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嵐青
摘 要:思維力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進行理解和表達的內在體現。古詩教學是豐富學生語文素養,提升學生思維力的有效橋梁,于古詩教學中引領學生由淺入深地思考和發現古詩中蘊藏的美,學會如何去表達,近而思索和豐富表達的深刻性及有效性,讓學生的思維力在語文古詩的學習中得以提高。
關鍵詞:開啟;探索;思維活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定義:“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運用”與“實踐”的本質是指向表達,思維就在閱讀與表達之間產生,思維的過程是從理解到表達的轉化,是文本與表達主體之間信息傳遞后的思考與建構,思維力則是表達力的內在反映。“語用不僅是語境中的語用,還是語用中的表達,不僅是憑感官的表達,還是表達前和表達中內隱的思考。”這個“內隱的思考”便是學生的思維力了,可見,思維力是表達力的內在靈魂,擁有良好的思維力是提高閱讀素養的關鍵。
一、 開啟內在的思維活動——發現文本之美(以三年級上《夜書所見》為例)
在古詩作品中,作者的語言極富感染力,寥寥數字,便勝卻千言萬語。詩是美的,詩的情感是美的,詩的意境更是美的。以《夜書所見》為例,在解詩題的時候先讓學生想象秋天的夜晚是什么樣的,學生便會展開想象,聯系實際生活,說出秋夜寒冷,被黑暗籠罩等,也會有學生說秋夜與家人一起吃夜宵、看電視感到很溫暖。此時的“寒冷”和“溫暖”便產生了矛盾,教師可由此按照以下步驟引領學生思考:
第一步:揭示矛盾,激發學生的發現力——在詩人的筆下秋夜是怎樣的呢?“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學生可能會說詩人筆下的秋夜是寒冷的,這時教師可讓學生自主讀這兩句,思考哪里體現了寒冷,學生首先找到“寒”字,接下來會說出“秋風”讓詩人感到寒冷,如果再細細體會,學生會發現“蕭蕭”這個疊詞加重了“寒”的程度,梧桐葉此時也失去了往日的色彩,與黑夜融為一體了,至此,秋夜寒冷,秋風瑟瑟的意境便呈現在學生的腦海中了。
第二步:提出質疑,引發學生的思考力——作者只是在身體上感覺秋夜寒冷嗎?詩的下闋“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作者只是為了描述他看到的燈火嗎?學生結合詩境,在寒冷漆黑的秋夜里看到燈火仿佛就能感受到溫暖,詩人是想表達一種溫暖的意境,所以用了燈火這一意象。這時教師需再次提出質疑,推進學生的判斷力——只有燈火讓他感到溫暖嗎?對照上闋初步判斷“溫暖”是內心的溫暖,再聯系第三句詩便繼續想到,是撥蟋蟀的兒童讓作者想到了自己童年的小伙伴,兒時那溫馨的畫面仿佛就在眼前,讓詩人心生暖意。
第三步:矛盾突圍,提高問題解決力。學生隨著思維的遞進,在寒冷與溫暖這對矛盾中得到突圍,悟出詩人內心由寒到暖的轉變過程,由此明白了為何同樣是秋夜,卻存在寒冷與溫暖的極端性。上闋和下闕意境不同,是由詩人心境的轉變帶動文本意境的轉變,學生的思維真正動起來,矛盾與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從而在思維中發現語言之美,激發學生表達力。
第四步:深入體會,加深思維領悟力。鄉愁是詩人表達的初衷,寒冷與溫暖都是由思鄉而來,這對矛盾背后是極致的思念,可謂是喜也鄉愁,悲也鄉愁,領悟到這一點,也就揭示了這對矛盾背后的深刻含義了。
以思維力和想象力參透古詩,相比于直白的注解釋義,更能令學生走進詩人內心,與文本對話,正所謂“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渺在眼前。”隨思維的遞進建構出詩的意境之美,學生主體的能動性才真正得到發揮,學生的思維被開啟了,課堂也會因此變得靈動。
二、 探索深入的思維活動——學會怎樣表達美(以三年級上《夜書所見》為例)
閱讀的目的最終是指向表達,如何表達便成為關鍵,這就要求在文本閱讀中,不僅能發現美,更要學會表達美。李海林先生說:“學生在真實地閱讀課文的同時,不但獲得了課文所傳播的信息,同時獲得了課文‘如何傳播信息的信息,即‘傳播信息的智慧(言語智慧)。”就《夜書所見》一詩來看,作者的語言建構之妙,表達之智值得我們深思。在開啟學生思維活動的基礎之上,更要將思維深入,縱觀全局,對詩人表達的有效性、完整性、表達效果等方面進行評價,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1. 參透情感內核——探索表達的有效性
《夜書所見》是一首抒發詩人思鄉之情的古詩,在縱情暢讀之后,教師可以從情感的內核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評價。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詩人濃濃的鄉愁,可他并沒有任何直白表達“想家”或者“思鄉”的話語。那他又是怎樣將他的思念傳達出來的呢?詩是美的,它美在情感,詩人將情感傾注于意象之中,賦予其生命,意象也伴隨著詩人的情感起伏,煥發出不同的色彩。梧桐葉因詩人的鄉愁散發出悲涼的氣息,籬笆下的燈光也因回憶的美好彌漫著溫暖,情與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當我們讀到飽蘸詩人情感的景物時,我們的心靈便與這景物相感通,與詩人的心境相連結,這便是情景結合,這般情景交融更能觸動心靈。于是,思鄉之情就在這情與景的交融之中得到有效表達。
2. 提高思想深度——追尋表達的深刻性
詩人透過景物將情感傳達給我們。那么,他又將怎樣潤色自己的情感呢?才華超群的葉紹翁渴望表達心底熾烈的思念,但絕不會僅止于表達思念,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思維的深入,追尋詩人的情感。作者是怎樣表達對家鄉思念程度的呢?在描繪凄冷的秋夜之后,詩人筆鋒一轉,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溫暖的畫面。對比的反差讓情感發揮到極致,上闋的悲與下闋的喜,上闋的寒與下闕的暖都是矛盾體,但就是在這樣極致的矛盾中,家鄉的溫暖,兒時的溫馨才顯得那樣珍貴,現實中的孤苦才這樣令人肝腸寸斷,至此,古詩前后情感的反差和對比令詩人的思念之情愈加深刻。
至此,學生的思維力在閱讀這首詩的過程中得到鍛煉,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決定了表達的質量與高度,讓閱讀過程中洋溢著思維的活力,讓思維引領表達的發展,在思維中體會閱讀的快樂,從而推動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潘涌,張星.閱讀教學的真義:走向表達——“PISA”閱讀素養測試的啟示[J].語文建設,2016,(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