④清朝學人方苞對霍光“負天下之重”的功德業績本來贊賞有加,卻也覺得僅僅因為一些“后宮細過”就將昌邑王廢黜,實在有些不成體統。⑤臺灣學者廖伯源對此作了細致的考證,他認為,《漢書》(記載)多言昌邑王賀以“行淫亂”見廢,實際則是劉賀與霍光等權力斗爭之果。廢黜過程是霍光周密策劃的宮廷政變。⑥因而,“立也霍光,廢也霍光,并不取決于劉賀本人有多優秀或是有多昏亂”。⑦劉賀即位后不足整月即被離奇廢黜,在《漢書》所載種種“不端”和“罪狀”的表象之下,最大可能是劉賀即位后不甘淪為傀儡,急欲收權親政,又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因而引來霍光的猜忌,以其不堪重任的種種“罪行”為托詞,發動“宮廷政變”而廢黜,使之“在羽翼未豐的情態下,成為西漢宮廷權力爭斗的犧牲品”。⑧
2011年,我國考古界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附近的墎墩山上發現并開始發掘距今兩千七百多年,且未遭盜掘、保存完好的海昏侯劉賀墓。陸續發掘出土以金餅、金板、馬蹄金、玉器、青銅器等為代表的珍貴陪葬品兩萬多件,涉及西漢政治、經濟、美術、文學、樂舞、工藝等諸多領域。特別是發現了繪有孔子畫像的矩形銅鏡(亦稱“孔子屏風”)①、劉賀生前閱讀過的《禮記》《論語》《詩經》《孝經》等儒學經典的簡書,以及劉賀寫給漢宣帝的奏疏等珍貴文物。據此,一些研究者認為劉賀應該是一位循規蹈矩的正人君子,且情趣高雅,愛好音樂、喜歡收藏等,從而得出若干新的判斷,對《漢書》記載的劉賀形象產生懷疑,并主張根據海昏侯墓的考古發現,為其“恢復名譽”②等。
試題設計依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及其改革發展的方向和趨勢,依據教育部調整后的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大綱的能力要求,在切入點選擇、立意指向、材料甄選、問題鋪墊、情境創設及其蘊含的歷史學科特性、教育教學內涵、理念等方面,呈現出若干比較鮮明的特點。endprint
1.試題依托課標、考綱和教科書的主干內容,又不局限于具體知識點,呈現出較大的寬容度與靈活性,體現高考選拔性考試的特點和要求。本題大體依托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及對應的高中歷史教科書必修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西漢政治制度—西漢王朝君主更替過程中的政治狀態及其反映的君主專制政治的特征,通過特定歷史材料及相關問題,營造考生既熟悉又新穎的歷史情境。試題考查重心不在教科書上的具體知識點,而重在引導考生通過史料情境體悟西漢君主專制政治下的歷史時代特征和氛圍,因而具有較大的包容性和靈活性,給考生提供了較大的思考和發揮的空間。
2.關注史學前沿和熱點,將考古最新發現及研究成果與中學歷史課程內容恰當結合,體現出試題鮮明的時代性、學科性和學術性。西漢海昏侯劉賀墓的發現、發掘及其已有研究成果,是近年來我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及成果,成為歷史學、考古學等學術界和社會公眾普遍熱議的共同話題,學界及社會的關注度,幾乎超過了數年前曹操墓的發現發掘,而且關注熱度持續不散(目前考古發掘及研究仍在進行之中,媒體時有研究進展及成果的發布)。③該考古發掘為何引起如此關注?除了長達兩千多年前的墓葬未經盜掘,及出土了海量的、內容豐富的、保存完好的各類文物之外,還在于墓主海昏侯劉賀的離奇身世與經歷。試題以此為切入點,將經典傳世歷史文獻記述、已有史學研究(認識、評價等)與最新考古文物成果緊密結合,將眼前剛剛發現、正在發掘和研究之中的考古文物及成果,與遙遙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王朝政治歷史,有機聯系在一起,在充分體現歷史學魅力和學科特點的同時,更彰顯了歷史學濃郁的學術性和鮮明的時代性。
3.綜合體現了2017年高考考綱的基本能力目標要求。教育部頒布的《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文科·歷史)》(含天津卷說明),與以往相較,發生較大變化,做出了一定調整,明確指出:“歷史學科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④其中的“能力要求”部分在簡化、凝練、明確的基礎上,增加了“發現歷史問題”的條目,這是歷史學科能力最核心的目標要求。考試說明的變化與進行中的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相向一致,突出了歷史學科的特性與要求。本試題的設計和考查目標,涵蓋了新考綱“能力要求”的主旨和絕大部分內容。
