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體現了其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增強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文分析了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討論了關于小學生閱讀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 高年級語文 教學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7-0104-02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如今的教學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理解閱讀教學的重要性。閱讀教學不僅對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有著重要影響,在學生的學習生涯和以后的生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有效的教學模式
在目前的教學體系中,對于小學語文教學,學生的大部分閱讀是在課堂上的。課堂中的時間有限,學習空間狹小,教師在講解課程的同時,無法充分擴展教材之外的內容,不能兼顧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當下的教育體系凸顯教師的閱讀教學理念、教學目標、資源、內容、方法和教學活動不到位,忽視學生參與的重要性,目標使用過于普遍,資源的使用,單一內容的選擇是片面的,過于理想化的模糊問題的評價形式。
(二)缺乏科學的閱讀方法
閱讀需要科學的閱讀方法,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對于漢字的認知還不完整,對于文字的理解能力并不完善,更要注重閱讀的方法方式。部分學生閱讀能力較差,一部分原因是缺乏科學的閱讀方法,無法抓住閱讀文章中的重點部分,致使閱讀教學的質量難以提高。而在教學之中,教師習慣于教授學生方法,而忽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閱讀方法。
(三)過于重視教學內容,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
現階段,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將課程內容作為教學的重點,沒有利用學習內容引導學生閱讀,過于注重教學內容。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容易忽視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
二、小學高年級如何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一)創新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需要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以及效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在小學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創新教學模式,將課堂內外的時間有效結合。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以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閱讀興趣。教師對課程標準制定的目標理解要明確,加強網絡教學資源開發的觀念,突出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教師在備課時對文本進行認真的解讀,認真解讀文本,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能夠真正的解讀文章的主題思想,將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完整地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的理解更加容易,有效解決教學中產生的問題。教師應在授課中收集經驗總結出合適學生閱讀的閱讀方法,正確引導學生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形成有效的閱讀體系
一個有效的閱讀體系對于小學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一個閱讀體系的形成,不僅僅是依靠老師和學生,同時也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多個方面的支持。語文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學校和家庭對小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開展有效的課外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促進小學生的健康發展。有效的閱讀體系有利于小學生發展個性,有利于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提高。教師在授課中要注意自己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師之間共同閱讀文章,共同探討和交流看法。
(三)激發閱讀興趣,提倡個性化閱讀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倡學生自主閱讀,可以增強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文字信息中迅速抓住重點,通過有效閱讀,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小學高年級閱讀習慣存在閱讀時間少,閱讀興趣不高,閱讀內容盲目,閱讀方法單一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小學教學需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學手段,在閱讀教學之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讓學生提前閱讀課文,教師在教學中設置情境,使學生在閱讀時有更直觀的認識;也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的導入語,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更加直觀地向學生展示文章內容。
三、總結
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對于學生的自身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有利于其思想品質的提高。閱讀作為課內閱讀的延伸和補充,極大的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學識。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體會漢字的魅力,既掌握了閱讀的方法,又能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潘曉晴.讀出興趣:課外有效閱讀評價之關鍵[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 2009(6):146-146.
[2]賈繼娥.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的心理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09(4):14-16.
作者簡介:
李小梅(1973-),女,廣東廉江人,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