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福先 崔文霞 宋清祥 胡占杰
摘 要:利用110個小型溫棚對蝦養殖池,于2017年就對蝦養殖肝胰腺壞死病害的預防控制進行養殖示范。對溫棚內池塘實施了清整、殺菌、消毒;對養殖用海水進行沉淀殺菌并與地下淡水勾兌;應用益生菌等產品改良底質和水質,經70多天養殖,成功率實現95.5%,單產對蝦9 195 kg/hm2。
關鍵詞:溫棚封閉式;對蝦養殖;肝胰腺壞死癥;防控
1 示范基地基本情況
1.1 養殖示范地點
河北省滄州黃驊市南排河鎮,小型溫棚養殖基地。
1.2 養殖示范規模
小型溫棚110個,每個棚東西長50 m,南北寬10 m,有效面積467 m2(0.7市畝),水深0.8~1 m。
1.3 溫棚構造
棚頂弓形金屬框架結構,養殖池為土池,配套鼓風機底層微孔增氧,無排污系統,只進水無排水,封閉式養殖。
1.4 養殖用水
水源為海水經沉淀凈化后與地下井水溝兌,鹽度為20‰~25‰。
2 實施期間管理
2.1 溫棚放苗前準備
對溫棚進行采光保溫維護,對池塘內的有機污染物徹底沖洗、殺菌消毒,進水50 cm后,采用有益菌肥水培藻,并提升溫棚池水溫度。
2.2 蝦苗標粗
于3月16日引進經檢測無特定病源攜帶的健康蝦苗,在苗種場進行標粗15 d,體長達1 cm左右。
2.3 分級養殖
蝦苗于3月31日投放到溫棚池塘分級養殖,每467 m2放苗40萬尾,水溫28 ℃。當幼蝦體長2.5~3 cm時,二次分級養殖,每口池塘放幼蝦 3.5萬尾(75尾/m2),溫度日夜變化范圍21~24 ℃。
2.4 投餌管理
分苗后,嚴格控制投餌量,采取欠食性投喂,讓對蝦達7~8分飽程度,寧少勿多。設置餌料觀察網,以網內放置餌料在90 min內吃凈。
2.5 養殖水質調控
主要依靠益生菌調水劑和底質改良劑。每10~15 d向池內潑灑光合細菌、乳酸菌、芽孢桿菌(按產品說明書使用)。
2.6 配套增氧設備
鼓風機池底微孔增氧,晝夜24 h不間斷,確保溶解氧含量在3~4 mg/L。
3 示范結果
經70多天養殖,110個溫棚池塘養殖成功105個,發病池塘5個。養殖成功率95.5%。共計收獲對蝦47 200 kg,池邊售價50.60元/kg,產值2 388 320元,蝦的直接成本24元/kg,利潤1 255 520元,利潤率52.6%,對蝦規格75個/kg,回捕率90%,餌料系數1∶1.16,按每個溫棚467 m2計算產蝦429 kg,折9 195 kg/hm2。
4 討論、建議
4.1 對蝦肝胰腺壞死癥發生關系
通過示范認為,對蝦養殖患急性肝胰腺壞死癥病害與養殖池塘的底質和水質環境、以及天氣狀況有直接關系。
投苗量過多、投餌量過剩、水交換能力較差都會引起水質惡化,繼而誘發肝胰腺壞死癥。本示范中5個發病池塘處于排序末端,地勢較高,水體相對補充水量少。當對蝦規格達80頭/kg時塘內水質惡化,亞硝酸鹽高達2.7 mg/L,氨氮高達3.5 mg/L,溶解氧1.5 mg/L,導致病害突發。通過暫停投餌,添加補充新水,施用調水和底改產品以及強捕等措施,使其中3個池塘獲單產250 kg左右,僅2個池塘出現絕產,大部分池塘病害得到有效控制,沒有造成嚴重的病害損失。
4.2 本次示范患急性肝胰腺壞死癥的對蝦表現
4.2.1 早期癥狀 對蝦仍處于攝食狀態,但肝胰腺已出現腫大,混濁不清晰,發生微紅現象。
4.2.2 晚期癥狀 突發性偷死,沉于池底,身體發紅后上浮于水面,漂至池塘的下風處。
4.3 對蝦急性肝胰腺壞死癥預控建議
4.3.1 加強養殖池塘底質環境清淤 對已經養過蝦的池塘,待養殖結束后應采取排干池水、晾曬、凍化、干燥,應用推土機械,或用水沖刷方式,徹底清除養殖自身形成的有機污染物。
4.3.2 對池塘底質采取浸泡洗池 清淤整理后,在養殖放苗前先進水浸泡洗池。河北沿海地區鹽堿地養殖,因池水高鹽、高pH值,并隨著池水蒸發、濃縮,鹽、堿等有害成份進一步聚集。所以應進行必要的浸泡洗池,為對蝦養殖打下良好的環境基礎。
4.3.3 合理放苗,宜稀不宜密 根據養殖設施、設備配套條件,確定合理放苗量,嚴格選擇優質對蝦苗種。優質苗種放苗量應按普通苗放苗量的70%計算。
4.3.4 嚴格控制餌料投喂量和餌料質量 一要遵循日投餌四-六次,二要投喂營養全價、符合標準、轉化吸收率高的優質餌料。當對蝦已發生肝胰腺異?;蛴兴劳鑫r時,應立即暫停投餌2~3 d,待環境條件好轉,投餌應按正常量減少30%投喂。
4.3.5 加強池塘底質環境改良和水質調控 養殖中后期,應使用底質改良劑、調水劑等改良底質和調控水質。每7~10 d潑灑1次,有添加水條件的應進行池水交換。
4.3.6 及時收捕減輕環境容量 當養殖蝦達到商品規格或具有經濟價值時,根據養殖池塘的環境條件和對蝦健康狀況,應采取適當收捕措施,減少存塘量,確保后期養殖安全。
(收稿日期:2017-10-10:;修回日期:2017-1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