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人曾指出,“2016年是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元年,關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官方文件將正式發布”。①盡管“官方文件”至今尚未正式發布,但由官方支持的課題研究及其成果已經公開發布發表,②教育領域圍繞“學生核心素養”展開的研究和研討也十分熱烈,并取得了大量成果。③從“官方文件”公布的謹慎態度和學界研究的熱烈程度看,“核心素養”作為“立德樹人”教育總要求的核心抓手,必將對基礎教育發展產生質的推進。歷史學科作為一門對學生理解核心價值觀和立德樹人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的人文學科,理應從歷史教育實踐本身出發,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進行深入探究和貫徹落實。
對于學科而言,“學生核心素養”是學科教育的目標和任務,學科功能、課程結構和教學實踐,都應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共同追求。因此,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重在通過實踐改進來實現學科發展和教育功能。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當然也是歷史教育的根本任務。但能否因此就把歷史教育的功能和任務定義為“立德樹人”?這當然是對歷史教育功能大而無當的理解和簡單化的表達。“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總目標和總任務,各學科教育要以此為依歸,更要在其指導下明確學科特有功能和具體目標任務。
從“立德樹人”的總目標出發,歷史課程具有突出重要的學科地位。歷史,通常指的是“人”的歷史,也是指“生命”的歷史。“只要生命存在于過去、并且已經進入了理解過程,那么,這里就存在歷史。而且只要歷史存在,它的所有各種變體都包含著某種意義。”④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是研究人類發展過程及其意義,也就是對生命價值的探尋和研究。歷史學總是在不同的維度和領域去探討和鑒定人類的群體及個體意義,從而為個體和群體提供鏡鑒。歷史教育則是要教會人們學會從歷史和歷史學中汲取人生智慧、價值及其社會意義的技能和素養,歷史教育的實踐功能旨在提升歷史中人的素養。
歷史課程的基本功能,是對個體的人及其構成的社會,特別是建基于此之上的文化、思想和社會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社會文化思想和價值觀會作用于歷史發展實踐,社會歷史發展實踐也必然地影響和塑造一定社會的文化思想和價值觀。也就是說,歷史教育通過社會文化思想和價值觀教育,為人的成長和素質教育的實施奠定基礎,為理解各種文化知識和思想提供基本參照,為辨識各種文化提供基本坐標,為個體和社會發展提供基本方向。因此,歷史教育的價值不僅在于它作為一門基礎教育的課程,其重要價值是作為構成教育基礎的重要要素。
“立德樹人”是歷史教育的本質所在。歷史教育是作用于人和社會的文化思想和價值觀的教育,對于人的精神成長、人格發展和思想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立德樹人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因此,課程“要增強思想性,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全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充分體現民族特點,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增強科學性,客觀反映人類探索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確保課程內容嚴謹準確”。①“立德樹人”就是要通過對歷史和現實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解,增強學生自我完善和提升的主動性和方向性,進而服務于學生人生的健康發展。
從“立德樹人”的教育總目標和總任務著眼思考歷史教育,就是要進一步明確和澄清歷史教育功能,從而強化歷史學科的課程地位,進而充分發揮歷史學科教育價值。反過來,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和價值,通過社會文化思想和價值觀教育,塑造社會個體和整體的歷史意識,作用于“立德樹人”教育總目標的實現和民族精神的重構。
作為教學終極目的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經由知識、技能和經驗相整合的結果,是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凝結而成的。歷史素養是“通過日常教化和自我積累而獲得的歷史知識、能力、意識以及情感價值觀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其所表現出來的是能夠從歷史和歷史學的角度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富有個性的心理品質”。②因此,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應該是作為人的素質的內隱決定因素,一旦表達出來,核心素養就成為歷史教學實踐的基本目標。
目前,對于學科核心素養概念的討論,以及有關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內容構成的理解和解釋,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從根本上講,一切關于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構成要素的具體表達都應該作為具體的教學任務來對待。
例如,關于核心素養之“唯物史觀”,徐藍教授在《高中歷史課程的新理念與新變化》的專題講座中指出,“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并進一步解釋道:“人類對歷史的認識是由表及里、逐漸深化的,要透過歷史的紛雜表象認識歷史的本質,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觀使歷史學成為一門科學,只有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這里的“由表及里”“逐漸深化”“透過歷史的紛雜表象認識歷史的本質”,這與其說是唯物史觀的要求,不如說歷史學科的本質所在,不僅應該作為歷史學習的方法,更應該作為歷史教學的任務和基本原則。實際上,這些原則也始終在歷史教學實踐中發揮作用,只是在“立德樹人”的總要求下,要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進一步深化理解和主動實踐,把“唯物史觀”的方法原則變成具體的歷史教育實踐活動,從而作用于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形成和提升。