4.凸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現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發展方向和趨勢。試題圍繞特定歷史史料下的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分析)、歷史表象與歷史本質、傳世史料與最新考古發現、歷史結論觀點與歷史方法等展開設計,包含了“怎樣認識《漢書》為代表的傳世史籍的記事和敘述?”“怎樣理解過往史家已有的研究和結論?”“如何看待最新考古文物和發現?”“考古發現(文物材料)與傳世史籍記載的關系?”“《漢書》記述與考古發現,誰更接近真實的劉賀?”“能否依據最新考古材料推翻傳世文獻的記載及已有研究的結論和觀點?”等等。較好地滲透了以“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為代表的學科核心素養目標要求,因而恰當地體現了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發展方向和基本趨勢。
5.材料類型多樣,卷面圖文并茂,學科色彩濃郁。基于試題設計立意是對歷史材料基礎上歷史理解、歷史認知的“史料實證”考查,因而,在材料選用上力求簡潔,尤其注意了材料的典型性、代表性。包括傳世歷史文獻《漢書》記載的引述(白話)、近代臺灣學者廖伯源的考證研究結論、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圖文選介,以及當代學者辛德勇的研究綜述等。雖然試題篇幅和文字量并不大,但材料類型多樣化,既適應了本題考查目標要求的需要,也使卷面圖文并茂,生動活潑,洋溢著濃郁的歷史學科色彩。
如前所述,本試題能力目標考查設計落實的基點,總體依托“史料實證”為主的基本元素,具體的能力考點幾乎涵蓋了2017年新考綱“能力要求”的主要方面和大部分層次。
1.基礎目標之一,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
試題首先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基本能力。包括:(1)“理解試題提供的圖文材料和考試要求”。通過閱讀試題引言、所給的三段材料、兩幅圖片及主要情境設問,弄清本題是關于西漢海昏侯劉賀其人其事的綜合試題,明了基本題意。包括幾個要點:知道劉賀是個什么人、試題涉及的中心問題是劉賀帝位廢黜的原因及兩種不同解讀、劉賀墓葬發掘出土材料及引出的對劉賀認識的新觀點、新結論等。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指在上述閱讀理解試題基本信息,尤其主要材料信息的基礎上,依據試題設問中“劉賀帝位廢黜原因”這個關鍵信息提示,對應落實于材料1、材料2之中,進行針對性的信息提煉、比對和“整理”,概括出材料1的有效信息,提煉出材料2的基本觀點(結論);抓住關鍵信息點,理出材料3出土文物(圖、文)信息與材料1、2內容的內在關系等。
(3)“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在進行上述“整理”的同時,扣住基本問題,針對有效信息進行綜合、概括、歸納、提煉,并以規范的文字進行簡明扼要的表達。涉及第(1)題第二問,第(2)題第二問,第(3)題第二問等。
本題該項能力考查屬于初始能力要求,相對具體、淺顯,加之所給材料文字簡明,篇幅短小,閱讀量和總體難度不大,絕大多數考生應能較從容解題作答。
2.基礎目標之二:考查考生對相關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和認知程度。
