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珍
【摘要】高中語文選修課的設置無疑是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為語文教學帶來了一股新鮮的力量。選修課“更應該致力于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促進有個性地發展”,即選修課更強調教與學的“選擇性”,強調“自主地選擇”,“以滿足高中學生對學習的不同興趣愛好和學習要求,生存與發展要求,為培養實踐能力、實現有差異的發展和有個性的發展創設空間”。
【關鍵詞】高中語文;選修課;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于漪老師曾說過:“進入語文織就的寶藏,能開闊視野,提升精神,凈化感情,增添智慧,認識社會,品嘗人生,其中快樂,難以言表。”選修課教材無疑就是這樣一個寶藏。借助于名家名篇,穿越時空隧道,漫步于歷史長廊,與古代前賢對話,受文化血脈熏陶,是浸潤的過程,也是傳承的起始。
一、選修課開設理念與現實的差距較大,導致當前選修課失去意義
就現實情況來說,選修課開設全由高考說了算,而不是由課標、課程計劃來決定。以我市高中第一批次錄取的三所學校為例,三所高中均開設《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除此之外,有一所開設《先秦諸子選讀》,兩所開設《中國小說欣賞》。作為高中第二批次錄取的我校,在高二上學期的下半段時開始開設《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和《中國小說欣賞》兩門課,高二下學期學業水平考試復習之前結束。真正的學習時間才一個半學期不到。而高三開始的《語言文字運用》也只是挑著講了一下與高考有關的章節。我更了解到本市的其他中學,甚至縣城一中也才僅僅開設了《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而開設的理由是以課文為范例,交給學生古詩詞鑒賞的方法,讓學生積累大量文言文,完全是服務于高考。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應該在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這些要求更突出地體現于選修課的教學。現實與理念相差較大,導致當前選修課失去自己的意義和風采,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教育教研工作者開始思考并試圖改變這種現象。
二、選修課教學方式方法老套,導致選修課變味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有的重在實際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技能;有的重在發揮想象和聯想,注重情感與審美的體驗;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所以選修課特別需要注意尋求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可見,學習方法與過程的選擇性與個性化也是選修課的一大特征。而我在觀摩安徽省優質課大賽時發現有的老師把選修課完全上成了必修課,生怕丟掉了什么知識點,力求面面俱到。在《語言文字運用》教學時一位老師從定義到分類到運用到意義,一一細化。一節課的容量又不夠,結果老師趕得很累,學生跟得更累。有的老師,不論課型是否合適,為了落實新課改的精神,為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而走形式。《情真意切釋猜嫌》設置了三個“讀”的環節,但是學生壓根還沒有讀完,教師就開始提問,學生的合作研讀尚且不夠,探究更談不上。師生互動最終成了教師的即興演講。有的老師把《先秦諸子論著選讀》課上成以人文為中心的文化課。大量地補充課外資料,拋開了文本內容,抓住其思想與人文的內涵大加發揮,背離了教材指向,加深了難度,拋開了高中學生語文學習的基本目標與
特點。
三、選修課學習過程與方法應追求豐富靈活,體現選擇性與個性化
以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為例,教材采用了分單元的結構,將中國古代詩歌和散文各分三個單元來欣賞。名家名作編為賞析實例,是必須完成的基本閱讀課,將自主賞析和推薦作品編為拓展閱讀課,這樣的課程結構,既便于師生結合自身特點進行有效選擇,又能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原則,是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展開的。如學習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先制定一個文本研讀、問題探究、情感體驗的總體框架。“文本研讀”重在訓練學生對文言字詞和句式的積累,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保證學生能自主流暢地閱讀課文;“問題探究”重在探索作者的人生理想、價值追求等,更多地關注作品的人文性和藝術張力,從而讓學生學會用現代觀念審讀傳統美文;“情感體驗”重在指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以研究性學習的形式深化對作品的認識、理解和把握,從而最終促進學生優化學習方式。學習本文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去關注其他的“至情之文”,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陳情表》、諸葛亮的《出師表》等,讓學生用不同的形式來深化認識和理解,將閱讀拓展到課外。
另外,很多的教育專家認為選修課對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選修教材不僅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師的興趣和研究方向有所刪減,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大膽選擇,讓學生也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另一方面,教師的課堂教學也可以是有選擇地開展。在班級數較多的學校,可以嘗試每個教師選取自己有研究的領域一個或兩個課題進行,這樣揚長避短,課堂一定是異彩紛呈的。
總之,教師千萬不可淡化選修教學,也不能僵化選修教學,而要活化選修教學,以新的理念來指導自己,多一些想法與研究,多變換角度,一定能感受到與同學們一起走進文學作品的那種幸福或憂郁!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