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是幼兒了解社會和自然,獲得經驗和知識的主要方式,也是人類應具備的重要能力。通過閱讀,可以讓幼兒進一步了解周圍熟悉的現象,接觸更多未知的事物,進而擴展幼兒的知識和生活層面,為他們提供一個自然而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了解親子共讀的含義及其對幼兒成長、成才的影響,總結出影響幼兒親子共讀的因素和探討親子共讀的策略,對開發幼兒潛能、促進幼兒自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家庭教育取得實效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幼兒教育;親子共讀;策略
一、引言
“家庭”是人出生后最早接觸到的環境,許多研究實例告訴我們:就人一生的發展來看,家長的角色比老師更為重要。親子教育是終身不止的教育,它的教育方式不應像學校教育那樣正式化,而應是家長與孩子、家長與家長、孩子與孩子之間通過非正式化的方式相互學習成長,這樣,親子教育的效果可能更加顯著。親子共讀作為親子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幼兒家庭教育十分有效的途徑,能使家庭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親子共讀的內涵與意義
簡單來說,“親子共讀”就是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的一種讀書方式,是孩子成長的助推器。它以書為媒,以閱讀為紐帶,讓孩子和家長共同分享多種形式的閱讀過程。通過共讀,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通過共讀,為父母創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分享讀書的感動和樂趣;通過共讀,可以帶給孩子歡喜、智慧、希望、勇氣、熱情和信心。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那些有教養、品行端正、值得信賴的年輕人,他們大多出自對書籍有著熱忱的愛心的家庭。”美國著名的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的《朗讀手冊》上也有這樣一段話:“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珠寶與一柜柜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由此可知,“親子共讀”不僅是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一種閱讀方式,也是融洽家庭關系,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增進家庭教育氛圍的一種十分有效的途徑。它對幼兒成長、成才的影響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都不可比擬的。
親子共讀作為連接父母與孩子的紐帶和幼兒了解社會和自然,獲得經驗和知識的主要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和實踐意義。
1.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父母勢必會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和年齡大小選擇合適的讀物,會考慮閱讀的環境,會根據不同的場景選擇不同的閱讀資料,同時,父母與孩子之間也會在無形中形成默契,彼此更加融洽的相處,長此以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必將更加和諧,批評教育少了,溝通交流多了;無話可說少了,談笑風生多了;哭鬧爭吵少了,歡聲笑語多了……家長與幼兒之間通過閱讀的方式進行了交流,在閱讀時,彼此交換讀后感受,家長為孩子們答疑解惑,不僅增進了孩子對故事的理解,而且增進了彼此的感情。比如在讀到《狼來了》的故事時,孩子對故事中的情節不太了解,父母先會告知孩子狼和羊的形象,讓孩子心中形成對善與惡的抽象認識,進而父母通過對故事的講述,把孩子帶入情境之中,除了使孩子明白做人要誠實的道理以外,還讓孩子緊緊增強了對父母的信任與依靠,從而使彼此的感情更加緊密。
2.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一是保持對語言的好奇。事實上,孩子從出生幾個月起就已對語音刺激十分敏感,當親人對他說話時,他會做出相應的反應,如微笑、手腳活動等。到幼兒時期,孩子對語言的興趣進一步增大,表現為對語音、節奏和語調反應靈敏,喜歡聽、說故事,喜歡用用并不連貫的詞語表達他們的感受,等等。通過與父母一起閱讀,幼兒的語言好奇性將進一步增強,這種好奇性必將增強他們對語言學習的興趣。二是吸收更多的詞匯。幼兒時期,孩子對文字的印象并不深刻,他們大多通過聲音來認識事物,來學習成長。當孩子聽到父母口中讀出的故事時,他們會意識到,組成語言的文字也是具有意義的,并且每個字的語音和意義是不同的,幼兒會把他們感興趣的詞、字儲存在自己的記憶里,等他們覺得用得著的時候,他們就會在大人“措手不及”的情況下,說出自己的“道理”。詞匯的儲存使幼兒用語言表達情感和描述事件成為可能。三是增強語言組織和歸納能力。父母與幼兒共讀的過程中,幼兒的思維跟著父母一起,無形中知道了故事的邏輯,知道了怎樣來“編故事”。四是獲得更多的語言交流。閱讀過程中,幼兒會潛移默化地明白:什么樣的語言環境該用什么樣的詞語表達,什么樣的話是表揚,什么樣的是批評,等等,從而逐漸發展起具有交往價值的語言能力,增強幼兒的交際和溝通能力。
