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浪,冀 麗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西安 712046)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創業團隊創業力及培養開發研究
蔣 浪,冀 麗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西安 712046)
隨著高校擴招以及全民教育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大學生數量持續增加。然而,社會崗位的數量卻未能與畢業生數量共同發展,這使得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也給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聯網+”時代的全面到來改變了我國社會經濟。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各行各業都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大學生團隊創業迎來了良好的機遇。然而,機遇與挑戰并存,“互聯網+”時代也給大學生團隊創業帶來了挑戰。如何把握良好的機遇,如何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值得社會各界深思。就此展開討論,以期能夠為優化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團隊的創業力添磚加瓦。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創業;創業教育;創業力培養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信息網絡技術不斷完善,“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時代的必然。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就業不再是大學畢業生的唯一“出路”,很多大學生在權衡利弊之后會選擇加入自主創業道路。毋庸置疑的是,大學生自主創業能夠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解決現階段我國就業崗位不足問題也能夠發揮出積極的作用。然而,大學生創業工作是一項系統、全面的工程,盲目開展只會導致創業失敗。為了有效地規避上述問題,高校應積極聯系社會各界,要采取措施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進而幫助大學生合理規避風險,更好地奉獻于我國經濟發展。
“互聯網+”是一種依托于互聯網信息技術聯系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的、新型的經濟形態。在這種模式之下,生產要素被優化、生產體系被更新、商業模式被重構,經濟得以升級、轉型。因此,“互聯網+”的本質是利用網絡優勢結合傳統產業,提高產業價值、增加社會財富。
“互聯網+”時代彰顯著極強的時代特征,具體來說包括四大特點:第一,跨界融合性。“互聯網+”為不同產業實現了垂直化的產業發展路徑,客戶的消費可以被轉化為投資、參與或是創新,資源利用得以最優化。第二,創新驅動性。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傳統的粗放型資源驅動增長模式已經難以契合時代發展的需求,創業工作必須利用互聯網思維不斷變革,創新發展。第三,重塑結構性。在“互聯網+”時代下,傳統的社會、經濟、文化等的結構被打破,社會環境的變化無疑會給創業工作的開展帶來不小的影響。第四,開放性。互聯網的最大特點之一是開放性,基于“互聯網+”的創業工作解構了傳統社會對創業工作的制約性,網絡開闊了創業者的眼界,而在市場經濟的不斷驅使下,創業者更易于主動創造價值。
1.創業機會日益豐富。網絡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不僅降低了大學生創業的門檻,更為大學生創造了豐富的創業機會。例如,2014年基于微信的“微商”帶動了1 000萬人就業。就業人員沒有學歷、經驗等要求,很多三級以上城市人員成功就業,而大量新型的崗位將會隨之誕生。“互聯網+”時代的包容性、開放性大大降低了就業的難度,大學生的創業積極性被調動,我國經濟的發展也因此不斷加速。
2.創業平臺不斷開闊。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國網民數量不斷激增,網絡為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創業平臺。據數據資料顯示,現階段我國網民突破6億人,我國擁有龐大的智能終端市場。基于網絡的銷售不斷刷新紀錄,互聯網經濟以一種勢不可當的態勢快速發展。毋庸置疑的是,在未來,互聯網經濟將會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經濟交往形式,而這無疑會給大學生創業注入源源不竭的動力。
1.傳統就業觀未被打破。受傳統觀念影響,時至今日,我國很多人尚未能正確理解“創業”。由于長久地將自身放在一個被動的局面內,很多人將創業視為“找不到工作”的無奈之舉。正因為人們對創業存在偏見,也因此,很多大學生在提出創業方案時,或多或少的會遭遇家庭成員的阻撓。加之創業需要資金投入,還需要承擔必要的投資風險,也因此,很多人都對創業工作持有排斥或是冷漠心理。這種客觀現實會在一定程度上挫傷大學生的創業積極性,進而使得大學生安于現狀、不思進取,不僅阻礙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提升,更影響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發展。
2.缺乏完善的創業教育理論和課程。雖然現階段很多高校已經充分地認識到了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然而卻很少有學校能將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落到實處。由于高校的創業教育大多屬于“紙上談兵”的空想,即便有少數學校落實了相關的教育,但由于缺乏針對性或是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所能夠取得的教育效果也很難滿足實際需要。其次,很多學校的所謂的“創業教育”不過是開展幾次創業講座,很多負責主講的教育者并不是專業性教師,也沒有相關的實踐經驗。這些所謂的“專業人員”,在落實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很難涉及創業教育內部,更無法幫助大學生解決創業過程中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
3.缺乏完善的創業基礎設施。首先,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必須依賴于相關的實踐,然而由于現階段我國政府方面還未曾設計完善的扶持政策,高校內部亦沒有能夠幫助學生實踐創業的平臺,大學生創業口號化問題嚴重。其次,大學生創業需要大量的資金以及良好的社會環境作為支撐。然而現階段大學生創業融資渠道單一,軟、硬件設施難以匹配需求,而這無疑影響了高校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繼而給高校學生創業工作的開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礙。
