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平+李剛
摘要: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社會問題,既有高等教育結構不合理以及高校自身發展等內部原因,更有經濟社會發展的外部因素,還有家庭、學生的就業觀念與就業預期等影響因素,僅僅通過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不可能從根本上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同時也指出了緩解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轉型;大學生就業
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其中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尤為嚴重,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上不如“211”、“985”高校以及其他老牌本科高校,下不如高職院校,處于“高不成低不就”狀態,緩解甚至解決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是他們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因此,要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變,從根本上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然而,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既有高等教育結構不合理以及高校自身發展等內部原因,也有經濟社會發展的外部因素,還有學生和家庭的就業觀念與就業預期等影響因素[1]。僅僅通過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能否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特別是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一、影響大學生就業的相關因素
大學生就業問題主要與下面三個因素相關。
(一)大學生就業主要受經濟發展速度與供求總量的影響
第一,經濟發展速度與質量、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勞動力市場的開拓共同決定著就業總量。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不可能增加就業崗位,也不可能對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勞動力市場的開拓有多大貢獻,如美國勞動力市場的開拓和就業崗位的增加主要是由研究型大學完成的,而職業教育對開拓勞動力市場的貢獻并不大[2],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只是讓其培養的人才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更好地匹配而已。由此可見,大學生就業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存在總量性矛盾的原因,所以,在就業崗位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并不一定能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1]。第二,高等教育規模擴張速度超過社會需求增量。1999年我國高校開始大規模擴招,從2004年開始,就出現了“擴招效應”,高校畢業生數量大幅增長,超過社會需求增量,大學生就業一年更比一年難。因此,供需關系嚴重失衡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另一主因[1]。總之,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嚴峻的、復雜的社會問題,就業壓力會持續存在。由于受就業總量的限制,地方高校轉型發展不可能從根本上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穩增長才是保就業的根本性舉措[2]。
(二)大學生就業問題與就業結構有關
有關資料和數據表明,地方本科院校轉型前,高職高專培養的職業人才就業率較高,而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率最低。那么,地方本科院校轉型后,培養本科職業人才,是否會像現在的高職高專一樣,畢業生就業率就能得到顯著提升呢?另外,轉型前,學術型人才多,學術型人才就業率低;轉型后,職業人才多了,職業人才就業率會不會降下來呢?轉型的效果現在無法預測,但可以肯定的是,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率高,并不一定預示著本科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率高。因為:第一,大學畢業生就業率與人才的層次和類型有關,不同層次和類型的人才在就業上會表現出較大差異。第二,不同層次和類型人才的就業預期不同,他們希望找到與其身份和投入相匹配的工作。本科畢業生的就業預期比專科畢業生的高,有些專科畢業生愿意從事的工作,本科畢業生并不一定愿意去做[2]。第三,由于受到就業總量的限制,加之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不僅不能增加就業總量,而且可能會在較大程度上擠壓其他類型人員的就業空間[1]。因此,在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上,可能會產生“按下葫蘆浮起瓢”效應,即使轉型發展的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率有了較大的提升,就一定會有其他類型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下降[2]。當然,本科職業人才是看不上高職高專學生從事的工作的,如果他們愿意放下身段,轉變就業觀,增加了就業率,那么原來的高職高專人才就業率必然會降下來,或高職高專人才下移就業目標,擠占原來農民工的崗位,造成了新的農民工失業,同時,也造成讀書無用論,對高職高專的生存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可能會出現救活了地方本科院校,搞死了高職高專。
(三)大學生就業問題與大學生的擇業觀有關
由于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人才供需結構整體上供大于求,加之不少地方本科院校開展了就業觀教育,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艱苦的、基層的地方去就業和創業,部分大學畢業生被迫無奈,選擇了與其身份和投入并不相匹配的工作,其就業質量不高[2]。盡管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緊張,同時某些行業企業也存在較為嚴重的“用工荒”,但仍有一定數量的畢業生放棄就業,究其原因,有學生擇業觀問題,也與家庭環境因素影響有關,其中那些低質量的就業無法給大學生以應有的尊嚴,影響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可能是一個較重要的原因[1]。因此,政府、社會和高校應該通力協作來解決好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并且盡量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質量。當然,大學生,特別是學生家長一定要改變傳統的就業觀念,不要按照上世紀80年代很多大學生到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大中型單位就業的標準來選擇就業,那時大學生少、是精英教育,現在早已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甚至有些發達地方已經進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大學畢業生,特別是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的工作主要面向生產、管理、服務和建設一線。
二、緩解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相關措施
從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幾個方面來看,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的通力協作來解決。其中,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就業總量的增加是關鍵;行業企業的參與和配合也是很重要的;教育行政部門和地方本科院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其作用有限,僅靠教育行政部門和地方本科院校來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則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3]。然而,行業企業和地方本科院校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并不是無所作為的,而是應該積極主動作為,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做出自己應做的貢獻。endprint
(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雖然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現實問題,不能寄希望通過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來從根本上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但地方本科院校在學生就業方面應該有所作為。地方本科院校應該反思: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究竟存在哪些問題?為什么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不能滿足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除了辦學定位、專業設置等問題外,是否人才培養質量存在問題,還沒有達到行業企業的標準和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即使實現人才培養類型上的結構匹配,但如果不能保證人才培養質量,那么大學生就業問題就難以從根本上得到解決[1]。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一定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盡量滿足或接近行業企業用人標準和要求,使更多的畢業生能夠更好地就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
(二)行業企業應該承擔更多社會責任
世界上任何國家的大學都不可能培養出用人單位所需要的“適銷對路”的人才[3],地方本科院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所需要的人才脫節是不應該的,但不適應、沒有達到企業的要求是正常的。因為地方本科院校不可能培養出畢業就能上崗的學生,地方本科院校畢竟不是單純的職業培訓機構,也不是“制器”的工廠;本科職業教育不是“就業教育”,也不是職業技能訓練,更不是企業的崗位培訓,而是全面素質教育,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另一方面,行業企業要正確地看待大學畢業生的崗位適應能力,畢業生崗位適應能力不強,不能滿足企業的要求,責任不全在地方高校,地方本科院校要培養能滿足行業企業需求的人才,需要得到行業企業的大力支持[1]。企業不能一味地指責地方本科院校,不要向地方本科院校提出一些不切合實際的要求,也不要過分地苛求學生,企業要多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加大人才儲備力度,多招收一些大學畢業生,降低畢業生就業壓力,協助高校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這樣既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也有利于高校的發展、以及更好地解決學生就業與生存問題,當然,也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總之,大學生就業難已成“世界性難題”。從2004年開始,我國就出現了“擴招效應”,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從國際上看,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也存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很多大學生找不到與自己的學歷和專業相稱的工作,許多畢業生不得不接受不理想的工作。大學生就業難全球共有,供求不匹配應為重要原因。如果說轉型能夠從根本上緩解就業壓力,那么英、美等國大學畢業生就應該沒有就業困難。因為這些國家基本上已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高等教育結構十分合理,應用技術型高校數量眾多,就業指導服務與政策支持完善,但仍面臨大學生就業難題。所以,通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來解決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其困難較大,也不可能從根本上緩解畢業生就業難問題[1]。
參考文獻:
[1]張應強,蔣華林. 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J]. 現代大學教育,2014,6:1-8.
[2]張應強. 從政府與大學的關系看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J]. 江蘇高教,2014,6:6-10.
[3]張應強.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兩個問題[J]. 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2:39-45.
作者簡介:彭小平,男,湖北文理學院物電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無線通信;李剛,男,湖北文理學院物電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嵌入式系統設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