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歷史比較教育研究取得了較大成績,但研究對象主要是美國、英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等國的歷史教育,而對于世界大國之一的俄羅斯歷史教育缺乏應有的關注。我國歷史教育在新中國成立后至20世紀80年代期間,基本上以蘇聯為樣板。而蘇聯解體后,其原有主體俄羅斯的歷史教育雖然發生了一系列變革,但依然受到蘇聯歷史教育的影響。從這一歷史淵源來說,兩國歷史教育的發展必定有更多的地方值得互相借鑒。因此,要發展我國的歷史教育,應該重視對俄羅斯歷史教育的研究。本文以俄羅斯的歷史課程教材為中心,探討20多年來俄羅斯歷史教育的主要特點,以期為我國當前歷史新課程改革尤其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討論與實施提供參考。
一、增加了俄羅斯的光榮歷史,著力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戈爾巴喬夫等蘇共領導人力推新思維,有意識地通過“反思歷史”、尋找“歷史空白點”等活動推行所謂的“人道民主的社會主義”路線服務。葉利欽上臺后,引進西方自由主義思想,企圖通過實施資本主義制度進入“西方文明世界之列”。在歷史教育領域,減少蘇聯史和俄國史的教學比重,蘇聯歷史受到貶低,愛國主義教育遭到弱化。然而,葉利欽等人迎合西方的舉措并沒有取得預期效果。西方不但沒有按照許諾給俄羅斯以經濟援助,反而通過北約東擴等方式繼續打壓俄羅斯。這使得俄羅斯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政治路線,也開始懷疑歷史教科書中淡化蘇聯、鼓吹西方的必要性。90年代中期后,葉利欽等人已逐步意識到依靠西方發展俄羅斯只是一種幻想,俄羅斯的發展只能靠自己,于是,在歷史教育領域愛國主義悄然回升,表現之一就是俄羅斯史的比重大幅度增加。1997年,俄羅斯教育與科學部出臺新的《歷史教學大綱》(教育出版社)。該大綱規定,俄羅斯歷史教科書共計12冊:古世界史1本(68課時)、中世紀史1本(34課時)、古俄羅斯史1本(34課時)、俄國近代史4本(156課時)、俄羅斯現當代史3本(170課時)、世界文明史1本(68課時)。由此可見,從課本數量來說,俄國史與世界史的比例為8:3;從課時來看,俄國史與世界史的比重約36:17。俄國史明顯高于世界史的分量。本國史的比重較高,其目的在于突顯本國歷史在國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培養起國人對祖國的熱愛。這一課程設置在普京執政期間得到繼續鞏固,基本上一直持續至今。
2000年,普京當選為俄羅斯總統,號召人們“認真思考俄羅斯歷史”,①多次強調“歷史教科書應該敘述歷史事實,培養年輕一代對自己祖國和祖國歷史的自豪感”,②下令對一些沒有大力宣傳愛國主義的歷史教科書,如伊·多盧茨基主編的《20世紀祖國歷史教科書》)進行了封殺。在普京領導下,俄羅斯歷史教育朝著突顯愛國主義的方向發展。
21世紀之初,俄國歷史教科書中增加了俄羅斯的光榮歷史,對蘇聯和斯大林進行了重新評價,并加大了俄羅斯史的比重。教科書中開始用大量筆墨書寫俄羅斯人引以為豪的歷史。如在《俄羅斯國家和民族史》(教育出版社,2001年)的第一篇第1課的“小結”中提到“到19世紀初,俄羅斯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超級帝國”。該教材第一篇“總結”中提到,“1812年衛國戰爭,是一場正義的、求解放的,完全帶有人民性質的戰爭。……取得戰勝拿破侖的偉大勝利,使得俄羅斯在以后幾十年的時間內,都成為世界領先的強國,對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政治形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民族自豪感溢于言表。而在《俄羅斯歷史——17世紀末至19紀》(教育出版社,2000年)中用5課時的篇幅專門敘述彼得大帝。彼得大帝與俄羅斯的強盛緊密相連,這樣的敘述足以讓俄羅斯人倍感驕傲,熱血沸騰。
2013年2月,普京總統要求重新修訂歷史教科書。俄羅斯政府組織教育(Просвещние)、俄羅斯聲音(Русское слово)、大鴇(Дрофа)三家權威出版社和許多歷史學界的學者,就新版教科書的爭議內容進行了近百次的討論和修訂。2013年7月2日俄羅斯公布了《歷史文化標準草案》,對頗有爭議的蘇聯模式、斯大林評價和偉大衛國戰爭等重大歷史問題,明確了新觀點和新標準。2015年6月,經教育部正式批準,俄羅斯新版歷史教科書通過審查。新版歷史教科書全面拋棄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想垃圾”、找回被遺忘的歷史英雄、肯定了國家歷史文化輝煌成就,旨在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實現國家認同與民族復興。①如新版歷史教科書序言指出:“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偉大的俄國革命直至現在,百余年的國家歷史充滿偉大的英雄壯舉,也付出慘痛的代價。在新版教科書中能夠看到聯邦歷史學的研究成果;能夠感受到祖父、祖母等前輩們生活的歷史記憶;能夠學習到每一個俄羅斯人為之驕傲和自豪的國家歷史……對國家歷史的思考和學習探索,是自覺樹立愛國主義思想和承擔國家責任的前提和基礎。”②
