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寶剛
摘要:作為教師,平時要做大量積累,特別是與教學或學科相關的素材,在授課的過程中通過運用一些方法能夠更好地表達所要講解的內容,如:實物展示,借助網絡,創設情境等,這使學生能更全面的認識了解課堂上所講解的內容,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實物展示;網絡資源;實驗;探究
在講高中化學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第四章第三節這一課前,我留預習作業,A同學站起來說:“老師,蛋白質的性質已經學過了,怎么又學呀?”“是學過,但是這一次學習跟上一次不同。”“怎么不同?”“上完課你就知道了。”
學生在初中就初步了解了蛋白質:高一時在化學必修2中,學生又從物質的角度入手學習了蛋白質的性質;高二上半年,在化學選修1中,學生從化學與生活的角度,再一次對蛋白質的性質進行了認識;選修5的“蛋白質的性質”屬于第四次出現,雖然,這一次目的是為強化蛋白質的多官能團,但是從知識本體的角度講,差別不大。一般情況下,教師在必修2或選修1中對蛋白質的性質就已經進行全面講授,所以對選修5的這一節課,一帶而過或上成復習性質的課,學生興趣索然。
這一節課,如何上得精彩?我陷入沉思中,到底要讓學生感覺到怎樣的不同呢?
按照習慣,備課時,我都會問自己三個問題?學什么,為什么學,怎樣學……我感覺,雖然知識本體沒變,但是學生的知識儲備,認知水平,動手能力,與初三或是高一相比,已經有很大的提高——我有了主意。
上課開始:我首先展示兩枚雞蛋,說:這兩枚雞蛋有一真有一假?
然后,我點開一個網頁:“母雞也要下崗啦——專家解密假雞蛋。”
假雞蛋?難道還有人搶母雞的飯碗嗎?——學生饒有興趣的看下去:“人造雞蛋——是用其他原料人工合成的雞蛋。其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外加有少量石膏。蛋清的成分主要是樹脂、淀粉、凝固劑、色素等化學物質,蛋黃由色素和樹脂制成。”
接著,我拋出第一個問題:
根據網絡上的介紹,以及你的經驗,假如生活中出現假雞蛋我們如何鑒別?
由于問題來自生活,學生討論熱烈。
通過討論,學生提出了利用觸摸、晃動、敲擊、聞味、溶解性等生活方法進行鑒別,結合學生的描述,我又展示了網上的一些鑒別方法。
我總結道:我們知道了很多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都是利用生活經驗,或是生活常識來鑒別的,在化學課堂上,我們需要用更科學的更嚴謹的化學方法來檢驗。
我適時地拋出第二個問題:如何用化學實驗的方法,鑒別真假雞蛋?
我事先用樹脂、淀粉、凝固劑等,配制了假的雞蛋白溶液,和真的雞蛋白溶液一起擺在每組同學的實驗臺上,并提供了必要的化學藥品和儀器,學生可以根據需要自由選擇進行探究。
正像我預期的一樣,學生對實驗探究興致很高,操作也很規范,對濃硝酸濃硫酸這樣的腐蝕品,也能做到小心安全地使用,最后每組同學都成功鑒別出了真假蛋白。
學生采用了加熱、加硫酸銨、加氯化鈉、加醋酸鉛、加硫酸銅、加氫氧化鈉、加濃硝酸等若干種方法。
最后,我引導學生從實驗方法、實驗現象、實驗結論、實驗原理等幾方面進行描述、與總結。
在這一環節學生相互交流,互相補充,自主得出了蛋白質的鹽析、變性、顏色反應等化學性質,并對實驗中的細節問題進行了反思。
至此,教師完成了蛋白質的性質的教學,而這一切都是學生在情境中自主達成的。
在教學評價環節,我坦言是A同學的問題才引發我設計這節課的,并讓A談談,本節課與以前講蛋白質有什么不同,下面是A同學的原話:“原來,是老師講我們聽,這一次是我們自己動手做實驗,比較有興趣,記得牢,還有就是感覺學化學真有用。”
案例評析
本節課采用了情景教學的方法,以實驗為載體,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達到鞏固知識,提升思維的教學目標。
1. 實物展示:展示生活中的實物——真假雞蛋,實物由于與學生距離最近,所以最易引發學生的共鳴,學生在觀察對比中產生研究興趣,無形中縮短了未知與已知之間的距離。
2. 借助網絡資源:網絡作為一種媒介,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進行學習的主要手段之一,把網絡資源引入課堂,可以對知識追本溯源,既吸引學生注意,又能使課堂生動活潑。
3. 創設情境:用生活經驗與化學實驗兩種手段進行真假雞蛋的鑒別,學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化學與生活聯系緊密,學化學有用,有意思,彰顯了化學知識的社會價值。
4. 實驗探究:化學是實驗學科,學生在實驗中,動手動腦,可以培養觀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體會了化學實驗在在物質鑒別方面的應用。
5. 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生的主動建構過程,本節課教師起到引導作用,學生在實驗探究中,主動建構知識,形成了對蛋白質的性質的全面認識。
案例啟示
作為教師,平時要積累大量的與教學或學科相關的素材,本節課所用的人造雞蛋,就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個食品檢疫部門的同學送給我的,沒想到,這個“永不變質”的雞蛋在教學中充當了道具。
在備課時,除了備教材,備教法外,還要備學生,雖然知識內容一樣,但是受眾不一樣,本節課用到了濃硝酸、濃硫酸等危險品,而且對學生的實驗技能要求較高,如果對于高一學生,講同樣的內容,學生完成自主探究就會困難很多。
在備課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靈感與智慧的火花,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精彩、更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