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娟??
摘要:教育來源于人與其相關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相互關聯,教育與生活的聯系是必然的。探索怎樣的教育策略才是最好的教育?從而感悟:幼兒身邊的,才是最好的;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有興趣的,才是最好的;真善美的,才是最好的。
關鍵詞:生活;教育;幼兒
讓枯竭冷漠的教育回到真實、鮮活、豐富的生活中來,讓它獲得源頭活水,這既是兒童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也是幼兒作為一個生命體應該享受的權利。
《指南》告訴我們:“一日生活皆教育”。機智的老師能隨時隨地從孩子們身邊挖出許許多多好的課題,把幼兒無意的生成行為轉為發展意義的生成活動,無論是不起眼的“搭積木”,還是隨意的“游戲棒”,都能引申出一個個多姿多彩的教育活動。所以,我想我們可以這樣做:
一、 身邊的,才是最好的——關注生活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在我們和孩子一起感受四季變化、探索科學現象的時候,一定要結合我們身邊的實物,讓教育自然而然的融入生活,這樣的知識經驗才是最有效的。
例如:開展《我們在春天里》的主題活動時,我帶孩子們去幼兒園的種植園,郁郁蔥蔥的芹菜、韭菜,輕輕的微風,孩子們沐浴在春天的氣息里……這時,眼尖的瑞瑞大聲地說:“這里有草莓!”順著他手指的方向仔細看,在一棵棵莖葉下,果然躺著好幾個小草莓,有幾個已經紅了。孩子們一下子興奮開了,“在哪里?”“我看見了!”“我也看見了!”有的孩子還是第一次見到長在地上的草莓,興奮極了。我想,這正是一個感受春天的好機會,于是我讓他們在種植區多看看、找找。幼兒興趣高漲,他們還找到了胡蘿卜和萵苣,調皮的孩子還忍不住拔了幾個胡蘿卜,最后我們集體和春天的種植園留了合影。胡蘿卜還在生活室活動中做成了蔬果色拉,接下來的活動里,我們順利展開了關于春天的談話、繪畫、律動等一系列活動,活動在預料之下很有效果。
由此可見,我們的活動內容來源于幼兒的生活,有幼兒的參與,才是活教育。對于幼兒來說,體驗學習才是幼兒最容易接受的一種方式,教育必須要結合幼兒身邊的人、事、物,這樣的教育才能真正打動幼兒,啟迪孩子的心靈。
二、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感受生活
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我們應該分析、判斷幼兒行為背后的經驗支撐點,選擇適合孩子知識經驗、個體差異的活動內容。
例如:在開展《我去過的地方》活動中,我組織幼兒交流自己旅行的經驗,但發現許多名勝古跡對于我們小城市幼兒來說太遙遠了。交流中,我發現他們最熟悉和關心的是家鄉的亭林公園、森林公園和歐尚游樂場、科博館、陽澄湖、周莊等地方。在孩子沒有太多經驗的前提下,我想,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于是,我調整了教學思路,在追隨孩子經驗的基礎上,生成了富有昆山及周邊地域特點的活動:“參觀亭林公園”、“科博館演出”、“昆山特產”、“江南古鎮——周莊”等等。這樣的內容更適合我班幼兒,他們有話說、愿意說,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由此可見,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只有順應孩子的經驗,然后才能水到渠成。追隨幼兒、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這樣的學習才更靈活多變,更有地方色彩,更具有創新精神。
三、 有興趣的,才是最好的——探索生活
孩子所有的活動都依賴于興趣。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教師既要按教育、教學的規律辦事,又必須有相當的靈活性,追隨孩子的興趣,捕捉教育的契機。
例如:午飯后,孩子們搬小椅子到樹下折紙。突然,銘銘大叫起來:“老師,這里有一條好大的蟲子”,我循聲望去,原來是一條蚯蚓。他這一叫,把小朋友們的眼光都吸引了過去,幾個看不到的孩子還離開座位前往駐足觀看。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這個說“這不是大蟲,是小蛇”,那個說“不對、不對,這是一條爬蟲,它在爬!”……看著大家對那條蚯蚓興趣百倍的樣子,我決定尊重孩子的興趣、滿足孩子的需要。我走到他們中間,告訴他們“這是一條蚯蚓。”這時孩子們又有新的興趣點:“老師,它從哪里來的?”“它的頭在哪里?”“老師,蚯蚓會咬人嗎?”我肯定了他們的觀察,面對孩子們的提問,我請他們回家自己問爸爸媽媽找答案。草地上的一條蚯蚓,給我們帶來了一個生成活動和一次新的嘗試,孩子們樂此不疲。
由此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真正對幼兒發展有價值的活動永遠伴隨在孩子探索的旅程中,老師要捕捉孩子的興趣點、靈光一閃的動人瞬間,滿足探究的深入開展,遠勝過老師最巧妙的引導。
四、 真善美的,才是最好的——創造生活
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使人最終向善,得法的教育可以使人涵養善性,這就需要教師結合生活中的感恩教育,去“感化”孩子,用人性的美麗去觸動幼兒善良的本真。
例如:三八節我和孩子商量著如何表達對媽媽的愛和感謝。其中有孩子想到要寫一封信給媽媽,大家都覺得這個辦法好,就開始討論怎樣寫信。經過商量,大家回家請爸爸幫助準備一個寫好媽媽地址,貼好郵票的信封帶到幼兒園。孩子們把想說的話畫下來,用簡單的文字、符號盡情地表達內心的情感。信寫好后,我請保安叔叔去附近的郵電局寄出了信,然后非常焦急的等待著回信。第三天下午,我們收到了第一封回信,是浩浩媽媽寫的,我把信念給大家聽,孩子們高興極了。第四天、第五天,我們又陸續收到了其他小朋友媽媽的回信。我們的活動并沒有就此結束,班級里還創設了“朋友信箱”,孩子們把想對朋友說的話寫成信,三五成群地圍著信箱,傳閱著信中的內容,講述著好朋友之間的故事。大家圍繞著“關愛和感謝”的主題,生成了一系列有意義的活動。
由此可見,教育來源于人與其相關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相互關聯。當幼兒走進生活,參與生活的時候,他們也在創造生活。作為老師,我們需要讓真善美的種子,在幼兒的生活中生長發芽,潤澤孩子的心田。
總之,教育在生活世界中發生,但生活世界不是教育的背景,而是教育的場域。然而,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生活,是制度化的、規范化的,它有可能因過于制度化和規范化而遠離真正的生活。所以,在教育生活中,重要的是要有回歸生活世界的意識與人文關懷,加強教育與生活的聯系,讓教育的本質力量盡情釋放,把最好的留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