二、注重歷史學科的入門學習,大力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蘇聯1980年、1986年歷史教學大綱均規定,蘇聯十年制學校從四年級到十年級都開設歷史課,四年級一學年專門講授“蘇聯歷史故事”。重視歷史學科入門學習由此可見一斑。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歷史教育繼承了前蘇聯歷史教學大綱中的優良傳統,并在此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97年出臺的《歷史教學大綱》中規定,俄羅斯11年制學校從三年級到十一年級都開設歷史課程,其中四年級依然專門講授“歷史故事”,另外在三年級新增加了“歷史引論”。
“歷史故事”分為七章,共計26個課時,每章后都有思考題。故事既有以歷史人物為線索的故事,也有以歷史事件為線索的故事。前者有伊凡四世、費多爾沙皇、符拉基米爾大公的統治、彼得的童年、庫圖佐夫將軍、亞歷山大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列寧等,后者有斯莫棱斯克戰爭、克里米亞戰爭、1812年衛國戰爭、莫斯科大戰等。從其性質來說,帶有明顯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勵志教育性質。以歷史故事作為歷史學習的入門課程,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它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學習過程的實質是一種認識過程,其基本規律是從感性認識開始,最終形成理性認識。俄羅斯學生從五年級開始逐步學習古世界史、中世紀史、古俄羅斯史、俄國近代史、俄國現當代史,世界文明史。由此可見,俄國歷史課程首先讓學生學習歷史故事,然后再讓學生學習的系統歷史知識,這也是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的。endprint
“歷史引論”為新大綱新增內容,共計8課時。其內容包括:
(1)“時代”:講述我們的時代、時代進程、時代劃分方法以及過去、現在、將來等歷史基本概念。(2)“事件”:講述什么是“歷史事件”,歷史事件之間的起因關系以及歷史課將會怎樣揭示講解這些事件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3)“經驗”:講述和解釋事件的記憶、記錄事件并保持記憶的方法、為什么需要歷史記憶(記住歷史經驗)。(4)“知識”:講述怎樣利用歷史記憶、一位小歷史學家應該知道哪些歷史知識、在學校我們將會學到哪些歷史等。(5)“學科(課程)”:講述歷史課程需要學習什么,怎樣積累歷史知識,在學校我們將怎樣學習歷史課等。(6)“歷史的秘密”:告訴學生一些歷史的秘密,如歷史科學的軍火庫,如何通過參觀博物館等方式,來揭開過去歷史的神秘面紗。(7)“歷史是生活的老師”:講述為什么要這樣敘述和評價歷史,指出不懂得歷史的經驗教訓,是很容易犯錯誤的,由此說明歷史與現實生活的關系。(8)“歷史長河漫步”:了解我們的國家(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強調我們是俄羅斯人,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俄羅斯的最初認同和熱愛。通過做游戲的方式了解不同的歷史時代和不同的民族。①
我們可以看出,“歷史引論”呈現了歷史的基本概念、大致內容、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以及學習歷史的現實意義,以讓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歷史以及如何學習歷史,明白學習歷史對于自己現實生活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信心和興趣。
俄羅斯歷史教育的入門課程,不管是呈現基本歷史知識和學習歷史的方法,還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現基本、典型、簡單、有趣的史實,其最主要的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愛上歷史。“歷史引論”和“歷史故事”,這兩門入門課程在兩個學年內進行,達到34個課時,這在世界歷史教育中是絕無僅有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學科興趣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一定的時間,俄羅斯開設這兩門課程,在如此長時間內慢慢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正是重視并超前地落實了這一理念。
三、重視原始文獻的呈現,培養學生求真意識和史料實證能力
