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隆貴
【摘要】我國新興經濟的主力軍是中小企業,但是由于中小企業自身規模、特點等因素的限制以及銀行貸款的高標準等原因,導致我國中小企業很難從銀行等正規途徑融到資金,融資難成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一道坎。中小企業私募股權融資的發展給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帶來轉機,私募股權投資的發展對中小企業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我們有必要重視中小企業在私募股權融資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其健康發展。
【關鍵詞】中小企業 私募股權融資 存在問題 對策分析
一、我國中小企業私募股權融資現狀分析
(一)私募股權融資規模加速上升
在過去的7年當中,私募股權融資市場規模的發展經歷了較大的起伏。先是在2010年創造了492規模的投資案例的高峰,投資額為250.69億美元;然后投資案例開始萎縮,到了2012年,私募股權融資步入冰霜期,投資案例與投資規模均到達最低谷,分別為297個與224.47億美元;經過2012與2013兩年的低谷后,當市場慢慢淘汰落后的企業后,留下有實力的企業時,私募股權融資又開始慢慢步入上升的通道,連續三年都有大幅度的增長,并且在2015年創造了歷史新高,規模達到了669.78億美元,案例也有524的例,這得益于2014年底開的大牛市,賺錢效應增加了市場對權益類投資的關注,活躍了整個私募股權融資市場。
(二)投資行業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
私募股權投資一共涉及23個一級行業。其中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互聯網、IT和電信及增值業務。這三個行業都屬于高新技術產業的范疇,三個行業的案例數占了總案例數的近60%,投資額度超過80億美元。相比之下,汽車、文化體育、工程建筑、能源等傳統行業的吸金能力就遜色很多,發生案例都在個位數以下,私募股權融資金額還不到整個市場規模的1%。生物技術與醫療健康、電子激光設備等科技型企業也緊隨第一梯隊在快速的增長,特別是生物技術與醫療健康行業在過去的幾年中一直是私募股權投資者的寵兒??偟膩碚f,我國目前私募股權投資主要集中在是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對傳統行業的投資相當較少。
(三)并購退出成為新主流
2015年以前,我國私募股權融資退出方式一直以IPO為主。IPO退出能給投資者帶來巨額的投資收益,IPO是每一個股權投資者的最終愿望。2015年以前IPO的申請、過會等環節都比較松,通過率也高,所以,大批的企業都在等著掛牌。2015年5月股災之后,在停了一段時間后的重啟IPO對企業的資質審核已經相當嚴格,數量上也大幅減少,所以,IPO退出通道有所收縮。相比之下,并購退出逐步增多。
二、我國發展中小企業私募股權融資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專業的中介與三方平臺
我國中小企業是一個相當大的群體,但是并不是很多企業能接觸或者獲得私募股權融資。很多優秀的、資質好的小企業因為沒有接觸過私募股權融資或者接觸到了這一新型融資途徑卻找不到合適的投資者。而另外,市場上的投資者雖然手握資金卻找不到合適的投資標的。無論是中小企業還是投資者,都難以獲得第一手的供需信息,一供一求,但卻怎么也走不到一起,歸根到底的原因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因此需要專業的中介機構或者第三方平臺,來收集雙方的信息,并根據數據要求判斷雙方的需求,再根據需求互相匹配,來促成雙方的交易順利進行。但目前,我國就缺乏專業的中介機構與第三方平臺,市場上缺的不是項目,也不是投資者,而是促成雙方的專業中介或三方平臺。
(二)資金來源不廣泛
國外比較發達的經濟體系中,私募股權融資的投資者來源比較廣泛,已形成了包括個人投資者、企業投資者、機構投資者、養老基金、社?;?、私募股權基金及外資私募股權基金在內的全面投資體系,又有私募股權基金和外資私募股權基金。我國的私募股權融資的資金主要來源于私募股權基金,特別是人民幣私募股權基金為主,外資私募股權基金較少。國家對社?;鸬南拗品浅栏?,境外資本也把控的比較嚴,每一筆境外資本進來,必須通過QFII窗口審核才可通過,整個外源資金都被限制,導致私募股權融資的資金來源受限。資金是整個私募股權市場的源動力,資金來源渠道不廣,資金量自然受限制,資金量受限制,股權投資活動就會沉寂活躍不起來。要大力推進中小企業私募股權融資發展,就必須在保證我國金融市場穩定的情況下,逐步放開對養老金、境外資本等資金的限制,并將其合理的引入私募股權融資的行業中。
(三)法律法規不完善
