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建
摘 要: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社會救助制度的嚴重缺陷,預示著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體系建立的必要性,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必須要以當地的城鎮化發展為依托。
關鍵詞:人口較少民族;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體系建設
目前我國現有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中,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教育救助、醫療救助、法律援助等救助形式,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屬于生存性救助,而教育救助、醫療救助和法律援助等則屬于發展性救助。城鎮化率越低,城鄉差距就越明顯,城鎮化水平的高低也成了當前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構建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體系的主要瓶頸。因此,構建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體系,首先就要促進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經濟的發展,努力提高當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吸收各種有利資源,大力發展民族特色產業,增強當地居民增產創收的能力,不斷提升城鄉社會救助的基礎水平。研究發現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必須要以當地的城鎮化發展為依托。推動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城鎮化發展,本文給出了幾點政策建議:
一、 加快促進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經濟發展,提高當地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
經濟發展的嚴重滯后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公共服務水平低、成效差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約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的影響因素。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普遍地處于偏遠山區,旱澇災害頻繁,抗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農業產出率較低且不穩定。同時當地居民普遍文化程度較低,生產生活能力較弱,產業發展單一,經濟收入偏低,增產后勁不足,這嚴重影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的嚴重滯后,導致了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聚集產業和吸引人才的資本普遍匱乏,由于地理條件的限制,農戶居住普遍分散,又會提高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這些現象嚴重影響到當地的城鎮化水平。
二、 加強新型城鎮化政策宣傳力度,深入落實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意見
《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11-2015年)》就明確提出:“人口較少民族所在州縣黨委和政府負責把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的政策、項目、資金落實到村到戶。地(州、市)黨委和政府要加強統籌協調,全面落實各項任務;縣(旗、市)黨政‘一把手要切實履行第一責任人的職責,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充實基層一線力量,廣泛發動干部群眾參與,確保取得實效。”因此,加快推進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城鎮化發展必須加大政策宣傳力度,促使當地居民認識到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讓當地居民共享經濟體制改革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成果。并且增強當地居民主人翁意識,充分發揮推動城鎮化發展主體性作用,不斷提高脫貧自救的能力和水平,積極參與到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隊伍中來。由此可見,推進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必須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貫徹實施意見,努力走出一條“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民族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三、 創建新型城鎮化資金流動的長效機制,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
建立新型城鎮化投融資機制,拓寬民族特色產業鏈,發展可持續社會支持網絡,健全生產成本分擔機制,推動多種形式股份制合作,完善資金自愿退進機制,促使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居民收益最大化。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各級政府應加大財政的支持力度,營造寬松包容的良性環境,加強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領導、組織、協調、監管及評估力度,提高政府購買民族地區專項服務的意識和能力,為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提供物質保障。同時還應該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尤其是吸引企事業單位、慈善組織及社會團體的力量,并且加強其資金投入和使用制度的有效銜接,完善城鄉社會救助制度與就業聯動、精準扶貧、生態發展相結合,進而建立層次性強、操作性強、適應性強的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評估機制。此外,還應該明確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財政責任,細化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分級負擔的責任,逐漸加強從中央到地方的階梯式財政轉移支付能力,確保從中央到地方資金流動的暢通性,彌補財政支付能力不足的地方實施相關社會救助制度的需要。
四、 小結
事實證明,要促進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體系的建設,就必須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積極推進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城鎮化發展,大力推動當地特色民族產業,不斷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為實現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奠定基礎。政府應不斷提高其公共轉移支付的意識與能力,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社會救助的扶持力度,同時提高當地少數民族群眾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進一步加強人口較少民族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推進扶貧救助相關制度的配套改革,做到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最低生活保障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國家民委,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務院扶貧辦.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11-2015)[Z].2011-06-20.
[2]江治強.我國社會救助的財政問題與對策探析[J].山東社會科學,2005,(5):46-51.
[3]韓華為,徐月賓.中國農村低保制度的反貧困效應研究[J].經濟評論,2014,(6):63-77.
[4]陳成文,許一波.從構建和諧社會看建立新型農村社會救助體系[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1):39-44.
[5]史伯年.社會保障概論(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