史料是研究歷史和編纂歷史所用的資料,也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素材。多年來,俄羅斯歷史教育非常重視歷史文獻資料的呈現,尤其重視在歷史教科書中原始文獻的呈現。俄羅斯教育部要求,教師在使用現行教材進行授課的同時,“應該用新的歷史概念對歷史教科書所述的內容進行甄別。當然,在使用這些歷史概念的同時,必須要有相應的文獻來源和歷史事實根據”。②
歷史教科書中插入原始文獻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在正文的行文敘述中直接融入史料原文,一般是一些典型簡短的史料,如歷史人物的原話、歷史運動中的口號、歷史記載中對某一現象的概括等。第二,在正文旁夾插史料,選用一些文獻摘要、詩詞段落、名言警句等,作為正文的附加材料,以印證、例證正文的論述。有的用黑體字排出,以示強調,有的用小體字排出,作為補充。第三,設立專門的史料閱讀的欄目,為擴展閱讀的內容。俄羅斯各種歷史教科書在插入原始文獻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采用了這三種方式。各種版本的歷史教科書在正文的行文敘述中均融入了一定的原始史料,課文中以小體、黑體、斜體等不同于正文的字體插排了大量文獻史料。其中,俄羅斯歷史教科書在第三種方式的運用上最富特色。
俄羅斯大部分歷史教科書都設立了專門的史料閱讀的欄目。在該欄目中選取較為完整的一些歷史資料。如在2001年版九年級歷史教科書(教育出版社)中,課文有正文、文獻摘錄、作業三部分構成,每課后都有文獻摘錄。文獻的內容包括經典原著選讀、回憶錄、新聞報道、情報資料、會議記錄、軍事外交等各種文件、公開函、私人信件、日記、講話錄、銘文、法典等。
該歷史教科書中的部分“文獻摘錄”舉例如下:
(1)回憶錄:現代人回憶俄日戰爭;現代人回憶第一次世界大戰;莫洛托夫回憶錄:關于1939年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蘇聯元帥朱可夫回憶錄摘錄;赫魯曉夫回憶錄節選;卡圖舍夫(20世紀50年代擔任高爾基汽車制造廠黨委書記)回憶錄。
(2)情報資料:1956年10月24日蘇聯國防部上報蘇共中央情報資料。
(3)文件:1939年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補充協議摘錄;希姆萊對“歐斯特”總計劃的意見和建議;列寧的“四月提綱”;1977年5月蘇共中央政治局致蘇聯駐外大使指示;關于禁止在大氣、宇宙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的條約。
(4)新聞報道: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塔斯社播發)。
(5)信件或公開函:尼古拉二世退位詔書;1962年10月27日卡斯特羅致赫魯曉夫的信件;1972年11月克格勃和蘇聯總檢察長致蘇共中央的信函;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致全體公民書。
(6)會議記錄:1966年蘇共二十三大上蘇共中央工作報告。
(7)原著選讀:用實物稅取代余糧征集制的必要性論;(關于)黨的各級機構的無限統治權(無上權力)。
(8)講話錄:赫魯曉夫于1957年5月的講話;戈爾巴喬夫在第十九次蘇共全聯盟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91年1月31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黨中央第一書記波羅茲柯夫在蘇共中央全體會議上的發言。
俄羅斯歷史教科書通過文獻摘錄等形式在課文中穿插了豐富的原始史料,有著重要作用。第一,有利于增加歷史教科書觀點的真實感和歷史感。如讓經歷者回憶能夠提供不為他人所知的真實歷史,其作為經歷者的情感也同時能夠感染讀者和聽眾,使之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歷史的場景。史家的筆敘述歷史,寫得再好,也不如當時的歷史材料反映得準確可信,情報資料、文件、報道、信件、講話錄以鐵的證據展示了歷史的真實。第二,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和運用史料的能力。文獻摘錄等原始史料的閱讀,學生們需要在教師指導下理解原始史料的字面意思,鑒別史料,正確分析史料出現的背景,理解其深層次含義,明白其對其他事件的影響和作用,最終形成一定分析和運用史料的能力。第三,有利于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由證來”的思維意識,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的精神。學生在長時間學習史料的過程中會逐步確立這樣的觀念:歷史的結論不應根據任意想象和邏輯推理人為地作出,而應以充足的歷史資料為根據而得出。endprint
四、強調思考題和問題的啟發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新世紀以來,俄羅斯歷史教科書中設置了大量問題思考題。如:七年級教科書《俄羅斯國家和民族史——16世紀~18世紀》(教育出版社,2000年)37課,共有問題(思考題)214個,平均5.78個左右;八年級教科書《俄羅斯國家和民族史——19世紀》(教育出版社,2001年)36課,共有問題(思考題)168個,每課平均有4.67個“問題”;十一年級教科書《國內歷史——20~21世紀初》(教育出版社,2003年)49課,共有67個思考題,每課平均約有1.4個左右問題(思考題)。