3.有利于促進幼兒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親子共讀使家庭氛圍更加融洽,在融洽的環境中,有利于孩子形成溫和、善良、誠實、活潑、外向的性格物質,相反,孩子則有可能成為脾氣暴躁、內向憂郁的性格。同時,通過親子共讀,父母為孩子選擇有利于孩子成長的讀物,讓幼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今后幼兒的學習和生活將產生很大影響。在共讀時,父母的閱讀行為也會無形中對孩子產生影響,父母閱讀時的語言腔調及情緒會讓孩子沉浸于閱讀情境之中,孩子會在不經意間學會父母的言行舉止及對待故事的態度。在形成親子共讀的共識后,家庭教育將越來越受到重視,這樣的氛圍形成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是非常有利的。
三、制約家庭教育發揮積極作用的因素
1.幼兒教育呈現小學化的的趨勢
這是目前幼兒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抹殺了幼兒的創造力。很多幼兒教師在從事幼兒教育中,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課堂管理及評價模式都呈現小學化的趨勢。經常聽到不少人說“現在的孩子真聰明,上幼兒園就能認識很多字,會講英語,會畫畫……”幼兒天生就會這些嗎?會這些就是聰明的表現嗎?有些幼兒園不是一切為了兒童,以兒童為本,促進兒童的身心和諧發展,而是以知識、教師、課本為中心,以智育為最高準則,以教學代替保育,片面追求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學習。他們錯誤地認為幼兒園是一個學習知識的學堂,是幼兒進入小學前的預習基地,進入幼兒園就等于入學,孩子要聽老師的話,要認真聽課,要認真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不能讓幼兒花大把時間在玩耍與游戲上,這是無視幼兒身心發展的錯誤做法。長此以往,幼兒失去了本該屬于他們玩樂、創造的時間和環境,也就漸漸失去了創造的興致與活力。
2.家庭負荷超重直接影響幼兒創造力的激發與培養
現在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家長們說一句話:“不能讓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此,許多家長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把年幼的孩子送入各類補習班、特長班,學繪畫、練鋼琴、寫書法、學舞蹈、練合唱……不管孩子喜不喜歡、有沒有興趣,只能服從家長的意愿,只要是家長能想出來的,無一不叫孩子親身試驗,而且有些家長甚至打著“一切為了孩子好”的幌子相互叫勁、相互攀比,把年幼的孩子累得筋疲力盡。殊不知,如果家長一味的按自己的意愿要孩子學習,而孩子卻不是出于自己的興趣去學習,學得的效果只會事倍功半,甚至會事得其反,功虧一簣。由此可想,在這樣重的家庭負荷之下,年幼的孩子失去了本該屬于他們玩耍的快樂時光,只剩下每天機械的學習、學習、再學習,他們的創造力也就會慢慢地消磨殆盡了。
3.缺乏有效的管理與監督
長期以來,幼兒教育都處于一個教育的邊緣地帶,這就導致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對幼兒教育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也就出現了有些幼兒教育管理不規范,監督不得力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幼兒教育的發展,比如對幼兒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導與管理,對幼兒教育的程度缺乏應有的考核與監督,對幼兒教育的環境與設施建設等缺乏必要的投入,幼兒教師的素質良莠不齊等。這些都是幼兒教育良性發展的制約因素,也在客觀方面影響了幼兒創造力的激發與培養。
四、促進家庭親子共讀效果的策略分析
親子共讀能使家庭教育更精彩、更的諧、更高效,但同時,要想發揮它的作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1.提升對親子共讀的重視程度,整合各方面力量推動親子共讀有序開展
社會大環境對實施親子共讀有很重要的影響,因此,要綜合利用社會各方面力量全面促進家庭親子共讀。如教育局等幼兒教育管理機構、科研院所、社會親子教育機構、社區委員會等,有必要加強對開展家庭親子共讀的業務指導,研究和探索家庭親子共讀的途徑,主動參與到家庭親子共讀中來,還可以通過定期組織閱讀活動、評優評先等方式,為親子共讀的推廣貢獻力量。
2.加強對親子共讀的過程把控,選擇正確的方法確保親子共讀取得實效
