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佳佳
[摘要]本文從盈余管理的動機視角來梳理了國內外研究所取得的進展。研究盈余管理問題對提高企業會計盈余質量及中小投資者保護具有一定的意義,對資本市場監管機構也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盈余管理動機 契約約束動機 迎合監管動機
一、引言
上市公司提供的財務報表是眾多利益相關者作出決策的重要依據,而其中盈余信息是報表使用者關注的焦點。若從字面上來理解,“盈余管理可簡明易懂地解釋為“對盈余進行管理的行為”。本文從盈余管理的動機角度出發,對中外研究盈余管理行為的文獻做了一個綜述,這對提高企業盈余管理質量及資本市場機構的監管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二、國外盈余管理動機研究
(一)契約約束動機
因契約關系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自于企業管理層同股東之間的代理關系,另一方面來自于企業對外的債務契約。
為了約束企業高管的管理行為并對他們進行激勵,公司股東常與高管訂立基于經營業績的薪酬契約。這使得高管有動機通過盈余管理的手段粉飾財務報表獲得股東的青睞。Holthausen,Larcker和Sloan(1995)指出,相對于具有可比經營業績但未設置獎金上限的公司,設置獎金上限的公司在達到上限的情況下更可能在編制財務報告時采用遞延收益的會計方法。
企業的對外債務契約對企業的償債能力作了要求,同時對債權人也有保護性條款。為了不觸及債務契約邊界,公司有動機通過盈余管理平滑收益,使財務指標波動不過大,維持債權人對公司償債能力的信心,避免上市公司違約帶來的違約成本。Sweeney(1994)以違背借款合同的企業為樣本,結果發現相比控制樣本,樣本企業更多地利用了能夠調增盈利的會計政策。并且,Sweeney發現違約者在違約后做了使收益增加的會計變更,這表明為了減少未來違約的可能性而進行會計變更的可能性很大。DeFond和jiambalvo(1994)發現樣本公司在違反債務契約的前一年通過調增可操縱性應計利潤來增加利潤。
(二)迎合監管動機
也稱政治成本動機。對于西方國家而言,通常是行業監管、反托斯拉和其他監管激發了上市公司管理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的動機。Healy and Wahlen(1999)部分易受反托拉斯監管調查或者陷入其他不利的政治秩序的公司,或者是尋求政府津貼或保護的公司,其管理層也會有動機進行盈余管理。
(三)資本市場動機
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過程中,上市公司有動機通過盈余管理取得上市資格,或者獲得較高的股票發行價格。Ritter(1991)以及Friedlan(1994)均選取了美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IPO公司為樣本,發現了IPO前的利潤調增和IPO后業績下滑的現象。DuCharme,Malatesta和Sefcik(2004)研究發現股票發行附近年份的超常會計應計利潤一般較高,股票發行后陷入法律訴訟的公司的超常會計應計水平更高。
在國外,增發股票(SEO,Seasoned equityoffering,包括股票增發與配股)是常用的股權再融資方式。
Burgstahler和Dechive(2005)發現,披露利潤微虧和盈余微降的公司數目遠遠小于披露微盈和盈余微升的公司數目,從而得出結論:經理人有避免虧損和盈利下降的動機。在西方的證券市場中,證券分析師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上市公司為了達到分析師預期,避免公司形象受損,可能會采取盈余管理的行為以達到預期目標。Skinner和Sloan(2000)指出,股價對于未達到預期的盈余有過度反應的現象,如果公司沒有達到分析師的預期,哪怕只是很小很小的差額,股價也會有很大的跌幅。
二、國內盈余管理動機研究
(一)契約約束動機
我國有許多上市公司是國有上市公司,國有企業的經營業績不僅與高官的薪酬掛鉤,還與高管的行政級別晉升相聯系。因此,國有企業高管有強烈的個人動機進行盈余管理,粉飾業績。王克敏、王志超(2007)的研究結果表明,高管報酬與盈余管理正相關。然而,在引入高管控制權影響條件下,即當總經理來自控股股東單位或兼任董事長時,高管控制權的增加提高了高管報酬水平,但卻降低了高管報酬誘發盈余管理的程度。由此作者得出結論認為我國上市公司高管報酬動機是盈余管理的動機之一。
陸正飛、祝繼高、孫便霞(2008)的研究表明,對于盈余管理程度不同的上市公司,新增銀行長期借款與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并不存在顯著差異,即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損害了會計信息的債務契約有用性。
(二)迎合監管動機
國內對于迎合監管動機的盈余管理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避稅動機上。
王躍亮,王亮亮和貢彩萍(2009)以2007年出臺的新企業所得稅法為背景,發現稅率降低的公司存在明顯的避稅盈余管理行為。
李增福、董志強和連玉君(2011)同樣研究了我國稅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選擇問題,結果顯示,當預期稅率上升時,公司會傾向于實施真實活動操控的盈余管理,預期稅率下降時,公司則會傾向于實施應計項目操控的盈余管理。
(三)資本市場動機
同國外一樣,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過程中,上市公司存在美化業績獲取上市資格的行為。周璐和劉亞莉(2012),從風險投資對盈余管理影響的角度入手,發現IPO前存在盈余管理,但是風險投資能降低盈余管理程度。
在我國,配股是上市公司再融資的重要手段。陸正飛和魏濤(2006)研究了我國上市公司首次配股后的業績下降現象,結果顯示公司配股前存在盈余管理行為,為配股前盈余管理機會主義觀提供了直接證據。若公司無后續籌資行為,配股后則業績下降且操控性應計利潤在配股后發生反轉,有后續融資行為的公司在配股之后仍進行盈余管理以便維持較高業績繼續融資。
也有公司為了避免虧損而進行盈余管理。張昕(2008)在研究虧損上市公司第四季度盈余管理行為的規律,發現當公司當年扭虧有望時,會選擇在第四季度增加盈余以扭虧為盈;而當上市公司當年扭虧無望時,會選擇在第四季度增加虧損為實現下一年度的扭虧為盈做準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