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搭建了國際合作的新平臺。“一帶一路”戰略在帶動亞太地區的經濟交流密度的同時,也能夠利用穩定安全的跨境交易模式提升國家外貿的綜合實力,并且“一帶一路”可帶動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本篇文章探討分析了產業轉移的影響和條件,提出了“一帶一路”經濟帶建設的產業轉移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產業轉移;結構優化
“一帶一路”,即“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順應了區域間要素流動和區域間產業轉移的需要。這是一個共享經濟的社會,“一帶一路”戰略通過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五通”,將中國的優質的過剩產能輸送出去,讓沿“帶”沿“路”的國家和地區共享中國發展的成果。
曾經,一條絲綢之路鋪開了中國與外商貿易的航線,拓展了資源交流途徑。而今,新經濟帶的成型依托于中國與其他貿易國家所協商的特定機制,將貿易經濟結構限定在現有的區域合作平臺內,以歷史絲綢之路作為鋪墊,結合中國在世界中的和平及經濟地位來聯合世界性貿易合作伙伴,構成政治互信、經濟合作以及文化交流的穩定關系。同時,“一帶一路”的實際作用不止在經濟來往上,區域內穩定的經濟動向能極大程度的推進國內產業向合理化轉移,故研究其經濟帶的建設及產業轉移內容以當前國內經濟形勢來講具備實際意義。
國民經濟的骨骼是產業,而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標志則是該區域內的產業結構,若想使資源在產業間和空間上得到優化配置,就必須合理布局產業結構;若想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就要充分利用該地區的資源優勢。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優化是保持區域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的重要支撐。
一、產業轉移的條件
產業轉移是“一帶一路”經濟帶建設的必然趨勢。由于“一帶一路”建設,使得資源供給和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通過產業轉移,可以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形成合理產業分工體系,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轉移實際上是一種宏觀的經濟優化手段,其以市場為調動主體,以活躍性和經濟價值較高的產業內容為主活動體。微觀中,當國際或國內金融形式面臨趨勢轉移時,多數具備轉型資本和資歷的行內企業便會向經濟新風向轉變現有經營結構。以調動小部分資產向發展內容轉移,進而實現產業在不同經濟進化水平中的平衡狀態。
產業轉移因區域間的資源稟賦、區位、市場、產業配套環境、制度環境等因素的差異,而形成比較優勢的動態發展變化。通常,產業轉移存在一些基本的條件和動力機制。
1.區域間存在產業級差
一般在復雜經濟環境中,各個存在經濟關聯的國家常處在文化內容差異的狀態中。而文化差異和經濟結構差異是各個國家長久生活經驗的積累,因此經濟結構碰撞中的產業級差是基本無法避免的干涉項。例如我國比較傾向于工業化社會,經濟走向首推生產力內容。而部分貿易合作方自身處于技術密集狀態中,于是便會有部分發達國家選擇專業產業主方向,將生產模式導入我國范圍之中。且我國與國際間和區域間不同的實際狀況還會存在許久,因此經濟主導形式的差別便是加速產業轉型的第一層推動力。
2.區域間生產要素的流動
產業轉移需要產業級差為基礎動機,但產業級差的程度畢竟會因國家和區域發展程度的不同而存在范圍差別,故產業級差并不一定會必然導致產業轉移的形成。而產業轉移并不局限在投資轉移,與生產系別配套的必要生產裝配、技術力量和必然勞動力等都必須進行同步轉移,如此才能構成可正常使用的必要生產模式。故就在資源配置不斷流動的過程內,產業轉移便可逐漸成型。而同時要素流動的尺度也就是衡量產業轉移進度的決定性內容。
3.區域間的產業利益差
尤其服務于經濟變動過程,產業元素的歸順轉移必然要依賴在固定的資源補給下。而對于經濟鏈雙方都處在想獲得利潤的前提下,轉移目標是否符合期望值以及是否具備轉移價值便成為了雙方決定利潤投入的最優先因素。而當產業轉移的利益差值高出雙方既定預算值時,產業轉移就會產生的極為迅速和全面。同時一方經濟力度的投入也會間接引發其他競爭經濟體的加入,進階帶動產業轉移終點的經濟價值提升。
4.產業競爭
產業競爭,由此引發企業經營的成本壓力和市場壓力。企業為了追求利潤,積極尋求跨地區投資和跨地區貿易,使得產業轉移成為可能。
二、“一帶一路”經濟帶建設對產業轉移的影響
1.為產業轉移創造了有利的環境
中國的國際地位是比較強大和特殊的,一方面我國經濟實力較強,在國際間具有一定的帶動作用;另一方面國家人口眾多,現階段勞動密集型產業數目仍居高不下。因此綜合來看中國便是進行產業轉移,可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的重要經濟交流區。而“一帶一路”與這類合作不同,其更傾向經濟體與經濟體間的高度交流,中國也更加趨向于與技術高級體系開展合作。與此同時當我國處在經濟技術飛速提升狀態中,適當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建立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綜上,經濟體間的活動內容能夠拓展經濟可能性,“一帶一路”可依照中國強大的歷史影響力,為國內產業轉移提供更加廣闊的交流渠道。同時能夠盡可能減少國家的交流成本,自然而然的促使具有合作意向的國家進行資源交流。
