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摘要:幼兒好習慣的培養應抓住關鍵期,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專家研究發現3-6歲是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本篇文章就是對如何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進行了一些闡述,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每個環節中都應該滲透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思想。
關鍵詞:培養;幼兒;行為;習慣;措施
人的各種習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學習、實踐和環境中逐步形成的,幼兒階段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本文著重分析了幼兒不良的行為習慣的具體表現,并提出了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措施。
一、幼兒不良的行為習慣的具體表現
幼兒是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但幼兒是非判斷能力和自控能力差,會出現各種不良習慣,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1.早晨睡懶覺
幼兒愛睡,早晨不能按時起床,這是家長面臨的一大難題。
這樣的孩子一般也同時存在晚上不能按時上床睡覺的問題。要想糾正過來,首先家長應確定孩子每天需要多長時間的睡眠,制定出合理的作息時間,晚上到時間就應督促孩子上床睡覺。
2.不愛洗臉刷牙
學齡前的小孩子不明白為什么要洗臉、刷牙的道理,家長應在孩子對洗臉、刷牙充滿好奇心的初期,開始引導、幫助他洗臉、刷牙,并且一定要有耐心。
3.不愿上幼兒園
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后,需要改變以往的生活習慣。不能像在家里一樣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必須服從老師,也不能獨占玩具,睡覺、吃飯、沒有安全感,家長巧妙開導、激發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就能使其在心理上、行動上提高一步。
4.偏食厭食
偏食,是一種不好的飲食習慣,既不利營養的攝入又不利健康的發育。由于兒童對食物不感興趣吃的少,或只挑自己喜歡的的食物,會造成體重下降營養不良。
5.好發脾氣
大多數孩子脾氣暴躁是后天形成的。其原因很多,溺愛、百依百順、有求必應會使孩子脾氣越來越暴躁。假如家長對孩子的合理要求老是拒絕,使他的欲望總是求而不得,也會使孩子變得脾氣暴躁。
二、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措施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應當培養幼兒哪些良好的習慣呢?葉圣陶先生又指出:“我們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生活的一切良好習慣。在德育方面,要養成待人處事和工作的良好習慣;在智育方面,要養成尋求知識和熟悉技能的良好習慣。”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的一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對如何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有幾點看法:
(一)將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寓于教學活動中
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與一日活動中教師的指導是息息相關的。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要從日常的每一個活動、每一個游戲、每一個環節中一點一滴地滲透和強化。如早上見到老師主動問好;接受別人幫助時要說“謝謝”;不小心踩到別人的腳時要向對方說“對不起”;離園時要與老師和小朋友說“再見”等。
幼兒在活動中,常會排隊發生推擠,不遵守紀律、打鬧、或爭搶玩具、獨占玩具等,對此教師可通過開展活動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習慣。如:教育活動中向幼兒播放一些視頻圖片,讓幼兒自已歡察,討論是否對與錯的道理。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針對表現好的幼兒進行表揚,從而使孩子們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
(二)將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貫穿于日常生活之中
幼兒在三至六歲是身體、智力、情感和社會性飛速發展的時期,大部分時間是在幼兒園度過的,大部分生活經驗將在幼兒園中獲得,選擇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通過游戲的方式更好地學習與生活。
教師在一日活動中要橫向看待每一個幼兒,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懲罰。幼兒渴望成人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評價對成人的評價十分敏感,哪怕是一個和藹可親的眼神、微笑、輕輕的扶摸、點頭、擁抱、親吻等等。
教師的態度溫和,切忌粗暴,良好的教師風范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教師要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教師的一言一行幼兒都會模仿,一個脾氣溫和的教師往往會贏得幼兒的喜歡。當幼兒做了錯事時,教師要耐心細致地關懷愛護他們,幫助他們改掉不良習慣。
(三)做好家長工作,讓家長和老師共同培養孩子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同樣離不開家庭的熏陶。為了使家園教育同步,要求父母創設和保持一種和諧愉快、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圍。讓幼兒在溫馨的家庭中感到溫暖愉快,情緒穩定;其次,創設優美整潔的家庭環境。讓幼兒從小萌發愛整潔,愛護物品,生活有規律等良好行為習慣;
結論
只要我們始終用一顆愛心,去發現幼兒身上的閃光點,善于捕捉任何一次教育契機,這將對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起到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們應該從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開始,強化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這是我們留給孩子最為寶貴、受用終生的財富!
參考文獻:
[1]徐明. 在“促進幼兒發展”的指導思想下作出抉擇[J].幼兒教育.2003.(5).
[2]顏曉燕. 談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幼兒教育[J].1997.(6).
[3]胡瓊. 淺談幼兒習慣的培養. 中國校外教育[J],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