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刊文說,電視劇《急診科醫生》10月30日首播,隨著劇情進展,口碑日好。目前來看,中國行業劇類型已初具規模,以醫療、公安刑偵、律政三類題材為主要代表。在這三類主流題材中,又以醫療題材的體量最大,從2012年的《心術》到今年上半年的《外科風云》,幾乎每年都會出現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醫療題材劇集。值得肯定的是,相比大量通俗流行劇的存在,這些作品多少對當前醫療生態中的某種現實有所關照,也在試圖紓解如醫患關系等既存的社會焦慮問題。
《急診科醫生》的可圈點之處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代表品質國劇的“鄭曉龍”這塊真人招牌的加持,二是在專業性和社會性兩方面拿捏得較為穩妥、細膩的敘事表現。諸如《實習醫生格蕾》這樣的西方醫療劇之所以風靡世界,主要原因在于排除了過多外部干擾的專業性。這種專業性一方面出于職業本身,另一方面也源自西方有所差異的醫療環境。細細想來,若用這一標準反觀國產醫療劇,幾乎是不太可能實現的。因為我們有更復雜的醫療生態,而這種復雜性也深刻作用到醫生職業本身,令敘事展現更趨“嘈雜”。
然而這一特點或許并非是壞事。較之對職業本身更純粹的聚焦,中國醫療劇對社會性的關照更具天然優勢。來自現實環境中豐富的樣本案例,也可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形成差異化體驗。《急診室醫生》很明顯地意識到了上述兩種不同的處理取向,既試圖切入專業性的領域,也要維系再現當前中國醫療生態的“使命”。劇中,張嘉譯飾演的何建一、王珞丹飾演的江曉琪兩位急診科醫生有不同的背景,前者是外科到急診科的“土著”,后者是海歸急診學博士。無論是對急診科醫生身份的定義還是在醫學觀念方面都大相徑庭,于是便有了在治療以外的一系列意味深長的探討。正如江曉琪在劇中感慨的:“每個病患在我們面前只是每天的幾十分之一,而我們在每個病患面前,卻是唯一。”碰撞之下引發的思考,是相比過往的國產醫療劇更進一步的。
中國醫療劇會面臨其自身的“獨特”狀況,因而在設計劇中的醫療案例時,也需代入更多從醫患關系出發的具體現實。在治療方案的選擇上,是要“錢”還是要“命”?在救治場景下,如何處理人情和人事的關系?在面對患者時,是將其視作“明天有未來”的人還是僅僅當成一個病患?這樣的思索會有很多。而這些充滿沖突與矛盾的醫療話題背后,最終還是指向同一個議題:醫生不是無所不能,醫學也非神通廣大。當我們重新審視這個陌生又熟悉的領域時,是否會產生一些新的理解?
這部劇的核心立意,恐怕在何建一的一言中足以顯露出來——“我們醫生是和死神斗爭的神,即便是做不了神,我們要做一個偉大的人。”《急診科醫生》做到的就是,把濃墨重彩的創作都放到了這里,“穩健”是這部劇的出發點,最終也構成這部劇最大的突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