問題(思考題)有的置于課文正文后面,如七年級歷史教科書和八年級歷史教科書每課依次由正文、小結、問題、作業等幾個部分構成;有的置于課文開端部分,如十一年級歷史教科書的每課結構為思考題—正文—作業。問題(思考題)設置于正文后,目的在于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理解和運用。問題(思考題)設置于正文前,則主要是為了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思考題)閱讀、了解、思考、理解正文內容。
問題(思考題)從答案內容呈現和問題本身難易角度還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無需思考型”,問題答案直接可以在正文中找到,如:“俄國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俄羅斯帝國政治體制的最主要特點是什么?”“改革后俄國保守主義的特點有哪些?”“在1917年前夕的俄羅斯活躍著哪些政黨?”“國聯是什么時候產生的?它的活動遵循哪些原則?”①一是“啟發型”,問題(思考題)自身內容具有啟發性,學生必須經過歸納、總結、比較、想象、推理等過程才能找到答案。如:“你認為,亞歷山大一世皇帝采取的這些最初改革措施中,哪些是最主要的?”“如何解釋在帕威爾一世去世后,法俄聯盟的破裂?這一結果是否符合俄羅斯的利益?”“俄英矛盾激化的原因有哪些?俄國和英國在亞洲的矛盾是怎樣形成的?”②教科書內設計具有啟發性的思考題,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和參與意識,喚起學生的思考與想象,有利于學生與文本對話。
1965年以前的五年級至十年級的歷史教科書,在大約2600個習題中,有92.5%的習題內容屬于重復知識,只有7.5%的習題能發展獨立思維。③而2000年版七年級教科書《俄羅斯國家和民族史》中“無需思考型”問題56個,約占26%,啟發型問題158個,約占74%;2001年版八年級歷史教科書《俄羅斯國家和民族史》中“無需思考型”問題45個,約占27%,啟發型思考題123個,約占73%;十一年級歷史教科書《國內歷史》中“無需思考型”問題16個,約占24%,“啟發型”思考題51個,約占76%。由此可見,俄羅斯歷史教科書中的思考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完成了一個質的飛躍:從注重知識的簡單、機械再現,轉為注重問題解決上的啟發和誘導。從更深層次意義上說,這是從重視學生歷史知識的掌握轉向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啟發性主要體現在這些問題中蘊含著比較、推理、想象、歸納、理解等思維要求。學生認真審題,在理解問題真正含義的基礎上,閱讀教材文本,分析和判斷歷史事實,得出答案,從中掌握教學內容,同時獲得思維發展。根據思維能力要求的不同還可以進一步將“啟發型”問題(思考題)分為如下類型:比較式的“啟發性”問題,如:“指出我國文化現狀與20世紀90年代所發生的社會經濟變化之間的相互關系特點。”“西歐派和斯拉夫派在思想意識形態上的主要區別是什么?是什么融合了他們的觀點?”④想象式的“啟發性”問題,如:“你所理解的精神生活指哪些?”“想象一下,廢除農奴制前夕的俄羅斯農奴生活是怎樣的?”推理式“啟發性”問題,如:“高加索并入俄羅斯,都產生了哪些后果?”矛盾分析式的“啟發性”問題如:“是哪些內部因素,最初是加強,而后來是削弱了伊斯蘭教長國和沙米爾政權?”歸納式“啟發性”問題,如:“在俄國民族地區進行的改革,又有哪些特點?”⑤
此外,“啟發型”問題(思考題)在發問上也具有情感上的啟發性。很多思考題和問題中經常出現“你認為”“你是否同意”類似的語句,如“你認為,亞歷山大一世皇帝所采取的這些最初改革措施中,哪些是最主要的?”“你認為,十二月黨人起義的歷史意義有哪些?”等。“你認為”“你是否同意”等語句具有啟情的作用,“迫使”學生自覺地進入獨立思考的心理情境中。“啟發”是手段,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是目的。
20多年來的俄羅斯歷史教育在繼承歷史的基礎上不斷變革與創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相對于他國來說,俄羅斯歷史教育呈現出以上幾個鮮明的特點。這幾個特點也是俄羅斯人應對新的形勢變化,跟隨國際教育發展潮流,大力革新和探究合理的歷史教育發展模式的產物,有其歷史教育改革的經驗。當然,俄羅斯歷史教育的經驗并非僅此幾點,俄羅斯歷史教育也并非是完全的真理。我們要發展我國的歷史教育,應加強對俄羅斯歷史教育的研究,并結合本國自身實際,積極且有選擇地引入其寶貴經驗。
【作者簡介】蘇爭艷,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歷史教育和歷史教師職后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李婷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