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紅
【摘要】作為課堂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在課堂對學生提問是幫助學生啟發思維的重要方式,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這個方面。孔子曰“循循然善誘人”,說明了提問的重要性。如何對學生進行提問誘導呢?這對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好的提問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感覺到自己被重視,求知欲也得到很大提高。那么如何進行技巧性的提問呢?本文將對此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問題設置;語文課堂;中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新課改明確提出:“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把學生的發展擺在第一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動手實踐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養成觀察語言和文學、中外文化的習慣,讓他們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形成一種探究式的思維模式。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好提問的作用。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老師進行提問設計,讓學生接觸到有質量的提問,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轉化知識,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有質量的提問,可以提升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率。因此,語文老師要重視提問的質量,設計有特色的提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高質量的問題設置呢?
一、問題設置要富有趣味性
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興趣是先導,因此,在進行問題設置過程中,老師要考慮問題的趣味性,讓學生感受到課堂的趣味性,他們才會進一步專注于課堂。在教學《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時,文章中出現這樣一句話“馬克思停止了思想”,這句話是恩格斯講的,可以這樣對學生提問:“文章中哪句話是讓你覺得比較值得斟酌的?”學生可能會說出各種的答案,然后再接著指出“馬克思停止了思想”這句話的特殊之處,為什么是停止思想,而不是簡單地說停止呼吸、心臟停止了跳動等。學生在整個環節中,會產生更多的興趣,進行深入思考,這些問題是比較富有生活趣味的,學生更容易投入進去。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學生的思維啟迪,引導學生去了解馬克思,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馬克思無產階級革命派的形象樹立在學生的心目中。通過告訴學生,馬克思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所以他的去世用停止思想是極為妥當的,讓學生知道思考的重要性。
二、設置問題要具備新穎性
在課堂上進行提問還要注意方式,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提問,讓問題更容易被學生理解、接受、產生興趣,這就要求提問方式具備一定的新穎性。在《蘇州園林》的授課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這種提問,進行課堂預熱:同學們平時去過哪些地方旅游啊?有沒有什么心得體會,大家進行交流看看有什么不同?學生討論后,老師可以進行總結: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有西湖美,蘇州有園林美,桂林有山水美,那么,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蘇州園林具體美在哪里?通過這種設置問題的形式,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有強烈的參與感,學習興趣也更加濃厚。
三、設置問題要有啟發性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老師的問題一直都是單刀直入的形式,那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的啟發就比較少,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課堂就沒有什么興趣,長遠來看會影響學生的思維發展。因此,老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問題的啟發性,將問題設置得具有轉折性,可以幫助學生開動腦筋,思維更具有跳躍性。在《故鄉》的授課過程中,我們可以要求學生思考:閏土的第五個孩子比第六個孩子大多少;五歲的孩子就要開始勞動,但為什么還是一家都吃不飽。通過這種問題幫助學生領會到文章的主旨思想,體會那個年代的人們承受的壓迫和殘害。
四、設置問題要靈活,富有精要性
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靈活設置問題會讓學生產生很好的教學體會。中學時期的學生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好勝心等特點,在授課過程中,老師依次為依據,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比如在《祝福》疑問的學習過程中,為什么說祥林嫂的碗是空的,要將“空”放在后面特意強調呢?這種質疑式的提問讓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體會到祥林嫂內心的痛苦。在向學生提問時,問題盡量精簡,讓學生很快就體會到老師提問的用意,保證提問的質量。比如在《過秦論》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通過遞進式的精簡提問來領會文章的用意:秦國的興起是由于什么?為什么在秦孝公時期又有了新的發展?始皇為何可以一統天下?又為何滅亡?學生解決完一個問題后,我們再提出下一個問題,通過這種形式,幫助學生活躍思維,加深體會,調動課堂氣氛。
綜上所述,在課堂上進行提問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有效的提問方式可以使教學達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知識傳授過程中,老師要保證學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這就要求老師要做好提問工作。通過問題的設置,讓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產生濃厚的教學興趣,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找到學習的趣味性。對于中學語文課堂上的問題設置的重要性,需要引起廣大語文教師的重視。
參考文獻
[1]何建榮.初中語文科幻小說教學方法初探[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0
[2]劉慶.中學語文課堂技巧初探[J].新課程(中學),2011(7).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