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關華


[摘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戰略性新興產業廣泛融合,加快推動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產業的融合與協同創新趨勢日益明顯。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當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途徑。本文針對國內外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與協同創新發展的研究成果進行全面的梳理,并在此基礎上分別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成長關系進行看建模分析,并探討了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協同創新的作用機制。
[關鍵詞]產業融合 戰略性新興產業 傳統產業 協同創新
“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左右,產業創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明顯提升。根據《‘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要求,“十三五”時期,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
一、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關于“產業融合概念的界定
“產業融合”的研究最早是從技術視角展開的,美國學者Rosenberg(1964)在對美國機器工具產業演化的研究中發現同一技術向不同產業擴散的現象,并把這種現象定義為“技術融合”。植草益(2001)從產業視角認為“產業融合就是通過技術創新和放寬限制來降低行業間的壁壘,加強行業企業間的競爭合作關系。國內學者厲無畏(2002)從產業發展的角度認為“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內的不同行業,通過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其特征在于新的產業或新的增長點等融合的結果出現。1比外,還有一些學者從創新視角(何立勝,2006)、模塊理論(朱瑞博,2003)、產業分離與融合的關系(胡永佳,2008)、系統自組織理論(胡金星,2007)等方面定義產業融合。
(二)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發展的關系,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而是相互交融、共同發展的關系
國外學者對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發展的關系問題進行過比較多的關注。Osaka(2002)在分析一些地區產業發展時,突破了一般人對傳統產業的傳統認識,認為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是相互交融、共同發展的。Lexington(2002)在論述國家新經濟發展策略中,特別指出在目前解決就業這一發展的基本問題時,不應該過分追求新興產業而忽視更多傳統產業的作用。Michael Porter也強調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時,傳統產業才是關鍵。Dallas在研究我國特別是北京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狀況中,認為我國在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問題上,應借助傳統產業,以傳統產業為基礎,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導向,促進經濟發展。
我國學者對于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系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韓小明(2000)在分析我國傳統產業發展現狀,特別是出口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的基礎上,就我國傳統產業實現向高新技術產業的跨越,提出了“跨越論”。辜勝阻等(2001)通過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問題的研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得出發展高新技術需要堅持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傳統產業高新化兩大方向,在工業化尚未完成的我國更需要把傳統產業高新化放在首位的結論。厲以寧(2005)從考察印度產業發展情況出發,認為我國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過程中,如果不與傳統產業相結合,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發展將始終很有限。楊青等(2004)認為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協調發展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
我國正式提出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來,國內一些學者主要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理論界定、組織形式、國外經驗借鑒等方面展開了研究。朱瑞博(2010)認為,我國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是要實施產業組織模式和體制機制創新戰略,形成產業資本主導金融資本的有機耦合系統。賀正楚等(2010)基于層次分析法和綜合模糊評價法建立了戰略性新興產業評價模型。歐雅捷(2010)等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有賴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系統的形成與發展。李曉華(2010)等認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要與傳統比較優勢相結合。王利政(2011)分析了在不同階段發展戰略性新型產業所適宜的模式和要注意的幾個問題。朱迎春(2011)對政府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不僅要受到市場前景、成長潛力、資源條件、產業結構等要素影響,還受到科學技術創新這一關鍵要素影響。高新技術產業化、自主創新技術的進步、產品的推廣應用和自主創新政策的落實是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前提條件(萬鋼,2010)。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應找準方向,不應以投資優先,而應以激活創新動力、掌握核心技術和創造成長條件優先。政府工作重點應放在用機制設計激活發展的內因條件,并以調控政策改善發展的外部環境,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創造健康成長的條件(鐘清流,2010)。
(三)產業協同,主要反映在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協同學是德國科學家哈肯(H.Haken,1977)提出的一種可以廣泛應用的現代橫斷學科。協同學的目的是建立一種用統一的觀點去處理復雜系統的概念和方法。徐力行、高偉凱(2007)認為產業協同是指開放條件下,作為國民經濟運行的子系統,各產業或產業群相互協調合作形成宏觀有序結構的過程。徐力行、畢淑青(2007)認為產業協同,是指開放條件下各產業子系統自發相互約束耦合,表現出在時間、空間或功能上有序結合的過程。產業協同是以系統的觀點來考察產業之間的聯動狀態和過程,不僅關注各產業運動在時間和功能上的銜接,同時也關注其在動態變化中運行方向上的一致。萬幼清、鄧明然(2007)基于知識視角研究了產業集群協同創新可以提高企業的技術能力和學習能力,有助于企業的持續創新,最終促進各方核心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并且與單個企業自主創新相比,在同一創新中,產業集群協同創新中共享的知識基礎可以使企業接觸復雜問題并與其他以前無法接觸到的知識來源交匯,使經濟效果顯著提高。胡大立(2006)則明確指出產業關聯性和協同性(正相關還是負相關、正協同還是負協同)是性質方面的屬性,而產業關聯度和產業協同度(關聯度和協同度的大小)則是數量方面的屬性。
(四)從產業融合的動因角度探討產業融合創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