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開天
摘 要:地理有效教學,是指在地理教學中,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感受,自主地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圍繞簡化具體知識內容的教學,明白教材的中介作用,創設形式多樣的課堂,建立發展性的評價機制等四個方面,強調把“地理科考核目標與要求”貫穿與教學之中。
關鍵詞:高中地理;學科素養
如何把“地理科考核目標與要求”貫穿與教學之中,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課題。地理科考核目標與要求給中學的教學注入了新的內涵,那么如何適應全國卷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呢?只有通過深入學習地理科考核目標與要求和考試大綱,鉆研教材,了解學情,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獲取知識、探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筆者在全國卷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作了一些實踐,現就活動中的一些感受與大家交流。
一、 具體知識內容要沖淡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貫徹立德樹人要求,注重課堂教學中體現技能、方法、態度與價值觀的任務。如不要以單純知識為主的教學、關注知識體系的完整,但要結合學情實際,讓學生掌握概念、原理和規律,解決實際問題,不要死記硬背、硬套照搬知識,提倡簡化原理、規律的演繹與推導論證。但地理科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的概念、原理和規律是經過長期實踐證明,具有嚴謹的科學性,無疑它是新課標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在新教材中的體現形式發生了變化,在教學中要注意知識的傳承性。比如: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的“遠日點”“近日點”“正午太陽高度”等概念,只簡單地出現名詞、以圖示之,但是后面學習“地球公轉與季節”的內容而言,則起到基礎的作用,所以,教學時不要因為它們在教材內容編排結構上的變化而忽視這部分知識的學習,而應考慮知識的傳承性,適當加以補充。
二、 教材的中介作用要用好
課堂教學的實質不是多次文字“搬家”,不在于知識掌握是否全面,而是知識是否有序整合,關鍵是梳理的知識,將基本的地理概念、原理、規律、特征等加以梳理、有序存放,在解決地理問題時能正確地調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去分析、調動和運用已有知識的能力。教材也不可能包含學生要學的全部知識內容,新知識體系的不完整是新教材另一個特點。如,教材人教版第二章的“大氣的受熱過程”,教學建議要補充“大氣的組成部分”的內容,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中,大氣哪些組成成分吸收或反射或散射了太陽輻射中的哪些波長的能量,哪些組成成分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而新教材在這部分內容知識簡化了,新教材只要求學生知道大氣的吸收、散射和反射等作用方式削弱了太陽輻射、大氣能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而增溫,這就形成不影響知識的完整性問題,對后面的進一步學習也不產生影響,因而建議補充這部分知識是沒有必要的。再如:“城市熱島環流”以“問題研究”的形式出現,“東亞季風”安排在“活動”欄中。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處理這部分教材時,我們教師不必先講,教師應建模式、抓規律,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去學習、去完成,學生再學習、再鞏固。另外,教材中還安排了一些實驗性的活動內容,引導學生自主完成,新教材在這部分內容知識都在提醒著我們師生,明確課堂各自的定位,探究教學規律,把握課堂教學方向。
三、 課堂要多樣化
一堂課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是否得到訓練,解決問題能力是否提高;讓學生在開展地理調查、地理實驗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中,是否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中的“主角”。在此結合學習“全球氣候變化”一節內容,采用以下方式:
1. 自主學習:課堂中留出足夠時間,給學生自主學習,并在自主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如本節課設計重在“學習內容的自主”,讓學生結合課本內容與插圖來學“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通過自主學習分析歸納出三種尺度的氣候變化及特點,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并完成學習任務。
2. 合作學習:有自主學習后,再通過合作學習,經過彼此的交流,達到學習的目的,同時又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如本節課教學“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時,我將全班同學分成5個小組,分別代表政府部門官員、林業部門領導、能源部門領導、農業部門領導、科研部門代表等角色,每個小組討論十分鐘,并在紙上簡要寫出本組主要觀點,由一位同學代表發言。這樣,展示學生學習成果,也可以暴露學生的思維“犯錯”過程,教師再提問,學生的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暴露出來,教師再及時點評。
3. 探究學習:教師從現實生活中選擇要探究專題,讓學生主動學習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通過閱讀材料“太平洋島國圖瓦盧將被迫舉國遷移”,我們設計了幾個探究專題。第二節上課我們把專題看法、意見相似的同學分成一組,繼續進一步探究,最后用小論文的形式寫出來。當學生在自主解答問題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地理知識的內化與建構,優化與提升地理思維,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地理核心素養,也就達到了地理教學的最高目標。
四、 評價機制要用好
發展性評價重點在于學生參與活動的質量和表現行為,如興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態度,意志力,探索精神和解決問題等等。評價可采取多種評價方法,也可以定性評價與激勵性評價相結合,注重創設激勵評價機制,體現“學習地理的評價”“學生發展促進的評價”的評價理念。還通過課內外的活動的主題,如地理興趣學習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展示成果,邀請各方面的評價。同時,課堂還可以對學生教學參與情況、質疑求異活躍情況、探究水平的評價,體現評價的多元性、激勵性、主體性、實效性,不斷拓寬評價機制的內容和渠道。
總之,我們要把“地理科考核目標與要求”貫穿于教學之中,把課堂真正給予學生,讓學生體驗到地理學習的快樂,進而主動去學,提高了課堂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朱琰.《多維地理視角的培養》,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
[2]馮輝.《新課程改革及素質教育背景下地理教師素質的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