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王欣
[摘要]城鎮化進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處理好“三農”問題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工作。在城鎮化進程中避免不了征用農民土地,出現一批失地農民,這些農民由于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生活成本增加、就業困難、社會保障不完善,在段時間內心理上難以接受。為了改變這種社會現象,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政府要加強引導,多關心失地農民。
[關鍵詞]城市化 失地農民問題 農民問題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城市化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人口流動政策逐步放開,中西部不發達地區的農民工開始向沿海及發達省市涌入。一些中小城市為了加快城市化進程,也加快了征收農業用地的速度,越來越多的農村房屋、耕地被征收。城鎮化建設也給農村農民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其中失地農民問題成了突出問題。
(二)研究意義
在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下,農業收入仍然是農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根深蒂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失地農民越來越多,許多農民家庭失去了一項重要的家庭財富。失去土地的農民由于自身文化素質不高和勞動技術的匱乏,在城市就業較為困難。農轉非農以后,失去了對土地的精神寄托,在經濟和心理上長時間都無法適應。2014年失地農民的數據顯示為1.12億人,而這一數字隨著城市化的推進會越來越大,研究失地農民問題,提出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對策,對于穩定社會發展、推動社會和諧,具有著重要意義。
二、我國失地農民生活現狀
(一)我國失地農民面臨的主要問題
(1)生活成本增加,收入降低。多數失地農民失去土地及土地上的附屬物房屋,原本自己自足的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從以農業為主的生活方式,逐步轉變成為“新城鎮人”,吃穿住行都需要花錢。以前的糧食蔬菜米油都是通過土地自給自足,由于失去土地,農民的吃用都要從市場采購,很多農民可能是喪失了唯一的收入來源,生活成本不斷增加,使得很多失地農民經濟困難,生活不易。
(2)失地農民就業困難。大部分失地農民在土地征收之前,都是圍繞著一畝三分地轉,從生產到生活都離不開土地,在失去土地后,大部分的農民就面臨著失業的困境。他們的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都已經無法跟上城鎮工廠的用工需求,打工沒人要,出現在家坐吃山空的尷尬局面。
(3)社會保障不完善。大部分的農民在城市化進程中,成為新型的城市人,但是他們的社會保障、養老問題并不能跟城市人同步,看病貴、看病難,居住新型社區的環境配套設施不完善,子女的教育問題,現有的條件并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
(二)原因分析
(1)土地征收制度不完善,征收后的安置善后工作不全面。在城鎮化進程中,大部分征用土地及土地上的附著物,都是通過補償農民土地征收款來進行。但往往土地征收款和現行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匹配,征收補償款偏低,滿足不了農民常年以來對土地深厚的感情。農民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抗拒情緒,有消極抵觸、有拒拆等各方面的表現。同時,搬遷以后的農民由于感情原因,還會選擇在原宅基地或者村落附近租住房屋。這部分地區屬于城鄉結合部,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不完善,但是又由于靠近城市因此生活標準有所提高,這種矛盾使得拆遷農民生活幸福感大大降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沒有跟上城市化進程的速度,大部分地區的政府沒有將農村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考慮到位,這就使得失地農民不得不考慮到自己的養老、醫療、生活、子女教育問題。
(2)失地農民的就業困難重重。首先,大部分失地農民自身的條件有限。文化素質低,勞動技術能力差,沒有一技之長,勞動競爭能力比較弱,對于企業的要求無法勝任;更有一部分失地農民根本不想就業,抱著坐吃拆遷款的心態,沒有就業的緊迫感。其次,城鎮吸收勞動力的有限性。政府通過征地是的失地農民丟下賴以生存的農田、農具,開始在城市尋找就業機會,然而,城市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有限,大批高校畢業生、城市青年再加上農村的富余勞動力,城市并沒有那么多的工作崗位供給。再次,就業培訓工作開展成效不大。失地農民有的對于就業有抵觸『青緒,就政府開展的就業培訓積極性不高,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在減少,而農民就業主要集中在技術要求不高的體力勞動上。
三、對策
(1)政府加強引導,村干部積極進行心理疏導。面對大批的失地農民,當地民政部門應加強引導,多與所在村干部到農民安置點多走訪,了解農民心聲和所需,盡可能的安排農民喜愛的社區活動、就業培訓等等。同時,農民自身擺正心態,積極提升自我素質,爭取就業創業。失地農民在土地被征收后,可以在民政部門的幫助下主動學習,獲取新技能,將自己與企業需求相聯系,使自己能夠成為就業被需求人。
(2)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讓失地農民能夠放心的轉變為“新城市人”。關注失地農民的居住、就業、社保、發展安置,實行惠農政策。居住安置,將安置小區也劃入城市整體規劃中,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新型社區的配套設施,加大道路交通、教育、醫療、養老等各方面的投入,使之能夠跟上城市社區的水平。在較為集中的安置小區設立村名委員會,方便農民有問題找干部;在安置小區建設文化中心,豐富青少年、老年人的業余生活;組建社區醫院,方便農民就近解決醫療問題等等,真正做到讓拆遷農民放心、安心生活。
(3)開辦為失就業培訓班和創業指導班。村干部結合當地農民特色,開展走訪調查,就農民渴望就業的工種與當地企業需要的工種結合起來,有針對性的開展就業培訓班,培養失地農民的一技之長。女青年和老年人較多的社區可開展縫紉、包裝培訓,方便農民學習和操作。男性較多的社區可開展專業的水電工培訓、機床操作工培訓。就業安置,劃分不同年齡段的失地農民,開展不同種類的就業培訓,有針對性的促進就業。
“三農”問題一直是政府關心和關注的民生問題。在成功邁進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更是不容忽視。城鎮化建設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重大趨勢,因此,面對失地農民更應該對他們的生活給予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