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
隨著課改的深入,我們的數學課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日益呈現新變化、新氣象。應該說,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很多教師都能自覺運用新理念指導教學活動,課堂上能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親身參與各種形 中發現,不少教師僅僅模仿了新課改的“形”,并未真正領略其“神”,可能沒有了“一言堂”、“滿堂灌”,卻多了雜亂的“滿堂言”,教師整節課都是提問,滿堂課都是學生互動、探究,課堂教學中存在許多有效性缺失的現象。
1、去數學、非數學、反數學的情景設計,課堂教學忽視了數學的本質
在中學數學課堂實施過程中,各種教學情境的設計得到了廣大教師的普遍重視。特別是《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毋庸置疑,注重情境創設,適度使數學生活化,這對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方式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由于數學高度抽象的特征和課堂教學時間、場所、教具選用等條件的限制,以及一些教師設計了去數學、非數學的情景,情境創設在數學新課程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效能不理想,并影響到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鬧化、外化、稚化的學生思維活動,降低了學生課堂思維的維度。
課堂教學不能追求表面上的熱鬧,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的注意力為目的;設計問題既要注重數學本質的揭示,使其具有科學性和導向性;又要能提升學生的課堂思維能力。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表現在“化抽象為生動、變枯燥為興趣”,如果沒有從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發展的需要出發,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要杜絕那些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的 “包裝”——遠離三維目標的“形式化”問題。高中學生的數學思維是指學生在對高中數學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思維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數學內容,而且能對具體的數學問題進行推論與判斷,從而獲得對高中數學知識本質和規律的認識能力。然而,在學習高中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我們經常聽到學生反映上課聽老師講課,聽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題時,總感到困難重重,無從入手。有時,在課堂上待老師把某一問題分析完時,常常看到學生拍腦袋:“唉,我怎么會想不到這樣做呢?”,所以,提高學生的課堂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同樣對于增強高中學生數學學習的實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無主線的自主探究,導致課堂教學不能完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探索學習數學知識,增強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然而部分教師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無論什么問題都讓學生探索,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費力不討好。如:有教師在選修1-1的雙曲線第一課時的教學中。讓學生探究雙曲線的有關性質,探究了半節課。卻不知道探究什么結果,太放開的無主線探究等于沒有探究,往往使課堂教學效率低下且沒有結果。但果然有主線的話,效果就完全相反了。
4、欠充分的小組合作,導致課堂教學低效或無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和結果”。現代教育理念也認為,一個人今天在校的學習方式,應與他明天的社會生存保持內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學習正是這種一致性的切入點。在教學中合作學習顯得尤其重要課堂上,合作學習風行,令人欣喜。但在平時教學中,有一些教師卻走向極端,事事都要合作、討論,我們經常在課上聽到:“下面請同桌相互討論”、“接下來請前后四個同學合作”等。把合作學習視為必備學習方式,為了合作而合作,只考慮合作的形式,沒有把握合作學習的時機,也沒有考慮合作學習的目的與效果,結果是花費了許多功夫,卻無實際效果。為此,我們明白,合作學習要以自主習為前提,在經過獨立思考后進行合作學習才有效果。否則就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了展示的機會,而其他學生則會對學習逐漸喪失興趣。有的課堂上,教師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合作過程是簡短的,討論研究是匆忙的,學生往往得不出什么結果或結論,感到非常茫然。有的是為了合作而合作,沒有在平時注重培養學生形成長期合作學習的機制。如果再加上分組不分工,結果往往是課上各個小組各自為陣,亂成一片,甚至討論著與課堂無關的話題。有的則把一些沒有價值的問題也放到學習小組里來合作思考,討論解答,并美其名曰重過程,培養學生的能力。結果是學生對于膚淺無需討論就明白的討論問題日益失去了興趣,甚感無聊。因此,合作學習的組織,必須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積極發言,從而得以發展。同時不要一有問題,就組織學生討論,而是要根據學習的內容,在恰當的時機進行。可見,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要考慮組織形式,合作效果,避免低效、無效。
面對有效教學的流失,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1、課堂教學的再設計是應對有效性流失的主要對策
好的教學設計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條件. 這里想談談目標設計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目標的恰當設計有利于它的有效達成. 三維目標的提法似乎讓很多的老師在寫教案的時候總是要從一至三寫出三個目標, 每節課都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等等.但是,這些是一節數學課就可以實現的嗎? 或者說,一個公式的推導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不是隨便說說就可以的. 目標設計的一個重要準則就是要能夠落到實處.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設計不能一撮而就,要在設計的基礎再設計。
2、磨課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增進作用
第一對注重落實新課程的理念,即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具體落實到課堂中去。第二在課堂中可以形成新型的師生關系,活躍課堂氣氛. 由于課堂上讓學生展示課前上網查詢的成果,所以整節課上學生都熱情高漲,始終和教師處在平等商討的位置,而教師起到了指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把原來講座式的課改成以學生為主體的課. 第三磨課還可以搭建學生之間加強合作交流的的舞臺. 由于數的擴展過程有多種渠道思考且擴展內容在不斷的升華,我圍繞運算需要的角度進行重點分析,還有的擴展過程我讓學生根據搜索的資料,自主探索,合作完成,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教師磨課,利于研制精品課,利于教學研究出成果、利于打開突破口、利于形成教研新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