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昌俊
既然目標的多樣性會造成結果的多樣性,那么最重要的是如何確立我們的目標。我們能否確立我們的財務目標是使其具有唯一性呢?
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在一個結構多元、股權多元、利益關系復雜的組織(這里指企業(yè))中財務負責人要面對的是各種利益訴求不一致,同時對財務工作成果的評判標準自然不一致的環(huán)境,在堅守自己的職業(yè)理念的同時,怎樣既能最大限度的滿足各種層面對財務工作結果的要求,同時又能有效的保護自己。
在大學任財務處長時就有一個困惑,我的一切工作都是在校長的統(tǒng)一安排下,為全校的教學科研后勤服務,地地道道的行政工作。但考核我、提拔我的又是組織部門,那么誰應該來評價我的工作?我的工作的質量標準應該由誰來制定?換言之,我究竟應該為校長負責還是應該為書記負責?
帶著這個疑問我又進了企業(yè),這時的困惑更加明顯。財務工作做的好壞的標準是什么?或者說,誰來評價企業(yè)財務的工作質量?這個問題再往深處想,其實是財務負責人為誰服務。這樣答案似乎明白了,財務工作應該是為使用財務成果的人或機構服務。那么誰在使用財務工作的成果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反過來想,有誰能夠制約或影響財務工作的最終結果呢?這一想就發(fā)現(xiàn)問題其實是比較復雜的。首先,是能夠影響財務工作結果的機構,其次是能夠影響財務工作機構的人。這里分幾個層次,從最高層次講,會計法當然是規(guī)范調整一個單位(不能它是何種性質)的財務會計工作的,是這個職業(yè)的最高大法;第二個層次是國家會計工作的主管部門,財政部頒發(fā)的一系列財務準則、會計制度;第三層次是你所供職的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在企業(yè)集團就是集團總部);第四層次是本單位的各種財務規(guī)章制度,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一個會計工作者應該也必須遵從的。
但是具體來說,企業(yè)的一切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是反映在企業(yè)的各種財務報表中,如果說企業(yè)的經營活動是為股東利益的最大化,那么財務活動的直接受益者應該是企業(yè)股東,所以財務活動似乎應該是為股東負責。他的工作質量應該由股東來評判。但是財務負責人又是董事會任命的,所以他好像又應該為董事會負責,另一個層面是財務負責人又是經營班子的一員,考核經營班子的直接依據(jù)是公司管理報表,所以其實又應該為總經理負責。這一來就感覺,企業(yè)財務負責人的角色其實是很復雜的、多面的、隨時轉換的,其工作的立腳點就比較撲朔迷離了。目標的多樣性會造成結果的多樣性,而這些結果其實是無所謂對錯的。
我曾設計過一個會計模型,可以較好地說明這種多樣性的合理性。假定找一百個會計師獨立完成一個單位的全部會計工作,再假定他們與這個企業(yè)保持著完全的獨立性并嚴格地按會計準則行事,并且他們的工作不受任何外部力量和目標的干擾,那么一個完整的會計期間下來會得到多少個會計結果呢?我在很多場合問過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幾乎是一樣的,會產生100個結果,并且很難說那個是錯的。那么,針對不同的財務目標,我們其實是可以選擇出最有利的財務結果。或者說我們其實可以針對不同的財務目標提前規(guī)劃出最有利的財務結果。
再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上來,造成財務負責人困惑的這一問題究竟應該怎樣來看待呢?既然目標的多樣性會造成結果的多樣性,那么最重要的是如何確立我們的目標。我們能否確立我們的財務目標是使其具有唯一性呢?
其實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就像我們在學習平面幾何前必須先接受幾個公理一樣,我們在學習會計學基礎前也要先接受幾個基本假定,其中一個是經常在工作中忽略的獨立實體假定。這個假定認為,會計上假定企業(yè)法人是一個獨立的實體,會計關注的中心是企業(yè)而不是業(yè)主,合伙人,當然也不是企業(yè)的管理者和經營者。
所以,財務工作的質量標準其實就是是否有利于企業(yè),財務工作者應該時時處處為企業(yè)本身著想,在企業(yè)和股東、董事會、經營者之間堅定不移的站在企業(yè)立場上,維護企業(yè)的利益。一句話,就是認準一條工作原則——我就是為企業(yè)負責。這樣才能不用站隊,在復雜的局面中認清方向,心無旁騖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本質上才是為所有的利益方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