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波
摘要:華東師范大學“新基礎教育”理論提出的“學生立場”,意味著課堂教學要從研究學生開始。只有讀懂學生的課堂教學,將學生立場轉化到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與重建中,才能使課堂充滿生長感,才能創造出開放高效的課堂生活。
關鍵詞:新基礎教育學生立場具體轉化
深圳市光明新區五所學校于2014年8月正式加入華東師范大學“新基礎教育”試驗研究,本人作為光明小學“新基礎教育”研究總聯絡員和語文學科研究的第一梯隊骨干教師,和試驗團隊教師一起,從興奮、困頓和期待中一路走來,在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重建中成長。在“新基礎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老師們學會了以“學生立場”的眼光來重新審視教育教學活動,這讓大家更加清晰地看到,課堂教學必須從單純研究學科內容,轉變為既研究學科內容、更要研究學生。
“新基礎教育”理念提出的“學生立場”,意味著課堂教學要從研究學生開始。如何將學生立場轉化到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與重建中,讓課堂充滿生長的氣息?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案例,談談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學生立場的具體轉化的一些做法。
一、將學生立場化入教學設計
學生立場的具體轉化,首先要化入教學設計。就是說要基于學情設計教學,要把學生實際狀態作為教育教學的起點和出發點,成為教學目標制定的依據。上課前要了解學生走進課堂之前,他們已經有了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甚至他們當前有哪些情緒糾結,這都要在課堂之前有最嚴謹的課前研究,并對這些研究后的信息加以處理。做到學生已經會的和懂的不教,只教不會不懂的。要對所任教的課程的前后知識聯系了如指掌,哪些過去的知識經驗可以遷移使用,哪部分學生會遷移到哪種程度,都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并有彈性的應對措施。
例如,本人執教的“新基礎教育”專家視導研究課《將相和》,關于學情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計如下:
1. 首先是課前分析學情。本課教學作為《史記》的名著引讀課,重點引導學生走進原著。閱讀文言文,毫無疑問學生是有困難的,引導學生對照注釋、課文、譯文來閱讀,基本讀懂就好,適時積累一點常用字的用法,如“曰”“之”等,體會到小學生閱讀文言文原著也是可以做到的。從中讓學生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激發學生讀名著、讀整本書的興趣。
2. 然后明確本課的教學具有以下兩個提升點:(1)通過閱讀《史記》文言文原著,感悟“對照注釋、譯文”的文言文閱讀方法;(2)朗讀原著“負荊請罪”片段,培養朗讀文言文的語感。
3. 基于以上情況,將本課教學目標定為:(1)品味課文內容,感悟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特點,通過講故事、演故事,提高閱讀的綜合理解和運用的能力;(2)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走進原著,初嘗文言文閱讀,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二、將學生立場化入教學過程
學生立場的具體轉化,關鍵在于化入動態生成性的教學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研究學生,要有對學生生成資源的敏感、捕捉、提煉、再造、利用和生成。課堂生成的動態資源具有隨機性和偶發性,當課堂上出現動態教學資源信息時,教師應該及時捕捉資源、聯系目標、促使生成,將之融入教學過程,構建活力課堂。
例如,本人執教的“新基礎教育”專家視導研究課《慈母情深》,課堂教學遵循有向開放、交互反饋、動態生成的展開邏輯,片段如下:
1. 有向開放,梳理問題
師:這是預習單上最有代表性的提問,請這幾位同學讀一讀。
(課件出示,五位同學讀自己提的問題。)
師:對于這些問題,你們還有什么要補充的嗎?可以歸類嗎?
生①:他們提到了外貌、動作、語言的描寫。
生②:作者為什么這樣做呢?
師:剛才提的一系列問題,可以歸為兩大類,一是“外貌、語言、動作”等的描寫,二是“我”的表現。要解答這些問題,讓我們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2. 交互反饋,動態生成
全班匯報朗讀,品味詞句間流淌的感情。
生①:讀了第13自然段,我會有心酸的感覺,我覺得這是一位艱苦的母親。
生②:讀了第28自然段,我覺得這是一位支持的母親。
師:何謂“支持”呢?
生③:這是一位了不起的母親。
生④:這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交互生成,讀出這是艱苦、堅持、偉大的母親,讀出“我”的理解母愛、理解母心。)
師:讀到情深之處啊,同學們,我們提出的問題可以解答了嗎?
生①: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來表現出人物的艱苦、支持和偉大。
生②:作者已經感受到慈母的愛,理解了母親的心。
生③:他一定會努力讀書,成長。
師:誰來讀一讀梁曉聲的簡介。是啊,慈母情深之處,還表現在助“我”成才!
3. 聯系生活,綜合運用
師:其實,這樣的故事,我們每位同學都有。請大家交流一下這一次主題活動中的小作文,有《媽媽的手》、《父母的愛》、《我和爸爸媽媽聊一聊》等等,讀給同學聽一聽吧。
三、將學生立場化入反思重建
學生立場的具體轉化,還要化入教學的反思重建。既要反思目標,也要反思轉化。具體地說,就是要反思課堂上,哪些是意料之中的?哪些是意料之外的?如何推進到下一節課之中?在重建時,要不斷地將教學視角從單一的知識教學,轉變為指向方法與能力的培養。從而在教學中,不斷強化教給學生方法、培養學生能力、訓練學生的思維。
恰如葉瀾教授所言:“現在,大多數老師研究學科內容的意識遠遠強于研究學生的意識,但是恰恰只有研究透學生,把握住學生的成長狀態,才能做‘人師,才能真正對兒童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讓我們一起學做人師,學著在課堂里、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研究學生現有的問題和可能達到的高度,從現有的問題走出,讓更多的學生從現有的高度走向可能達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葉瀾:《“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教育信條》,《光明日報》(2017年2月21日)
[2]葉瀾:《“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葉瀾:《回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4]李政濤吳玉如:《“新基礎教育”語文教學改革指導綱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