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武
過去較長一段時期內,中國宏觀經濟維持增速增長,中國商業銀行憑借牌照壟斷和利率管制等優勢,資產規模和凈利潤都實現了快速增長。近年來,隨著宏觀經濟增速的下行,商業銀行利潤增速放緩,再疊加利率市場化加速、金融脫媒加劇、互聯網金融新業態參與銀行業競爭和行業準入的限制放寬等因素影響,商業銀行經營面臨諸多全新的挑戰。
那么,面對下行經濟周期,中國商業銀行應如何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保持優勢?商業銀行戰略轉型的方向在哪?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往何處去?這一系列重要問題的解答,事關中國商業銀行生死存亡,同時這也對于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商業銀行經營亟須一批具有國際化視野、勇于開拓、善于創新、敢于進取和具有高度使命感的銀行家,來引領中國銀行業的轉型創新與持續健康發展。在這樣的經濟轉型背景下,中國商業銀行的發展更需倡導銀行家精神,銀行家精神價值的發揮效果成為決定商業銀行能否轉型成功的關鍵因素,其重要意義得以彰顯。
如果銀行家能力可以看作是“術”,銀行家精神則是“道”,道不通,則術不行。商業銀行作為一個法人經營機構,其不應只是一個利潤實體,更應是一個精神載體。銀行家是商業銀行的靈魂,銀行家鑄就商業銀行的經營文化,奠定商業銀行的經營基礎,形成不同商業銀行獨特的銀行家精神,而這種銀行家精神對于商業銀行發展至關重要,其應被視為商業銀行最核心的資產。總體看來,銀行家精神的核心要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長遠的戰略眼光
“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作為決策領導者,必須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原始察終,見盛觀衰”,中國歷代王朝的更迭交替,實際上都取決于歷代帝王的戰略決策能力。
一個國家的興衰如此,一個企業的發展亦然,其發展興衰成敗的關鍵因素取決于戰略決策的正確與否。銀行家作為商業銀行的掌舵者,其首要核心任務是進行科學決策,而決策的正確與否,主要取決于決策者是否具備戰略性思維。
所謂戰略思維,指研究具有重大性、全局性、長遠性和決定性問題和事物發展本質規律的思維方式,是人們分析和解決宏觀性、前瞻性、政策性等重大戰略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戰略思維的成熟與否,是衡量一個領導者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也是決定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因素。
因此,銀行家作為商業銀行經營的決策者,應牢固樹立戰略思維與全局思想,對國內金融體系和架構,對銀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與如何培養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以及中國金融業在世界格局中的定位與中國金融安全,都要有全面的認知和深刻的思考,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并將其付諸于中國商業銀行經營實踐。
商業銀行的發展戰略包括經營戰略、營銷戰略、產品戰略、轉型戰略、創新戰略、風控戰略、人才戰略等,不同的戰略決策將引領商業銀行走向不同的發展方向,也決定了商業銀行不同的未來,因此,銀行家需在深刻洞悉商業銀行經營本質的基礎上,做出科學的戰略決策,并且要保證和推動戰略規劃的順利實施。
卓越的領導能力
處于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傳統的價值觀受到外部的劇烈沖擊,新的社會價值觀正在重構,社會群體充滿了焦慮;同樣的,商業銀行經營面臨各種嚴峻挑戰,也正處于轉型變革階段,行業的從業者對于自身職業的未來充滿了迷茫和焦慮感,在這種背景下,亟須具有銀行家精神特質的企業文化和制度,使之成為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精神力量。
銀行家作為職業經理人,應具有優秀的管理能力,突出的人格魅力,果敢決斷的魄力,強大的號召力。銀行家作為銀行內部的靈魂人物,應通過自己的言行在銀行內部樹立崇高的威信,憑借自己的品行和專業贏得同行的尊重,設計美好的愿景和清晰的未來鼓舞大家為之共同努力奮斗。為此,銀行家通常具備健全的人格、淵博的學識、高尚的品德、強大的心理、卓越的能力、健康的體魄和高度的自律意識,這些都是銀行家卓越領導能力的重要構成要素。
民國時期的中國就涌現過一批優秀的銀行家,如中國銀行的張嘉璈,交通銀行的錢新之,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陳光甫,浙江實業銀行的李銘等,他們接受過新式教育,并且大多數有出國留學經歷,學習過現代西方經濟金融理論知識,對于銀行業發展趨勢有著準確把握,同時在他們身上又展現出較強的人格魅力,引領著中國銀行業的近代化進程。
持續的改革創新精神