我國的法律法規的制定較晚,《中小企業促進法》作為我國第一部關于中小企業的法律,旨在合理引導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同時,維護中小企業的切身利益。但是,這些法律的實施效率不高,就如何保護中小企業知識產權這些最基本的都沒有做到位?!豆痉ā放c《中小企業促進法》在部分條文上是出現矛盾的,這就導致了法律適用過程的爭議。國務院出臺的《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這對政府部門的具體責任都落到實處,并提出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的科學方案,但這還是實效性不強,仍不能滿足我國中小企業私募股權融資的需求。
(四)退出渠道有限
我國目前私募股權融資的退出渠道主要以IPO與并購退出為主,但是,這對于我國正處于高速發展的私募股權融資行業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我國的IPO仍處于核準制階段,注冊制的推出仍需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也就是說在一段時間內,IPO仍將維持這種緩慢的狀態,不能滿足私募股權投資者退出要求。而且政府對證券市場的干預程度是非常高的,非常時期停止IPO都是大概率事件,加大了股權投資者的風險,直接影響了私募股權投資的投資積極性。
三、我國發展中小企業私募股權融資的對策分析
(一)加強中介與三方平臺建設
三方平臺作為中介機構,不僅能促成私募股權融資的發生,增加私募股權市場的活躍度,還可以企業家與投資者發生矛盾時充當調解員的角色,減少合作破裂的概率,幫助企業私募股權融資的順利發展。所以對于中介與三方機構,在政策上政府要給予鼓勵,稅收上給予優惠或者適當的補貼,讓企業能夠感受到政府的支持;對優秀的中介與三方給予適當的獎勵,輿論上造勢。建立全新的私募股權融資平臺或者股權交易中心,將有資質的企業納入股權交易的標的公司中,放寬對投資者的投資門檻但不放松監管。對于大的項目可以政府牽頭進行投資,活躍市場中的資金。
(二)拓展資金來源渠道,活躍私募股權融資市場
我國中小企業私募股權融資的資金主導以人民幣私募股權基金為主,這是原始資金來源,也是最穩定的資金來源,不能舍棄。政府部門應鼓勵私募股權基金的發展,并加強監管,不斷規范。在原有的基礎上,政府部門可以牽頭建立政策導向性的私募股權基金,募集民間富裕人群及企業的合法資金,投向政策鼓勵的中小企業領域。當我國私募股權融資發展到一定高度時,各項制度法規都相對完善,監管也比較到位時,政府可以適當放開我國的社?;?、養老基金等大基金對私募股權投資的限制,在安全邊際的范圍內,讓他們參與到私募股權投資的盛宴來,既能分享私募股權市場發展紅利,也能推動私募股權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完善法律法規,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雖然,我國相繼推出了《公司法》《合伙企業法》《中小企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法律規章仍不夠完善,部分法規存在相互矛盾的問題,不能正確的引導規范中小企業的發展。部分法規只是泛泛而談,沒有針對性。所以,要完善我國法律制度,須在原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繼續修改、規范,并真正付諸實施,落到實處。與此同時,根據我國的國情,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法律監管經驗,將一些適合我國國情的條規引入我國法律中,成為我國法律精神的一部分,同時要建設廉潔高效的執法團隊,真正運用法律的武器,維持市場秩序。
(四)完善退出機制,建立多元化退出渠道
目前,我國主要依賴于兩種退出方式:一是并購退出,二是IPO退出;其次還有回購、股權轉讓及其他方式,這三種退出方式幾乎很少出現。這種過分依賴IPO與并購的退出機制是很不科學的,一旦IPO停止,就只剩并購這條腿在跑,根本消化不了私募股權投資的退出需求。所以,要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發展多渠道的退出機制,讓企業能夠在不同的市場,順利退出。并購與IPO兩條腿不能落下,應積極推進注冊制改革,簡化新股發行的審批程序,與此同時,規范企業退市要求與標準,明確要求不符合標準的堅決退市,一進一出,保持證券市場整體容量穩中有升。
大力發展新三板上市融資的功能,目前新三板上市的企業很多,但是成交太過低迷,無法吸引投資者與融資企業的參與,投資者少了,交易萎靡,上市融資的企業就少。因此,政府要發揮導向作用,增加市場對新三板的關注度,同時降低新三板的交易門檻,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讓更多投資者參與到新三板投資中。
建立全新的股權交易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在可控可監管的范圍內建立一個自由的交易平臺。在平臺面,股權投資者在征得企業同意下,根據雙方約定價格,可轉讓股權,最大限度的增加股權的流動性,增加股權投資者退出的選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