2.為產業轉移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若對“一帶一路”有著基本了解便可知,“一帶一路”的實施思想并非由中國一意推行,也有部分國家發表過關于連帶作用的言論,這便意味著“一帶一路”的開展是經過多角度衡量的。在“一帶一路”可經范圍內,中國屬于規模較大的發展中國家,因此中國在國際貿易中對其他參與國家的穩定作用和保證作用極具力度。如此便能為產業轉移構建穩定的交易市場,提升周邊友好國家的參與積極性。
3.為因地制宜的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搭建了平臺endprint
比如西部地區就可以發揮資源豐富、要素成本低、市場潛力大的優勢,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有利于西部地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培育產業發展新優勢,還有利于加速西部地區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并且有利于西部地區進一步完善合作機制,優化發展環境。西部地區可以更好地發展其勞動密集型產業、能源礦產開發和加工業、農產品加工業、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加工貿易等優勢特色產業。
4.為產業升級、體制創新提供了機遇
通過產業轉移的創新提升,推進產業升級,促進產業技術創新。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創新政府服務,著力提高行政效能。通過區域間互動的加強,進一步密切與多方的合作,實現區域聯動。
三、“一帶一路”戰略下產業轉移的思路
1.優化結構調整,創新體制機制,促進產業合理布局
堅持因地制宜,依據市場導向,遵循市場規律,立足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實現產業轉型,優化產業布局,加強區域互動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互利共贏,提高西部地區自我發展的能力。
2.引導產業鏈中下端的加工制造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轉移
我國領土中較為接近“一帶一路”的區域基本都集中在西部區域,例如新疆與其他亞洲地區密切相接、內蒙古自治區域與友好鄰國俄羅斯地勢較為接近。而部分國家有著明顯的資源豐沛特點,但相對技術能力十分落后。因此“一帶一路”周邊區域內所開發的貿易項目也基本圍繞在自然資源(石油資源、石料資源等)購買交流范圍內。而中國常常提供的交易種類則多在輕工業范圍中,例如棉花制品、輕工業制品等。當區域間貿易經濟效益形成穩定結構后,周邊產業和細小經濟主體便會逐步向西部方向靠攏,進階推動西部產業的技術化、工業化方向轉移。轉移過程中除了要盡力提升本土技術能力外,生產過程也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不能以產業轉移的迫切性為目的破壞限定的資源加工尺度。
3.促進產業跨境轉移,注重產業的有序轉移
國家在確定產業轉移方向前要對現有可選國家進行系統性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轉移目標國家的勞動力資源、技術資源和綜合管理資源等。多數綜合實力低于中國的欠發達國家都會在基礎設施和醫護及教育資源上存在弱項,而這類國家對于產業轉移的迫切度是十分可觀的。但中國在邁向這類國家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其投資可行性,避免產生金融冷凍現象。同時也要選擇產業轉移需求量較大的國家,也就是可供中國進行長期產業積累的國家。具體內容經濟考察負責方可以綜合選定國家的GDP進行需求衡量,例如蒙古、泰國、剛果等欠發達國家就是產業轉移的適應內容。在轉型期間同樣要注重順序差別,要將轉移階段的下放資源盡可能利用在有效階層內,也就是注重產業的有序轉移。
4.改善產業轉移環境,加強產業轉移機制保障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公共服務,改善企業運營環境,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區域合作,創新產業模式。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在財稅、金融、產業與投資、土地、商貿、科教文化、人文環境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引導和支持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和促進西部地區崛起戰略的重大任務。進行產業轉移是為了中國自身經濟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的雙贏效果,所以轉移產業需要分析承接地和轉出地是否滿足各項條件,采用的產業模式是否能為雙方帶來共同的正效應都是非常重要的。筆者希望此文中的部分理論能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些許輔助。
參考文獻:
[1]魏海峰.“一帶一路”經濟帶建設與產業轉移研究[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1):3-7.
[2]鐘飛騰.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產業轉移:對象國和產業的甄別[J].全國新書目,2016(5):14-14.
[3]田愛國.“一帶一路”建設下產業轉移與西部區域協調發展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6(7):119-124.
作者簡介:劉暢(1969.12- ),女,甘肅蘭州人,蘭州文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