創新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創新主要依賴熊彼特所提出的“創造性破壞”。熊彼特認為,企業家的職能是“創造性的破壞”,正是這種“創造性破壞”的支持,開創了不斷發展的市場經濟,因此,“企業家是市場經濟持續發展的發動機”。所以,銀行家作為一種類型的企業家,其歷史使命是創新,優秀的銀行家必須具備卓越的持續創新能力。
面對持續變化的金融市場環境和客戶金融需求,銀行家需相應具備卓越的創新能力和開放包容的胸懷,通過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為客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通過技術創新以優化企業的管理流程,通過公司組織結構的創新以提升銀行的運營效率,通過業務模式的創新以提升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持續的創新能力是銀行家精神的靈魂所在。
在銀行同質化嚴重和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創新精神是衡量銀行家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是銀行提升競爭能力和維持健康發展的保證。中國近代著名銀行家陳光甫先生曾強調創新于銀行之重要意義:“所謂生意云者,新意生生不息之謂也。我行做生意,當天天發生新意,方可站住腳跟。一日不進則退,余嘗以此自警。”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銀行的創新不同于一般的企業創新。一般的企業創新允許企業家冒險,可以有相對較高的風險容忍度。但是,銀行的創新則要求理性和穩健,不能以過度承擔風險去創新,否則,銀行一旦經營失敗,可能會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破壞整個經濟體系的穩定。因此,銀行家的創新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保證風險可控前提下的創新,絕非一蹴而就,不宜操之過急。“吾人之精神,完全在于改革,更在于繼續不斷的改革”,陳光甫也曾強調了銀行改革創新的持續與漸進特性。
事實上,近代中國的銀行家洋溢著創業與創新精神,他們在金融制度、企業架構、業務發展、經營管理等方面不斷進行創新實踐,推動了中資銀行的快速發展,成為近代中國最重要的金融力量。
高超的風險管控水平
風險是獲取收益的不確定性,商業銀行的核心要義是經營風險,通過適度承擔風險和管理風險來獲取收益,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風險是商業銀行利潤的來源。但是,若銀行對于風險管控失當,則有可能導致銀行經營失敗,這種案例在世界銀行發展史上并不鮮見。所以,商業銀行對風險的管控能力是其立身之本,也是銀行家精神的重要體現,銀行家應對風險保持敬畏之心。
中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實體企業的盈利能力急劇下降,導致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惡化,不良貸款率持續攀升,這對銀行家的風險管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銀行家應能敏銳、超前地識別風險,精確地度量風險,靈活而有效地轉移風險和化解風險。
中國商業銀行長期習慣于順周期經營,在經濟繁榮時期通過資產規模的快速擴張而獲得豐厚的收益,但是對于風險的管控并沒有足夠重視。隨著宏觀經濟降速換擋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良資產的持續暴露嚴重侵蝕了商業銀行利潤,商業銀行深刻感受到資產質量惡化帶來的不適感,同時不同商業銀行因為風險管控水平的差異而出現顯著的業績分化,銀行家的風險管控水平將對銀行的經營業績產生重要影響,商業銀行亟須著眼于長遠、貫穿經濟周期的風險制度設計。
杰出的專業水準
金融資源屬于稀缺資源,商業銀行必須能有效識別社會新的有效金融需求,進而通過合理配置金融資源滿足這類需求,以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最終提高社會整體福祉。金融資源對于不同行業領域的配置結構,將引發不同的配置效率,導致高低不同的產出效率,在一定意義上,金融資源的可得性決定了行業的興衰程度。中國目前社會融資中間接融資占比較高,銀行信貸資金是實體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也正因如此,銀行家在整個經濟金融運行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凸顯;同時,這對銀行家來說也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和擔當。
為實現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這要求銀行家具備較高的專業判斷能力。銀行家運用自身的專業能力對企業進行甄別,將稀缺的信貸資源進行有效分配,為具有良_好成長性的優秀企業提供信貸資金支持,進而有效促進實體企業的良性健康發展。寬廣的國際視野在經濟金融全球化時代,隨著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將受到國內和國際政治、經濟和政策、法律、人文等因素的影響,因此,為應對全球化競爭,這要求中國銀行家具有
