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亭/文
城市化分明是一場改革
■劉 亭/文
非洲出游一個月回來,和國內有點“脫節”。拖欠的城市化評論到今天才動筆,需要“回神”是一個原因,另外就是讀到了熟人的文論,又甚是贊賞。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徐林,是發展規劃戰線的“中堅力量”了,國家第一個城鎮化工作會議的文件和第一個相應發展規劃的具體起草工作,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的。他新近的觀點,當然值得格外的重視。
更重要的,是我高度認同他對中國城市化實質、要害、癥結和出路的闡述。文章的標題或許是小編加上去的,但通篇看下來,顯然不是為了增加關注度的“標題黨”做法,而的的確確是統領全篇的核心觀點。
徐先生首先從對城市化概念的“正本清源”說起。他在引用一段維基百科的定義以后,拎出了似乎無關緊要的后半句加以發揮:“按我的理解,所謂‘整個社會不斷適應這一變化的過程’,主要是制度上不斷改革完善,適應人口流動的過程”。這就對了!前半句的人口遷徙和進城打工的景象,事實上早已在中國大地上隨著工業化的進程“自然而然地”發生了,偏偏是因為中國計劃經濟城鄉分割體制的“固守”,才使得習總書記所言:“城鎮化是個自然歷史的過程”發生了人為的扭曲。就中國而言,無需籠統地說城市化如何與工業化脫節,而是要認清傳統的城鄉分割體制,在事實上阻礙了城市化對于工業化的跟進和配套?!敖忖忂€得系鈴人”,這樣一個因果關系,長期以來未被人們真正看透。結果全力以赴去推進的城市化,倒是把力量都集中在了城市本身的規劃、建設和管理上,圍繞著“人的城鎮化”的實質性改革,卻始終沒有擺上應有的位置。于是現狀也果如徐先生所指出的,“這一體制雖然在過去近四十年的改革過程中有所改進,但尚未根本改變?!?/p>
城市化的改革主攻什么?戰線不可太長,目標必須聚焦,理論必須徹底。我過去對此常說的是三個方面的改革,一是戶籍,二是土地,三是與社會保障相關的公共財政制度改革。徐林先生強調了前兩個,其實我的“三個論”和他的說法是一回事。因為他對戶籍改革所強調的,是戶籍背后的市民和進城農民、老市民和新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務和公共福利的均等化(原話為“公共服務待遇問題”),是由此體現的社會公平正義。而這些,正是我所謂公共財政制度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和法理遵循。
至于土地制度改革,很多人以為這只是農村自己的事情,根本沒有想到農民和農地本是“同根生”、“一體化”的。農民進城轉化為市民,對附著在土地上的財產性收益沒個具有法律意義的交待是萬萬行不通的。我多年對此的“陳詞濫調”是:“化人(轉移轉化農民)必先化地(土地用益物權變動),不化地無以化人”。以為人進了城打工,就是城市化了,就可以作為“常住人口”計入城市人口了,那才是天真爛漫的理想主義和自欺欺人的“偽城市化”呢!只要農地利益長長的尾巴始終拖在那里,進城農民就無法割斷和農地直接的聯系,農民就永遠是農民,市民化就根本化不到位;所謂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就始終是一個半拉子工程。
徐先生畢竟是全面了解情況、且又比較辯證公允的。因此無論是對戶籍制度還是土地制度改革,都充分肯定了幾十年來的進展和成績。但同時,又從更高立意和更深層次上,揭示出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一來,還是需要充分認識深入推進城市化,對于中國下一步發展的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國的城鄉差別巨大、城鄉的居民收入懸殊,正是這些明擺著的問題,是中國下一步發展的巨大潛力所在。二來,潛力還不是現實的動力,要把它轉變過來,要害就在于深化戶籍和土地制度的改革,把人為阻遏的人口流動令其順暢起來,土地配置效率促其提高起來。三來,改革的基本取向,還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全深改《決定》的文眼:是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順便說一句,對于特大城市的人口管制,我始終持懷疑態度。因為城市規模無論大小,市場對包括人口、勞動力和人才在內的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規律,總是在那兒的。更何況當今特大城市順勢而為的城市群、都市圈形態大發展,正是增進國家競爭力的現實選擇,怎么會搞成今天這樣一種控不住偏要控、城市病叢生、而公平正義又盡失的被動局面的呢?四來,“城市化是未來我國發展需要完成的經濟社會轉型,繼續完善城市化制度,是未來我國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被蛉缇W文標題所示:“城市化是中國未來一段時期最重要的結構性改革”。五來也是最后,城市化是發展和改革的結合,也是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結合,“我個人認為,城市化順利推進形成的結構性改革效應,不僅有利于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還有利于加快人的現代化和社會的長期和諧穩定。”
新中國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是快的,所取得的成績也是巨大的。但無可諱言,折騰還真不少,多少錯誤是一遍又一遍地重犯,耽誤了多少大好發展機遇!對于城市化,我以為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精神是完全正確的,城市化分明是一場深刻的體制改革?,F在問題的關鍵還是要撥亂反正、排除阻力,將市場化取向(起“決定性作用”)的改革進行到底!
2017年8月11日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