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婉熙/江蘇省丹陽市職業農民培育指導站
聚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黃婉熙/江蘇省丹陽市職業農民培育指導站
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的戰略要求,以服務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和促進農業從業者職業化為導向,江蘇省丹陽市職業農民培育堅持“四個出發”,即從農民的現實需要、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增加農民的收入需要、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出發,立足產業培育,突出重點培養,著力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能創業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強有力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撐。
丹陽市廣泛宣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力求增強農民學科技、用科技和傳播科技的自覺性。年初組織各鎮(街道、區)召開農民培訓會議,分階段對農民培訓工作進行總結和部署,在全市上下積極營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良好氛圍。
協作性宣傳。綜合利用鄉鎮及村的宣傳欄、宣傳手冊、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直通車下鄉、各涉農企業動員員工等多種形式,在電視、電臺、報紙、網絡、微信、微博等多種媒體,廣泛宣傳農民培訓工程。丹陽電視臺三個頻道分別在“丹視新聞” “新聞零距離” “田野風”等幾個欄目頻繁播出丹陽市農民培訓的進程,在《丹陽日報》每周四“田野風”整版報道丹陽市農業職業技能培訓情況。
針對性宣傳。在匹配本地發展戰略的基礎上,考慮到人們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缺乏了解、參與積極性不高、培訓成本以及需要短期內見成效等因素,聯合農服中心,以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的骨干為重點對象,進行針對性宣傳。
“榜樣”宣傳。出版新型職業農民典型宣傳手冊,宣傳已取得顯著業績的新型職業農民,讓農民看到榜樣就在身邊,提高培訓的影響力和吸引力,發揮成功榜樣的示范帶動作用。這種宣傳方式更加形象、生動、有說服力,能有效提高農民的參培積極性。
面對面宣傳。利用“三下鄉”活動、科技入戶、掛縣強農工程實施等機會,與農民進行面對面交流,詳細介紹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相關信息。在入戶交流宣傳的同時,與重點對象保持電話、短信聯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構建一主多元新型農民培訓體系,堅持以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公益性培訓機構為主體,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產業園區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補充,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教育培訓需求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利用主導產業,發揮培育基地的潛在作用。逐步發掘新的培育方式,積極申報鎮江市級農民培訓基地。這些基地有如下優勢:一是基地在鄉鎮,有長期跟蹤培養的組織能力;二是有較強的農業實踐培訓經驗和穩定的產業(專業)培訓教師隊伍,以及運用現代化手段開展培訓的能力;三是對周邊農民的需求分析到位,農時把握準確,組織農民參加培訓的時間可以靈活掌握。
利用科技服務云平臺,發揮智能產品在培育中的前沿作用。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高速發展的社會,職業農民幾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機,協助農民安裝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的“農技耘”APP,幫助他們了解最新最快的農業信息。“農技耘”集聚了40多家省級農業科研教學推廣單位,整合全省農業科教基礎資源和公共服務資源,提供最權威的農技服務;開設了“應時農事”“農業專家”等專題欄目,開發“提問” “交流” “知識庫”等實用功能,提供“全天候、顧問式”的線上農業科技服務,用戶不但可以方便快捷地瀏覽最新農業資訊,在平臺上靈活機動的學習各類農業專項技術的文章以及視頻,還可以與其他用戶開展互動交流,一對一向專家進行咨詢。目前全市已有1500名用戶安裝使用,活躍度一直穩居全省前列。
利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確保培訓效果最大化。根據培訓對象的年齡、文化水平、需求方向等的不同,采取了適應不同對象的獨有教學方式。“友善用腦”就是其中之一,它把神經學、心理學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可運作方法,使之成為學員成功學習、教師成功教學的一種技法。比如一個成年人集中精力時間最長不過15分鐘,因此我們要求培訓教師根據農民特征,把課堂劃分成三段式或四段式,中途可以用喝水、看視頻、聽音樂等方式讓農民放松,使他們在課堂上保持精力集中,提高了學習效率。在課堂上我們用音樂、小組活動、思維導圖、互動問答等手段來調動農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組織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是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拓寬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渠道的重要舉措,是激發農村青年創造創新活力、吸引農村青年在農村創業興業的重要手段,將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作為蘇南唯一的全國產糧大縣,丹陽市重點培訓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等新型職業農民。為鼓勵青壯年“農二代”從事現代農業生產,對他們實行免費培訓,80后、90后占全年培訓人數比例從最初的2%上升到了15%,涌現出了如霍洪濤、史楊平、梅亞偉等一批“農二代”,與父輩相比,雖然在生產經驗上相對較弱,但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較強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及較新的經營理念。

規范管理目前還存在兩大問題:一是不打地基,猛蓋房子。一些培訓單位一味強調培訓規模發展,而忽視了基礎的管理,結果欲速則不達,往往在過快的發展中迷失自己。二是不練內功,猛練外功。幾年前的培訓發展思路是大而全,盲目進行多元化擴展,而沒有重視培訓規模擴大后帶來的各種管理問題,沒有練好“內功”,從而很難實現培訓的可持續發展。
規章制度是維系培訓組織有序開展的基礎,丹陽市每年出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方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指導意見,今后還將編制丹陽市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辦法等。用相關的規章制度來管理培訓中的職責、程序、方式,從而保證培訓效果。為確保培訓工作質量,丹陽市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納入對鎮區的目標管理考核內容,加大了對各鎮(區、街道)農民科技培訓工作的考核力度。各鎮(區、街道)、農委各部門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建立領導責任制和目標考核制,監督、考核丹陽市有培訓任務的12個鎮(區、街道)。分條線考核,做到責任到人、壓力到位、考核到邊、獎懲兌現。發現問題及時通報、立即整改,充分發揮管理機制作用,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打造堅實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