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仰??
摘要:朱自清先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學者、詩人、民主戰士,更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是優美的藝術品,以平淡樸素而又清新秀麗的文筆獨樹一幟。寫景則融情于景,敘事則化意入事,這也正是朱自清散文的獨特之處。他融中國古典文學與西方文化于一體,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與風格。
關鍵詞:朱自清;散文;結構藝術;抒情藝術;語言藝術
朱自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在中國古典文學的基礎上結合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建立了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征,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與風格。他的散文作品,語言洗煉,文筆樸素清新,為白話“美文”提供了典范,為繁榮散文創作和培養廣大的文學青年提供了寶貴的藝術經驗。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取材廣泛,內容豐富,以筆觸細膩,語言清麗而著稱。既有反映社會與人生的,又有敘寫身邊小事、個人見聞的。語言意境優美,感情真摯、敦厚,更易引起讀者的共鳴。他散文的藝術成就,對于創作白話散文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朱自清三個字,已經成為白話散文的代名詞。
下面就朱自清散文的藝術特色做粗淺論述。
一、 結構藝術特色:構思縝密,結構嚴謹
凡是構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寫得含蓄的詩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結構藝術上,精于把散文的思想和藝術統一在“焦點上”,構思精巧而不露雕琢之痕。如《匆匆》一文的“焦點”統一在一個“輕”字上,全篇輕輕悄悄,五百來字數,結構只轉半個彎;多數句子五六個字,簡短伶俐;一連串疑問不求解答,飄忽即過;燕子楊柳、青煙飄風、薄霧游絲,一切是那么輕靈,但這種輕靈的美又與作者“不能平”的沉重心緒統一在一起,藝術地表現出一個正直知識青年在風華歲月里對生活的思索與人生的選擇。又如《背影》中父親的那個“背影”是全文構思的“焦點”。文章伊始,從“我”對父親“背影”的回憶寫起,回敘祖母離世,父子奔喪的往事,為整篇文章奠定了親情的基調。然后筆頭一轉,敘寫父親決定親自給“我”送行,并記敘了送行過程的具體言行舉止,上車找座位,叮囑的話,越過鐵軌和月臺去買橘子,在這里詳盡刻畫了背影,最后又以淚光中的背影作結,前呼后應,把父子之間的摯愛和思念之情十分真切地表達出來。溫婉優柔,愴涼凄楚,令人潸然淚下。文章的篇幅只不過一千五百字,然而構思精巧,脈絡連貫,情調和諧,閃爍著感人的魅力。
二、 抒情藝術特色:描寫細膩,感情真摯
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藝術獨具風格,極其重視情感描寫對文學創作的作用。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文中有畫,畫中有詩,他在描繪自然景物的同時,給景物抹上了主觀感情色彩,創造出氣象萬千、風味別致的畫面,把讀者引入到詩畫的境界。如《荷塘月色》,朱自清憑著對景物精微觀察和體驗,以流動傳神的筆觸,通過融情入景的寫法,將主觀感情和客觀事物融合,形成主客觀統一的藝術形象,神形兼備,情韻獨特,達到富于畫意詩情的美學境界。再如《背影》這篇至情文章,是朱自清先生讀過父親的來信之后“淚如泉涌”,在感情十分激動的情形之下所寫,全文既沒有精深的哲理,也沒有華麗的詞藻,卻令人讀后久久難以忘懷,其原因便在于作者是以最真摯的情感,刻畫人生中最平凡的一幕,以極其簡潔凝練的白描寫法,通過對父親背影的描寫,將真摯的感情和父親的背影完全的融合在一起。由表及里地展現了父親復雜的內心世界,文章以情動人,父子深厚的情感洋溢于紙上。文中描寫父親的對話也都很簡短,僅僅四次,語言樸實無華但卻扣人心弦,語短情深,將父子之情表現的細膩而深沉,更易引起讀者心靈深處的共鳴。
三、 語言藝術特色:語言樸素,手法多樣
朱自清的散文,清幽細密的語言藝術最是為人稱道,有口皆碑的。他向來追求“談話風”的語言境界,語言樸素不堆砌華麗的詞句,多用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語句,尋常談話般讀了卻親切而有味。如《荷塘月色》中開篇就寫道“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把讀者當做可以傾訴的對象,讓人感到親切、誠懇、自然。
朱自清愛用疊字、疊詞來描摹物態情貌,使其散文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美。大量的疊詞運用,令人目不暇接,極具表現力。例如《回來雜記》中“街口兒”、“地攤兒”、“小頑意兒”、“三輪兒”、“閑味兒”、“馬蹄兒燒餅”等兒化詞的運用。北京話里的兒化詞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使人讀起來更為親切自然,字里行間讓人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又如《春》中“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偷偷”寫出了小草不知不覺地出現、生長,活潑可愛。“嫩嫩”、“綠綠”從質、色兩方面寫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點。“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還有那‘微微的云,‘油油的綠意,‘閃閃的綠色。”等疊詞的運用,在寫出情態美的同時給人以質感,也表現出清朗的格調和明快的節奏。再如《荷塘月色》中的“漸漸地”、“彎彎的”、“淡淡的”、“亭亭的”、“脈脈的”、“蓊蓊郁郁”、“遠遠近近”、“隱隱約約”、“高高低低”等25個疊詞的運用,使文章讀起來瑯瑯上口,更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朱自清散文中的比喻繁多,擬人、排比、對比等修辭方法的綜合運用,使其散文別出心裁,獨具風格。如《荷塘月色》中“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看似平淡無奇,卻賦予了荷葉動態的美,寓靜于動,生動形象。在形容荷花的清香時,用“微風過處,送來屢屢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兩句子,以歌聲比喻香氣,以名曲的聲音來比喻光與影的旋律,把嗅覺、視覺轉化為聽覺,這一通感手法的運用把其中內在的和諧的美表現得恰到好處,如果不是親自觀察,絕不可能寫得如此細膩逼真。
總之,朱自清散文不但能給予我們讀者美的熏陶,而且他散文中巧妙的結構設計、樸實清新的語言風格、以形傳神的抒情藝術非常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