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雯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
多層次模塊劃分法在《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育中的探索與研究
王雯雯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
信息化在各行各業的深入使用,使得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本文采用多層次模塊劃分法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索實踐,以期計算機基礎教學與專業特色、行業需求相結合。
層次教學 模塊教學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
計算機的使用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的日常工作中,全民“微編程”時代已初現端倪。我校作為高職院校側重于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期學生可以快速融入工作需求、適應行業發展。學以致用,使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計算機知識、計算思維解決實際問題,是本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改革探索的重點。本文從計算機文化基礎教育的特點以及改革現狀,提出來了多層次模塊劃分法在計算機基礎教育中的使用,以期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通過相應的教學調研,高等職業教育所得到的人才與本行業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異這一現象在計算機基礎教育中也有很大的體現,步入工作崗位的學生對本行業前沿工具軟件不能融會貫通甚至無從下手;編制的文檔或者演示文稿表現力匱乏;甚至于學生還沒有步入職場問題就開始顯現,畢業論文的編制一直是學生乃至老師的煩惱……從這些現象可以看出,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文化基礎教育出現了偏差。
依據本校的實地調研,現歸納出現這種偏差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計算機文化基礎的傳統教學方法是依據既定教材,教師在課上按照知識點一步一步的操作,對于工具軟件的使用來說這種教學方式步驟繁而雜。對于簡單的office辦公軟件操作,大多數的學生已于初高中甚至小學就系統的學習過,并且有相應的考試。如果計算機文化基礎在大學階段仍然重申,對學生的益處不大而且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而步驟一多,又會使學生陷入厭學的情緒。
(2)課上所使用的例題與學生專業知識或日常的使用有距離,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目的是將計算機作為工具輔助工作,因此計算機教學一定要和本專業特色、需求相結合,無法有代入感的例題很容易使學生缺乏學習熱情。
(3)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而非計算機專業很少涉及計算思維的培養,這就使得學生在面對新興的工具軟件或專業軟件時,應對能力不足。
對于計算機文化基礎教育的改革,有不少成熟的改革方案可作為參照,但是依據教學改革要求以及本校的實際情況這些改革方案各有利弊。
(1)分層次教學法:針對各個行業對計算機編程能力的要求增加,對于非計算機專業通過建立一整套的計算機課程體系來進行應對。在具體實施上一般體現為:《計算機文化基礎》作為前導課程,在后續學期中開設數據庫、網絡等課程。這種改革方式的優點在于使得計算思維以一種完整的體系融入到學生的學習中;其弊端在于《計算機文化基礎》這門課仍然停留在辦公軟件的使用,課時量大而且忽略了很重要的一個問題計算機基礎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學生更好地使用計算機來輔助工作,數據庫、網絡這些專業課程對于非計算專業學生來說,相較于日后的工作需求較遠。
(2)案例教學法:利用案例對軟件工具在實際環境中的使用進行仿真,這種方法的優勢是加強了學生的代入感,可以很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果;其不足在于大部分案例都是圍繞office辦公軟件展開的而且不同專業一般使用相同的知識點序列,沒有突出不同專業的側重點以及行業需求,知識點較分散,主線不明晰。
針對計算機文化基礎教育所面對的這些問題以及主要改革方式利弊的分析,可歸納改革后的課程應具有以下特點:
實踐出真知,這里的實踐有兩層含義:熟悉軟件工具使用最為有效地方法就是上機操作,所以一定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實機操作;實踐還有一個側重點就是真實,也就是在教授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案例是要真實的貼近學生專業知識的。
夯實基礎仍然是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重點,只不過著重檢驗學生對專業理論和技巧的掌握程度,通過對他們知識和能力的綜合考察來讓學生切實感知到自身知識的欠缺和不足之處,從而使他們產生學習的推動力和學習過程中具體的目標,使學習更具有針對性。
面對各個專業相關的行業前沿技術,通過實踐性教學將學生置身真實環境中,激勵學生綜合以往所學的專業知識以及自己探求的新知識和技能來解決問題,在拓展學生思維的同時,也使學生更加靈活地掌握所學的專業知識。
