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階段是一個人逐漸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大學生自我意識的沖突容易引發各種各樣的心理危機。本文結合案例,就如何幫助大學生培養與構建合理的自我意識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思考。
關鍵詞:大學生;自我意識;心理學
一、案例簡介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案例,案例的主人公是S同學,女,19歲,大學一年級學生。該同學中學時就讀于家鄉的一所普通農村中學,當時因為成績優秀深得老師的信任和同學的欣賞,并且與班上一名男同學有著一段秘而不宣的感情,生活可謂是順風順水,風光無限。S高考時因為發揮失常而進入了一所不是她理想中的學校。進入大學后,她發現自己失去了在中學時天之驕女的優越感,盡管自己已經非常努力了,但學習成績也算不上優秀,尤其是計算機等學科學起來非常吃力。在人際交往方面,因為自卑敏感也不愿意過多的和他人交往,進校至今也沒有交到知心的朋友,與高中那位關系很好的男同學也因為異地逐漸沒了往來。此外S她覺得自己其他方面也處處不如人,如打扮比較土氣、說話口音很重等,因此產生了比較嚴重的自卑感。種種失意讓她覺得非常郁悶,任何事情都打不起精神,學習也學不進去,班里的集體活動也不樂意參加,消遣就是上網看韓劇。她自己內心比較焦慮,想要改變現狀的生活狀態但不知道如何去做,所以來到心理咨詢室,希望能夠得到幫助。通過與她交談,我初步判斷S同學的自卑心理主要對自己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不恰當引起的。印度有句諺語:”認識你自己,你就能認識整個世界。”
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身心理和行為的意識。自我意識包含自我概念、自我評價和自我理想等幾個方面。大學生一般處于青年中期,他們的自我意識正處于逐漸走向成熟,但又尚未完全成熟的時期。由于大學生對人對事過于理想化,自我期望值偏高,所以在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分化的同時也就產生了自我意識的矛盾,即理想自我通常感到現實自我與自己的差距較大,而這種差距在短時間內又無法消除,導致兩者之間的矛盾很難調和。在大學生中,良好自我意識的確立,意味著他們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身份角色與社會地位,并對這種認識有恰當而適宜的態度。一般而言,持有較適宜的自我概念的人,在采取行為時,也往往表現得理性和積極,反之則往往與現實不相適應甚至產生沖突。
自我意識混亂一般表現為兩種類型:過高的自我評價以及過低的自我評價。處于過低的自我評價的意識狀態的大學生,在把理想我和現實我進行比較時,對理想我期望較高,但又無法達到;對現實我不滿意,卻又無法改進。他們在心理上的一個特征就是自我排斥。
由于在成長過程中,理想我與現實我的距離過大所導致的自我矛盾沖突,使他們往往會產生否定自己、拒絕接納自我的心理傾向。這類大學生往往降低自己的社會需求水平,對自我過分懷疑,壓抑自我的積極性,并可能引發嚴重的情感損傷和內心沖突。他們的心理體驗常伴隨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喪失和情緒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現象,尤其是面對新的環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時,常常會產生過激行為,釀成悲劇。近年來發生的大學生自殺事件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由于此心理問題所導致。
二、調整措施
前文中提到的S同學就是自我意識混亂,自我評價過低,要解決她的問題,主要通過調整她的現有認知結構,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勵,樹立良好的自我意識等幾個方面。為此,我在簡要敘述了S同學的心理狀態和分析了其原因后著重于她進行了認知分析和闡述。共同探討了她現在的狀態。一方面,她的錯誤認知給學習、生活、社會交往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就目前的狀況來說,S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擺脫這種困境。我告訴她: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一些挫折是在所難免的,而這種困境往往使我們能夠更清楚地認識人生、認識成長、認識人與人的關系。所以如果我們把挫折看做是成長歷程中一種的磨煉和挑戰,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學會在困境中堅韌不拔地與命運抗爭,學會對自己進行審時度勢的自我評價和肯定,生活總會給你相應回報的。所以你應該改變自己錯誤的認知,建立自信,學會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感興趣并且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去,并學會體驗成功的喜悅,客觀的評價自己和他人,完成自己的角色轉換,用良好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去吸引他人,贏得別人的尊重。
鼓勵多運用一些積極的自我暗示。S同學的自卑心理的形成過程主要是因為高考失利以及進入大學后的角色轉換未適應。但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她因為虛榮心未得到滿足,自信心遭受較大打擊后而產生的”我不行”、”我很差”的這種消極的自我暗示。比如在參加集體活動時,就因為有了”我不行”、”我很差”的這種暗示,就增加了緊張感,抑制了自信,限制了能力的發揮,導致她不能從這些集體活動中體會到成就感。而這種結果又無形中印證了她的消極的自我暗示,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更加深了她的自卑心理和內心深處的孤獨和恐懼感,不愿也不敢和他人交往。
因此,建議她使用積極想象的方法來強化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我的皮膚要比很多人都白,那個同學的聲音還不如我好聽,我的動手能力要比一些人強等。當你在某一件事情上取得成功時,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你也可以做得這樣好。盡量把自己融入集體。一個人的魅力不僅僅是擁有迷人的外表,還需要有充實的內心,出色的文化修養,對他人真誠、熱情的態度等方面,就像我們常說的:“一個人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為可愛而美麗”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聰明程度并非完全由智力因素決定,它同心理素質、個人修養也有很大的關系。所以你應該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不應該將目光僅僅停留在專業知識上,多閱讀各方面的書籍,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興趣,充實自己的內在,注重積累。另外,與他人交往時,盡量展示自己的長處,讓別人注意到自己的閃光點,獲得成就感;在和他人交往時,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問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因為人都是生活在社會這個大集體中,既受別人的影響,也在影響著別人。一個人接觸的面越廣,就越能促進對自身的了解。比如你不知道自己學習的方向,就可以向老師或者其他成績較好的同學請教,從中獲得有用的資訊;又或者某些同學在集體中比較受歡迎,你可以分析這些同學的哪些特質成就了他,從而去充實完善自己。古語云”三人行,必有我師。”人與人之間交往,信息的交流,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相互鼓勵,獲得自信。
參考文獻:
[1]周凱,何敏媚.青少年的自我意識與心理健康的現狀及其相關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3.
[2]韓華.淺析女大學生消極情緒與消極自我意識[J].社會心理科學,2003,17(05).
[3]莊建東.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缺陷與自我調適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09.
[4]劉佳.大學生自主學習與自我意識關系的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3.
項目:河海大學文天學院校級科研項目WT16022
作者簡介:楊麗麗,女(1988.4—),漢族,籍貫,安徽蚌埠,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