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苗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提出每一個學生都是數學學習的主導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與合作者。每一個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在課堂上配合自己,積極回答問題。但事實上,并不是每一個數學老師這樣的初衷都能實現。如果一定要想學生能參與整個教學活動中來,就必須促使他們積極主動舉手發言,成為數學課堂的主人,從而使課堂氛圍活躍起來,達到學生樂于學習,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關鍵字:課堂;課堂效率;積極性
課堂是老師為學生傳道解惑的主陣地,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學生怎樣在一堂課上得到高效的學習。高效課堂的第二個要素是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和學習效果的最大化。很長時間,很多農村中學課堂教學中都存在一種現象:很多學生在課堂上都不能主動積極的舉手發言,及時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進入初中特別是初三學生更不能舉手發言。但是小學階段為什么學生都能很積極舉手呢。其實實施一些鼓勵機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但如何把這種機制發揮其最大效果,必須要做很多準備工作的。
1. 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各種狀況。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生活狀態等綜合因素,進行溝通了解。尤其是對于留守兒童、單身家庭的孩子們多給予關愛,讓孩子們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重視,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2. 要取得學生的認可與共識。要學生體會到多舉手優點:鍛煉語言能力、培養積極主動性、建立自信心、有助于思考和解疑。只有學生主動了,大腦興奮了,才能盡快接受教師的知識,才能在大腦中產生深刻的印象,跟上了老師的講課思路可以使學習變得更扎實。
3. 優等生的帶頭作用。初中階段是學生心理比較敏感的時期,舉手回答問題在很多學生心中會有壓力,怕說錯,缺乏勇氣和自信;有些學生是不在意,不積極配合老師的提問,盡管答案已胸有成竹但態度上并不積極,所以我們要讓一部分同學起到帶頭作用,然后帶動其他的同學也敢于踴躍發言,形成良好的班風和學風。
4. 要找個別性格內向靦腆,不愿與他人交流的學生談話,鼓勵他們多說多做,在課堂上能把手舉起來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這部分學生由于膽小,內向,非常害羞。課堂上雖然能自主思考,但缺乏舉手回答問題的勇氣,從而不敢舉手,不愿發言。針對這些學生我們可以在個別提問時多提問,及時鼓勵,樹立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發現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5. 多表揚舉手同學。我們要鼓勵他們多舉手,不吝惜表揚,這樣才能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回答正確時我們鼓勵他積極思考;回答不準確時我們鼓勵他思考的思路和方法;回答不正確時我們要鼓勵他的勇氣。讓孩子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和肯定,這樣他們才會有變得更好的動力。
6. 制度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發現問題和不當之處,要及時調整措施,達到優化。在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下還是有一部分學生開學幾節課下來還是沒有舉過手,所以課上我讓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的同時報上自己的姓名,便于我認識,時間限定為一個星期,到時如果還有我不知道姓名的學生我會單獨查找、調查原因。
在要求學生積極回答問題的同時,作為老師的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 提升自身素質,更新理念,使學生善思樂學
打鐵還需自身硬,提高教師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說和藹的教態,整潔的板書,上課的激情,對學生的關心,這些都是增強學生與老師互信,這不僅讓學生喜歡你,更讓學生喜歡上你的課,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得到提高,這是讓學生舉手發言的基本條件。其實只要老師能理解當中的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是很容易做到的。
二、 教學方法要靈活,激發興趣,使學生想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激發一個人潛能的最大動力,也是學生學習最好的潤滑劑。興趣對人的認識活動接受能力有很強的促進作用,一旦被激發,就會變得精神抖擻,注意力隨之增強,思維敏捷,邏輯推理能力及記憶能力也會隨之增強,能夠使人心情愉悅,對學生積極主動并能堅持下去。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不能墨守成規,要改變方法,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內容的豐富性,語言的技巧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師在上課前不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學生,精心設計教案,靈活運用,使學生愛上你的課堂。
三、 課堂提問要有效,難易適度,使學生愿舉
1. 問題數量要少而精。提問要有價值,切記滿堂問,問的要適時,避免出現“是不是”“對不對”沒有價值的問題,避免問題過于頻繁,要達到“精問”促“深思”的目的。
2. 提問目的要明確。課堂提問要清晰,避免過于寬泛,讓學生不了解問題的意圖,抑制了他們的思維,打擊學生的興趣。同樣也避免問題過深,讓學生不知從何下手。記得有位教育家說過“要把知識的果子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著的位置。”所以研究學生是備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這樣才能層層遞進、層層深入的思考,讓學生學會分析思路,讓學生感受到“跳一跳”后就能獲得正確的答案。學生只有通過獨立地思考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才能感受到對學習喜愛。自然對學習就產生興趣,提高學習的能力,在課堂上就能積極參與舉手發言。
四、問題難度要適度,兼顧全體學生
如果只在意題目的難度,班級里只要幾個學生能回答就失去了課堂教學的意義,同時也嚴重挫傷了大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學情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分層教學,使問題由特殊到一般,由簡單到復雜,這樣就能讓后進生有事可做,有能力做,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針對不同的學生也要設計不同的提問方式,可以變相提問,也可以提示性提問,讓每個被提問者都能感受到思考問題的樂趣,自我能力的展示。
總之,想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舉起手來,我們就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提高自身駕馭課堂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良性循環,使我們的課堂更生動活潑、教學效果更好。當然,要真正想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積極思考主動舉手發言,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更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總結,不斷改進,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