如前所述,本試題涉及的學習內容,大體依托高中歷史必修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秦漢中央集權制度—君主專制—西漢王朝帝王更替(間接涉及中國古代,尤其西漢時期外戚專權、干政內容);必修三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西漢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等。具體考查到的知識點主要有兩個:一是劉賀受封海昏侯所關聯的西漢“郡國并行制度”,即在實行郡縣制的同時,設置王國、侯國,這是漢代,尤其西漢前期鮮明的政治特點,也是初、高中歷史教學的基礎內容;二是由劉賀墓出土文物關聯到的西漢孔子、儒學內容即“材料3中出土文物所印證的史實”,涉及的基本內容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另外,材料1、材料2中,滲透著漢代君主專制下外戚(霍光)擅權專權的政治史知識。當下高中歷史課標、教科書中未涉及或不盡明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可能缺少必要的交代。盡管試題中并未直接涉及該知識點,而若考生對之有相應的知悉和了解,則更有助于對本題情境內容的理解與解題作答。endprint
不以固定的、死板的知識點為主要考查目標,而在依托課標、教科書相關內容,堅持能力立意、突出學科能力考查的同時,適度關聯某些關乎歷史學科素質素養的必備知識,是天津卷一直秉持的理念,①也是由中學歷史學科特點決定的考試特點之一。
3.重點與核心目標:綜合考查“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與能力,包括鑒別與區分史料、辨別歷史事實與歷史記述、理解歷史記述與歷史解釋(分析、結論)、區分歷史現象(表象)與歷史觀點(本質)、理解考古文物與歷史結論歷史認識的關系等。即考查基于具體歷史材料情境下,對不同史料、不同結論觀點的區分辨識,并得出符合歷史邏輯的、規范認識的“史料實證”意識和能力素養。
(1)通過海昏侯劉賀的相關材料情境,考查考生對諸如歷史事實(史事)與歷史記述(敘述)、歷史記述與歷史解釋(分析、結論)、歷史現象(表象)與歷史觀點(本質)等的基本區分、辨識能力。這是進行歷史邏輯思考并進而實施“史料實證”的基礎素養和基本能力。這些基礎素養和能力,在教育部頒定的考試大綱和說明中,提出了具體而明確的標準和要求,也是目前正在進行中的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中心的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對歷史教學的要求。高中學生,通過系統的歷史課程學習,應該對上述基本史學概念具備一定程度的理解、區分和辨識能力,并能在具體歷史材料情境下進行認知、判別、理解與運用,分析解決相應的歷史問題。核心素養下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關于“史料實證”素養的最高水平要求是:“能夠比較、分析不同來源、不同觀點的史料;能夠在辨別史料作者意圖的基礎上利用史料;在對歷史和現實問題進行獨立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恰當地運用材料構建自己對所探究問題的論述。”本試題并未刻意因循,但基本滲透了這些要求。
(2)試題選擇《漢書》記事、現代學者研究、最新考古發現的三則材料,創設情境,從傳世史籍記載、近當代史家學術研究、最新考古成果等三個不同視角,呈現對同一歷史事物——劉賀其人、其事的不同認識,綜合考查考生依據不同歷史信息,建立歷史事物的內在邏輯聯系,辨別歷史事實和歷史解釋(分析)、理解歷史記述與歷史結論、說明歷史表象與歷史觀點(本質)、認知考古文物考證與歷史文獻記載關系,以及從中發現和思考歷史問題、獨立提出觀點見解等歷史思維能力,從而考查以“史料實證”為核心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和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考查一種嚴謹客觀、論而有據的歷史實證意識和素養。
材料1是節譯的《漢書》(白話)片段,是對劉賀其人、其事的歷史記述。《漢書》是對西漢一代歷史的記敘,屬于中國古代經典傳世歷史文獻,是研究西漢歷史的重要史料。《漢書》記錄了極其豐富的歷史“現象”,但不一定都是歷史“真相”。難免帶有某種性質、某種程度的傾向性,可能與歷史事實有所出入、有所謬誤。然而,《漢書》是距離西漢時間最近的“當代”史家記述,具有較大程度的可信度,在沒有其他充分的材料佐證的前提下,不能輕易否定、推翻它的記述和敘事。