這里以高中歷史中的“希臘史”為例做以分析。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必修課”部分,對“希臘史”做出了三點明確要求:“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了解古代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等人對人的價值的闡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內涵。”“課程標準”關于“希臘史”的課程內容的選擇和學習要求定位,具體地反映了“唯物史觀”的要求,或者說是“唯物史觀”基本思想在“希臘史”內容設計上的具體運用,并實際地規定了學習“希臘史”的方法原則。在教學實踐中,從“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出發,分析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基本條件;從“希臘民主政治的內容”和改革過程理解希臘民主發展進程中“人”的創造價值;從希臘哲學關于“人的價值的闡述”進一步理解希臘民主政治與希臘社會文化發展的內在統一過程,深化希臘民主政治發展過程的理解。這樣,學生從一開始單向度理解,逐步形成綜合性認識,形成關于希臘民主政治發展的立體化理解,從而真正理解“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也就是說,單純去從理論上討論“唯物史觀”,而不把唯物史觀運用于歷史教學實踐和歷史知識的理解過程,它就只能是停留在說教的層面。只有通過歷史教育實踐,“唯物史觀”才能成為歷史教育的目標、任務和核心素養之源。endprint
“一切教學改革都將發生在課堂。”這是課程改革關于課堂教學的基本認識,而且近20年來的課程改革,包括歷史課程改革也是這么做的——在“課程標準”、教科書和考試內容和方式基本確定的情況下,改革的重點和主陣地就在課堂中展開和角力,其顯性結果就是出現了一批課堂教學模式,其重要成果是改變了教師的教學觀念——諸如“用教材教”“歷史是可以解釋的”“歷史知識建構”“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等等。可以說,這些成果將繼續通過課堂教學的主陣地發揮作用,并作為原動力引導課堂教學的發展。當然,課堂教學在原動力的作用下,必須要有新的發展方向——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育,使其成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釀造車間。
課堂教學在教育實踐中居于核心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科教育的教學水平。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首要問題是對歷史課堂教學內容的方向性把握——即教學立意問題。教學立意問題是歷史課堂教學的根本性問題,它決定著歷史解釋的成果和家國情懷的培養。所謂教學立意,簡單說就是教師基于對具體歷史課程內容的基本判斷,確立起來的教學基本立場及其程序方法等教學系統。確立教學立意的前提和基礎是教師對具體歷史課程內容的基本理解和判斷,“唯物史觀”“時空觀念”等于此關系十分重大。例如,教授“人民解放戰爭”中“內戰的爆發”這一問題時,如果先入為主地直接告訴學生“國民黨破壞和平,陰謀發動內戰”,并列舉出一系列相關事實加以證明。這樣的教學看起來事實充分,但并沒有也不能解決學生心中的問題——“國民黨為什么要破壞和平并陰謀發動內戰”。實際上,后者才是歷史教學要重點加以分析的,才能在這個分析的過程中,深化學生的歷史理解,并通過史實和材料的相互印證,本著“史料史證”的原則,作出合情合理又圓潤通暢的歷史解釋。而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首先就要確定課堂教學的基本立意就是要解釋和理解“為什么”,而不是在“是什么”這樣的問題上久久盤旋。
因此,在“核心素養”視野下,必須重視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及其方向,把課堂教學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如果不能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核心素養教育的突破,一切美好愿望只能化作一種記憶,而難以成為學生的“素養”。關于歷史學科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有三個著力點必須高度重視。一是要重視歷史課堂教學的現實關懷,這既是歷史教育的本質要求,也是核心素養的基本特征。“教育”和“素養”都是指向現實和未來的,或者說沒有現實和未來作參照,就無所謂“教育”和“素養”。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現實關懷具體表現為對歷史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價值定位,這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首要問題。二是要注重歷史學習能力的培養,歷史學科如果沒有思想就會變成對“思想”的記憶,而思想則是思維過程的結果。因此,歷史課堂教學中不是要講思想而是要講出思想,就是要注重在具體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歷史學習、思考的能力。三是要夯實學生歷史常識基礎,歷史思維、學科素養等,都不確定要出自艱深的學問,而大多時候卻出自基本歷史常識,或者說歷史常識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歷史素養。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把握并將歷史知識轉化為歷史常識,是非常重要卻常常成為熟視無睹的問題,而在歷史核心素養視域下,歷史常識確是基礎和關鍵。
綜上,歷史核心素養視域下,對其概念和構成要素進行理論思考和探究很重要,但如果沒有基于歷史教育實踐的深入探索,理論探索就難以取得質的突破。作為一線歷史教師,立足課堂教學實踐,把握歷史教育改革方向,踐行質的研究,是推進改革、提升自我、培育英才的根本之道。
【作者簡介】王建國,中學高級教師,寧夏中衛中學歷史教師,主要從事中學歷史教學研究。
【責任編輯:李婷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