1.革新傳統的就業觀。思想是意識和行為的先導,想要全面地提高大學生的創業力,首先,要幫助大學生端正思想態度,要能夠正確地認識創業、重視創業;其次,家長的態度會對大學生創業產生巨大影響。因此,高校教育者應善用一切途徑深入大學生家庭,幫助大學生家長正確地認識創業,進而能夠在大學生創業時予以支持。再次,良好的創業氛圍有益于創業意識深入學生內心。因此,教育者應積極聯系家長,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要鼓勵學生多多參與創業相關的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
2.構建創業教育體系。大學生創業力培養的基地是高校,高校方面應充分的認識這一點,并積極承擔起相關責任。首先,要重視“互聯網+”背景,要深入地研究人才培養模式,有計劃、有方向地優化自身的教育,重塑自身的教育體系,并在其中合理融入創業教育內容。其次,高校方面應積極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成立創業技術指導中心,要盡可能地發揮學校的特色,以創新的創業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業力,為學生成功創業減少阻礙。最后,合理設計職業規劃課程教育。在學生進入高校時,就應該有意識地利用職業規劃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以避免學生在畢業來臨之際手忙腳亂。值得一提的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適合就業,也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適合創業。因此,職業規劃應該多元化發展,教育者在落實職業規劃教育時,要充分地考慮學生的意愿,要幫助學生明確自身的主觀態度,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創業。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需要依賴于大學生創業實踐,大學生創業實踐工作的開展無法脫離資金以及基礎設施的支持。基于此,政府部門要不斷加大大學生創業扶持力度,在資金投入、政策幫扶方面給予創業的大學生團體以支持。在具體落實時,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第一,積極聯系高校創業團隊,共同構建聯合制度,在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一定資金的同時,減免一定的創業起步資金;第二,積極配合大學生創業團隊找尋下游企業,拓寬大學生創業團隊的資金渠道,盡可能地減少大學生創業風險;第三,積極組織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工作,聯系創業領域內的優秀人士前往高校開展講座活動,幫助大學生全方位了解創業,繼而能夠有方向、有目的地找尋強大的合作伙伴,努力構建多方共贏格局。
4.構建創業服務平臺。創業服務平臺能夠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實踐的平臺,是高校開展創業能力培養發展的一種必然形式,高校方面要予以重視。要善于利用講座等形式推廣一些獲得了較好成效的創業項目,在開擴大學生視野的同時,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欲望。其次,“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互聯網的優勢應被有效發揮。創業教育旨在利用教育工作激發學生創業的熱情,提高學生的創業進取心。也因此,高校方面應有意識地利用互聯網構建教育平臺,積極構建網絡精品課程,幫助學生全方位了解創業知識,了解創業需要的相關條件。當然,如果條件允許,高校方面還可以與實體商戶聯系,共同構建共贏的商業生態環境,讓實體商戶在為大學生全面了解創業流程提供渠道的同時獲益,進而在不斷擴展創業服務平臺的同時,創新學生的創業思維,為提高學生創業力,提高學生創業成功率夯實基礎。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業既迎來機遇,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挑戰。大學生團隊創業對于解決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就業困難問題,提高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都意義巨大,相關人士需要予以重視。雖然現階段,我國高校大學生團隊在創業方面還未能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未來的創業道路上也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巨大風險。但是,相信通過政府、高校以及大學生團隊的不懈努力,“互聯網+”時代一定能夠成為我國高校學生創業發展的助推器,也一定能夠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貢獻不竭的力量。
[1] 張曉峰,劉銀華.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探索[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1):47-48.
[2] 李亮,劉小利,張國磊.“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探索[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6,(2):41-42.
[3] 徐明.“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創業團隊創業力及培養開發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6,(1):75-80.
[4] 劉春玲.“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J].吉林建筑大學學報,2015,(5):105-108.
[5] 楊樂.“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探索[J].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76-79.
[6] 周新民,張慕云,葛獅.“互聯網+”時代財經類院校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2):61-63.
G647.38
A
1673-291X(2017)36-0119-02
2017-04-21
蔣浪(1985-),男,重慶人,中級經濟師,從事大學生管理及就業指導研究;冀麗(1987-),女,陜西咸陽人,講師,碩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