材料2,是近世學者對劉賀研究的考證結果(結論),屬于對歷史記述、記事、歷史敘述的分析、解釋。臺灣學者廖伯源的《昌邑王廢黜考》,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海昏侯劉賀其人其事的歷史考證專論,是在對若干宏觀、微觀歷史材料進行系統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和認識。與材料1相比,《漢書》是對劉賀(部分)史事的記述,《昌邑王廢黜考》則是對劉賀紛繁史事的綜合分析;如果說《漢書》所記劉賀史事是歷史“現象”,則廖伯源的分析、解釋就是歷史觀點、結論;《漢書》所記是歷史“表象”,《昌邑王廢黜考》則是對歷史事物內涵本質的揭示。以廖伯源考證為代表的對劉賀被廢原因的分析、解釋與結論,應不是一成不變的終極定論,但就史學研究發展規律而言,在沒有出現有力的史料證據、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之前,劉賀帝位被廢原因的歷史結論,當超不出或改變不了廖氏的考證結論。
材料3中列舉了海昏侯劉賀墓葬發掘出土的文物,包括《論語》《禮記》等儒家簡書、繪有孔子畫像并記載其傳記的矩形衣鏡,并配有相關實物圖片。這里主要考查對考古文物史料的理解認知,以及考古史料與歷史文獻關系的理解認知。考古發掘及考古文物材料,為歷史學研究提供史料,通常可補正歷史文獻記載的缺漏、不足和錯訛,不僅可以大大豐富歷史學的研究材料,還能給歷史研究提出新的問題,從而拓寬歷史研究的視角和范圍,推進歷史研究的深度、廣度。但總體而言,除去史前史,“進入傳世文獻記載比較清楚的(歷史)時段后,考古新發現,大多只能起到補充細節的作用……很難對歷史文獻的記載做出根本性改變”。①“大多數出土文物往往不能簡單地用來直接解釋歷史人物和歷史活動,更不宜簡單地用某一具體的實物率爾否定像《史記》《漢書》這類正史記載的史事。”“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和文字銘文、簡牘文書,只能進一步豐富我們對西漢歷史及其他相關歷史問題的認識,而不能甚至根本無須期望對《漢書》記載的有關劉賀的基本史實做出什么翻案文章。”②
材料3中“一些人”的評價觀點,是指劉賀墓發現發掘后,當今學界提出的新認識、新觀點,直接涉及對劉賀其人、其事的評價,間接關聯對劉賀帝位被廢黜原因的認知,突出考查在考古文物材料與傳世典籍記事關系認知基礎上的“史證”意識與素養。海昏侯墓發掘的儒家經典簡書、孔子銅鏡等文物并不能證明劉賀生前就是“有著深厚文化素養”的“正人君子”,因為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背景下,“儒家經典在當時皇家子弟教育中,已成為一項基本內容”,③尊孔讀經已開始成為漢代宮廷和上層王侯貴族的基本社會風尚。況且,表象上的“尊孔讀經”與一個人的人品、德行的內涵并不具有正相關性。“海昏侯劉賀墓中發現這些儒家經典屬于很正常的事情,它們只是對歷史文獻的記載起到印證作用”,而“并沒有向我們提供什么傳世文獻之外全新的信息”。④在這個基礎上,僅憑海昏侯墓出土的有關儒家、孔子的文物,就輕易懷疑《漢書》中對劉賀形象的記載,試圖顛覆傳世文獻的記述,自然不盡妥當,有失客觀和充分。
試題從材料1的史料情境問題,到材料3的材料情境問題,構成了一個建立在對不同歷史材料理解認知基礎上的、內在歷史邏輯相互關聯的史料實證思維“鏈”。試題無關乎劉賀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們到底應該怎樣評價劉賀,考查的起點和落腳點也不要求考生直接得出確定的定性評價的認知結論,而重在通過這樣的歷史材料和問題情境形成的“思維鏈”“史證鏈”,考查一種客觀審視、謹慎思考歷史事物的實證意識和素養,即“史料實證”的能力素養。endprint
2017年高考天津卷第12題所體現的設計思路與形式,滲透的內涵和寓意,對目前正處于深入發展的高中課程改革與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中學歷史教學,具有一定啟發和借鑒意義。
1.切實轉變觀念,增強史證教學的意識。言必有據、據必有證、證必充分的史證意識和素養,是中學歷史學習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意識和素養。盡管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理念已然唱響良久,以高考為代表的考試評價的“指揮棒”已經不斷滲透和加大這樣的考核力度,但受到種種因素影響,在當下實際的中學歷史教學中,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未引起足夠的認識和重視。學生的史證意識和能力素養普遍較弱。因此,依據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理念要求,提升史證意識和素養,已成為亟待改進、解決的,迫在眉睫的問題。