家庭是開展親子共讀最重要的場所和載體,要保證閱讀取得實效,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了解幼兒的基本特點。對家長而言,轉變教育觀念是進行親子共讀的前提。家長們應充分認親子共讀對孩子成長成才,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在閱讀的過程中,家長應堅持“孩子本位”的讀書策略,允許孩子去認識書本,將書視為新朋友并且逐步發現書與其他玩具的區別。家長必須了解幼兒的基本特點,包括幼兒的思維特點、學習特點、語言發展水平和已有的閱讀經驗等,這是開展閱讀的基本條件。尤其是幼兒原有的知識經驗,這是幼兒閱讀活動的起點,對幼兒原有經驗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
二是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閱讀材料的選擇是實施閱讀教學的關鍵步驟。首先,在選擇閱讀材料時,要充分體現生活化的特點。幼兒的心理認知和語言特點決定了只有與其生活情境緊密相連的事物才能促進他們認知的發展,并逐步增強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其次,閱讀的語言和情節等要充滿愛意。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讓學生體驗到快樂的情感,才能學得好。”兒童教育的最高法則就是要讓孩子們感受到被愛。如果幼兒感受不到被愛,整個世界將會在他面前關閉。因此,幼兒讀物應能讓幼兒感受到愛意和暖意,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和愛護。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再次,幼兒讀物應富有審美意義和想像力。選擇幼兒讀物時要注重畫面與內容的完美結合,同時富有節奏與韻律美感的作品在幼兒的語言發展過程中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創設舒心的閱讀環境。幼兒的閱讀是以經驗為基礎的。他們曾經看過的動畫片、聽過的故事、唱過的兒歌等,如果又出現在書本里,能有效喚醒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因此,家長要充分發揮環境創設這一潛在課程的作用,精心營造溫馨的閱讀氛圍,使幼兒在寬松、自由的閱讀環境中學會閱讀。同時,還可以在家中積極營造閱讀的氛圍,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如充分利用長廊、轉角、樓梯、墻面等空間為幼兒創設一個充滿書香的閱讀氛圍,在客廳、書桌擺放閱讀的小物件等,讓閱讀成為一種。教師在布置環境時還要大量采用幼兒的作品與信息,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以此激發幼兒閱讀的原動力。
3.充分運用輻射思維,積極與參與幼兒教育其他機構和媒介聯系溝通
親子共讀雖然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閱讀,但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與參與幼兒教育的其他機構與媒介共同發生作用的。幼兒園和幼兒教師在親子共讀過程中并不是旁觀者,而是促進親子共讀,加強對其指導,使其達到最佳效果的指揮者和參與者。在實施親子過程中,他們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指導:一是開辦家長學校,舉辦以“幼兒家庭親子共讀指導活動講座”,對家長們在實施親子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進行講解、答疑,同時可傳授家長們親子共讀的技巧與方法。二是結合幼兒園的教育,有針對性地為家長們選擇合適的親子共讀教程,并適當開展主題討論,交流優秀幼兒家庭親子共讀的經驗和方法,形成家庭、幼兒園教育的合力。三是拓寬指導幼兒家庭親子共讀的途徑,如開辦宣傳欄、建立網站、創辦幼兒畫報等,將親子共讀過程中出現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和建議寫入其中,供家長們參考。四是在幼兒園教育和家長會中適當向家長和幼兒傳達親子共讀的重要性,提高他們參與親子共讀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高覺敷、葉浩生.西方教育心理學發展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358.
[2]董奇. 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M] .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64, 194.
[3]季艷.親子閱讀現狀及家長指導策略的調查分析[D].廣西師范大學,2014.
[4]王穎.幼兒家庭親子共讀互動策略的現狀分析及建議[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6).
[5]趙曉鳳. 親子共讀:互動類型、策略及對幼兒的影響[J].教育導刊,2010(4).
[6]童芳華.語言的本質及其與思維的關系[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7]朱從梅,周兢.親子閱讀類型太其對幼兒閱讀能力發展的影響[J].幼兒教育,2006.
作者簡介:胡曉(1984.10),女,漢族,湖南長沙人,主要從事兒童早期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