計算機文化基礎作為一門通識課程,在課程設計中除了要重視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學生情況。不同專業甚至同一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其生源、學力方面都是有差異的,這就使得在課程設計時要具有層次性。面對不同的學情,可以快速地作出調整。
基于上文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改革現狀以及應具有特點的分析,基于相應的教學調研,在這里引入多層次模塊法。其主要思想如下:不論是什么行業,為了完成工作任務,都有完整的工作流程,這是一條橫向主線,而不同行業的劃分就是橫向線中的多層次;針對同一個任務點,又有多種達到目的的方法,當然效果也會有所差別,這也就是縱向主線中的多層次。至此形成知識點劃分的網狀結構,不同行業之間對于同一任務其工作方式是有重疊的,例如常規專業軟件的使用,辦公軟件的使用等等,這就使得網狀結構中的節點之間是有聯系或者說是可替換的。
首先依據不同行業的特點,進行模塊化,在各個模塊中使用案例教學,不同模塊間通過工作流聯系,依據不同專業的側重點,將模塊內容進行重組、復用。引入多層次模塊劃分法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使計算機基礎教育與專業掛鉤,真正地服務于專業教育,使學生可以學以致用,要達到這個目的還需要相應教學過程設計的輔助。
在上文中給出了多層次的橫縱主線使各個知識點形成網狀結構,在具體的模塊劃分中拉伸為樹型結構,各個節點間的聯系以及可替代性作為補充不在樹型結構中給出,這種處理是為了方便教學團隊的工作劃分與合作。
首先進行行業調研,根據“專業領域”知識線導出相應的計算機相關的行為路線,再經過教學分析整合為適合學生現狀的學習模塊,在不同的模塊中再次劃分不同的使用情況以及工作任務案例。例如:財會專業與機械專業在模塊劃分上就會有所不同,財會專業其側重點在于office高級功能使用以及流行的報表工具軟件的使用;而機械專業側重點在于計算思維的培養,其模塊包括程序設計思想、數據庫的簡單基礎、流行繪圖工具軟件的使用等。模塊中以案例為導向,不論是哪個行業都會有計算機基礎知識以及辦公軟件的基礎使用模塊。計算機基礎知識這一部分會以“在一定支出下如何選擇計算機配置”等比較貼近學生情景的案例提出;而辦公軟件的基礎使用也不再按照傳統方式進行分散知識點的步驟講解,采用“向上級匯報PPT與向客戶展示PPT的區別”、“簡歷編制”等案例進行講授,這樣面對具體情景可以加深學生對計算機如何輔助工作的認知。
分層次進行模塊劃分的優勢在于: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學生的基礎、專業將模塊進行不同粒度、不同擴展程度的組合,也就是橫向、縱向兩個方面的組合,這樣大大提高了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針對性和靈活性。當然,靈活性的代價是復雜性,這就意味著在教學素材準備難度和對教師素質要求的提高。下面從教與學個方面來對復雜度進行支撐。
以學為主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使用多層次模塊劃分所整合地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較之以前會有許多專業相關計算機知識的擴展,所以除了課上老師的講授與實踐外,還需要學生在課下進行鞏固和發散。在這里借由學習小組的方式來實現教學的多邊互助,在課上提出貼近實際情景或專業相關的計算機使用案例,由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學習,例如:上文提到的“向上級匯報PPT與向客戶展示PPT的區別”這個案例,在課上教師講述PPT基本操作以及相關理論后組織小組討論與作品制作,PPT的內容可以要求為本專業相關,這樣在較為真實的情景案例下,學生既可以對PPT的基本操作進行鞏固,也會對計算機知識如何輔助專業工作有一定的認識,通過討論、小組互助等可以使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識點,也會樂于去實踐。而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小組學習的優勢,在情景案例的作用下,形象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聯想,督促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接觸專業相關的工具軟件并且進行自學。
在上文中提到要想使用分層模塊劃分法來進行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改革,需要有大量的貼合專業實際且適合學生學情的案例,而這些案例的搜集與整合離不開教學團隊的努力。而教學團隊的工作指導就是上文中所形成的樹型結構,根據我校實際的專業設置,進行專業任務劃分,案例整合成型一般有三個支撐點:專業相關計算機前沿技術調研、合作企業真實行業信息化需求調研、學生學情調研,在這三點的基礎上整合案例。縱向各專業交叉知識點進行集體備課,對于一個知識點給出不同難度、側重點的多個案例,可供教師進行重組。
使用分層模塊劃分法進行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改革,可以使計算機基礎教學與專業特色、行業需求相結合。通過真實合適的案例情景的引入,以期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計算機知識、計算思維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代入感。
[1]劉萍,李永寧.案例教學法在“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中的引入與實踐探微[J].計算機教育,2007(4)
[2]曹慶旭.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成人教育,2009(13)
[3]田海玉.淺談《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