寬廣的國際視野。
優秀的銀行家須具備政治家的敏銳眼光,能夠準確把握國內國際政策變化,有效規避政策風險;同時需具備宏觀的經濟視野和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功底,能深刻洞悉國內外宏觀經濟走勢和金融發展趨勢,能根據經濟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商業銀行經營戰略,創新產品,創造市場,管理風險。優秀的銀行家,還需時刻關注國外先進銀行的最新發展態勢,以包容的心態積極吸收國外銀行同業的先進管理理念和風險控制經驗,以增強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競爭力,積極引領我國商業銀行走向海外,拓展國際市場,提升我國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力。
在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商業銀行國際化步伐加快。例如,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近年加快了海外擴張步伐,紛紛在境外并購和新設分支機構,展現出中國銀行家寬廣的國際化視野。
普世的人文關懷
金融資源作為現代社會最核心的經濟要素,是一種稀缺性資源,社會個體對金融資源的占有程度,很大程度決定了其創造財富的能力以及改善經濟狀況的可能性,因此,金融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關乎社會公平正義。
中國目前存在普遍的金融排斥現象,很多小微企業和低收入群體因為違約風險高或是缺乏足值抵押物,較難獲得傳統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服務,而大部分人群的貧困則主要是缺乏資本的原始積累和外來第一推動力。尤努斯在《窮人的銀行家》中提到:“窮人如此貧窮,并不是因為他們愚蠢或懶惰”,而是“因為這個國家的金融機構不能幫助他們擴展他們的經濟基礎,沒有任何正式的金融機構來滿足窮人的貸款需要”。尤努斯更是感嘆:“當銀行將被認為是沒有信貸價值的窮人拒之門外時,經濟學家們為什么會保持沉默呢?……但凡經濟學家們能認識到貸款所具有的強大社會經濟能量,他們或許也能認識到,貸款確應作為一種人權加以促進。”
因此,銀行家在追求企業經營利潤的同時,還應承擔“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具有普世情懷和人文關懷。而銀行家的這種社會責任,不僅僅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慈善公益活動,而應更多強調銀行的本職職能,以服務實體經濟和改善民生為己任,這才是社會責任的根本。銀行家們可以借助數字技術和業務創新發展普惠金融,讓小微企業和貧困農民這類具備強烈資金需求的群體能夠獲得信貸資金的使用權利,幫助弱勢群體獲得持續發展的機會和參與其他社會競爭的能力,為他們提供尊嚴和體面的脫貧機會。
孟加拉國的銀行家尤努斯,創辦了格萊珉銀行,開創和發展了“微額貸款”的服務,專門提供給因貧窮而無法獲得傳統銀行貸款的創業者,從社會底層努力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被稱為“窮人的銀行家”。國內的民生銀行,致力于發展小微金融業務,堅持“做小微企業的銀行”的戰略定位,在小微金融服務領域全心投入并不斷創新,在小微企業遭遇資金苦難時,為小微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并促進其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現代銀行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公司治理機構日益完善,風控水平不斷提高,盈利能力日臻增強,產品和服務創新水平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逐步擴大,同時也涌現出一批優秀的銀行家,因為矢志的努力和不懈的堅守,他們為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不過,與國外優秀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缺乏深厚的經營積淀和風險文化底蘊,商業銀行未曾受多個經濟周期的考驗,很多的銀行家尚未經受經濟周期的洗禮,缺乏對于長期經營規律的深刻把握,因此,銀行家的成長之路道阻且長,需要經受多個經濟周期的經營磨練。
此外,我國缺乏價值公允、進出自由的銀行家市場,由于特殊的體制原因,大部分銀行管理人員由行政任命,導致銀行家和政治家之間的邊界不夠清晰,不能給予銀行家公允的市場定價,也不利于發現優秀銀行家才能。
未來,中國銀行業應盡力去行政化,強化商業銀行的企業性質,同時完善銀行家市場,消除銀行家自由流動的壁壘,以便培育更多杰出的銀行家,塑造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銀行家精神。
(作者單位:廣州農商銀行戰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