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伊始,朝臣與東南督撫圍繞鄉試展期的明爭暗斗復雜微妙,遠超既有認知。辛丑東南各省鄉試最終展期一年,是劉坤一、張之洞立場的體現,是其向清廷堅持己見、對各省串聯施壓的結果。劉、張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正籌劃新政變法,而改科舉為新政首務。如辛丑鄉試按期舉行,則科舉新章頗來不及實施,八股舊科舉勢必再考一科而延續生命,科舉改章的落實必然延后。如此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影響興學堂等其他新政次第展開。
然而,慈禧太后和王文韶、孫家鼐、瞿鴻禨等朝臣,根據大亂之后迅速開科的歷史經驗,希望舉行鄉試,以固結士心并提振權威,與劉坤一、張之洞意見沖突。張百熙于是代表朝官群體激烈奏駁劉坤一、張之洞,力主鄉試萬不可再展。但在庚子西狩、東南互保的權力格局下,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在清廷和洋人之間機敏應付,形成第三勢力。清廷雖有不滿,卻不得不倚重和遷就。最終東南各省辛丑鄉試再次展期,西南、西北等省則按期舉行。雙方主張均未實現。清廷希望通過科舉大典以穩定士心、重拾權威的思路和努力,遭遇重大挑戰,其決策受到東南督撫嚴重制約。此次論爭既反映了庚子事變后當局協調穩定與變革的兩難處境,又顯示了新政伊始主張漸改與急改的不同趨向。同時,從堅持己見并串聯東南各省與清廷立異角度看,劉坤一、張之洞的舉動實為東南互保的某種延續,兩宮回鑾后“解決”東南尾大不掉問題,也就成了政局變遷的一支暗流。
(摘編自《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2期,作者:韓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