2.加強核心素養理念下歷史學科基本理論、概念的教學與研究。教師要幫助學生切實弄清、領悟歷史學科的若干基本專業范疇和屬性,從基本理論概念層面鋪墊好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的基礎。筆者認為,要從容應對、有效實施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下的歷史教育教學,在某種意義上,應該做一下包括歷史教師和學生(尤其文科生)的歷史學科基本理論素養的“掃盲”工作。特別強調的是,在這方面,歷史教師萬萬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同時,還應關注高中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和趨勢,加強相關理論的學習與研究,切實理解并貫徹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理念;認真研究領會高考考試說明、考試大綱的“能力要求”,并貫徹落實于日常教學。須知,2017版的考綱理念和“能力要求”,與實際上開始實施的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教學的內涵是一致的。目前,真正到位的“應試”教學,與高中課程改革的目標也是基本吻合的。
3.依據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重新認識、改進和加強“史料教學”。史料教學作為最能體現歷史學科特性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在歷史教學中已經被普遍重視和采用。但按照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尤其是按照“史料實證”的素養內涵要求,當下的史料教學尚存在若干問題和偏差。如,對“史料”和“史料教學”的不求甚解;在史料的選擇和使用上的,不加區分、盲目隨意,簡單化、形式化、表面化等;對史料價值的認知僅僅停留于情境解讀、信息提取,缺乏從歷史學的視角審視、處理與運用等。凡此種種,都使“史料教學”未能達到其最基本、最重要的目標,影響到“史料實證”所要求的核心素養和意識培養目標的落實。
因此,應大力提升師生的“史料認知素養”(包括知道史料的分類、性質和內涵,知道不同類史料的各自特點及價值,知道與特定歷史教學內容相對應的關鍵史料,以及搜集、整理這些史料的途徑和方法等)和“史料運用素養”(包括依據學習目標從關鍵史料選取適當的、有效的史料;圍繞關鍵史料設計有挑戰性的探究問題鏈;指導學生學會分析史料,解決具體問題等)。①要加強史證基本環節要素的教學訓練。包括搜集史料—鑒別史料—解讀史料—運用史料論證問題(證正與證誤),是史學研究的一般過程,也是歷史教學史證訓練的一般思路。對于中學生而言,自然無須掌握其系統完整、過于專業的理論和繁復的操作方法,但其基本的原則和思路方法,是應該遷移借用的。②
4.歷史教師須努力實現自我專業素養與能力的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對歷史教師提出了很高的專業化素養能力要求。為此,歷史教師必須大力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并將其變為常態化的自覺行為。應該長期不懈地堅持史學理論、歷史史料的閱讀,包括史學論文、史學著作,與中學教學相關的各類史料,要在已有史學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切實掌握史料學的基本理論,進一步鉆研駕馭史料的方法、策略;要結合教學實際,積極主動地開展學科素養理念下的史料教學、史證教學的實踐探索,不斷積累史料教學、史證教學的經驗和智慧。③
【作者簡介】陳光裕,天津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歷史教學論、課程論、教師教育及考試評價研究。
鄭曉峰,中學特級教師,天津市和平區教研室教研員,主要從事歷史教學及考試評價研究。
【責任編輯:王雅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