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海川 本報特約記者 柳玉鵬
據俄羅斯《生意人報》27日報道,俄羅斯國家杜馬日前決定重審今年2月通過的《預防家庭暴力法修正案》,因其未能阻止該國家暴事件頻發的趨勢。
這份備受爭議的法律修正案將部分家暴行為去刑事化,使部分施暴者只需接受行政處罰,而無須為暴力行為負刑事責任。根據該法規定,施暴者對配偶和子女施暴、僅造成受害人挫傷或出血但沒有骨折,且一年內施暴不超過一次的,可僅被處以15日監禁或3萬盧布(約合3340元人民幣)罰款。而此前,這種行為最高可判兩年監禁。俄羅斯內務部承認,今年在處理家暴案件時通常僅限于進行罰款,但近期發生的家暴案件具有手段更加殘忍等特點。因此有必要重審“預防家暴法”。
家庭暴力一直是俄羅斯國內的一大嚴重社會問題。據俄內務部估計,全俄每年有1.4萬名婦女死于家庭暴力,相當于每40分鐘就有一人因家暴而死。曾經投票反對這項修改的三名俄議員之一的謝爾蓋·沙古諾夫認為,這種家庭暴力的去刑事化具有負面的社會影響,因為那些實施家暴的人可能會將此解讀為他們不必再對家暴承擔懲罰性后果。”
據報道,俄內務部部長科洛科利采夫本月在政府預防犯罪委員會會議上說,今年1月至9月,俄警方共登記家暴案件16.4萬件,法院對其中70%作出僅罰款的處理。警方只對約7000件家暴案件展開犯罪調查。科洛科利采夫認為,這種做法無法達到懲罰犯罪者的目的,也無法對施暴者起到威懾作用。更諷刺的是,罰款非但沒能震懾施暴者,反而令受害者又遭受一重打擊——根據新法條文,在丈夫拒絕支付罰金的情況下,一些被丈夫毆打的女性不得不為自己遭受的暴力行為埋單。為家暴受害者提供支援的非政府組織“安娜中心”負責人瑪麗娜·皮斯克拉科娃-帕克說:“在明年官方的統計數據中,家暴行為將出現下降,但這并不意味著類似行為大幅減少,只是報案的人少了……
新的修正案向婦女釋放出這樣的信號:遭遇家暴之后尋求幫助是徒勞的。而它對實施家暴者發出的信號是:沒關系,打就打了。”曾爭取過對預防家暴進行立法的社會活動人士阿倫娜·波波娃說:“常見的情況是,婦女會替對她施暴的人支付罰款。”她補充說:“根據法律規定,若受害女性和丈夫有共同的家庭銀行賬戶,就需要支付(罰款)。”而在實際案例中,實施家暴的男人也經常讓妻子付錢,因為他們將罰款歸咎于妻子的投訴。
一名俄國家杜馬議員指出,俄羅斯一直缺乏對家暴受害者的保護措施,包括提供心理和法律援助、建立避難所及康復中心等。而警方實際上也沒能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潛在的家暴者。若暴力發生在家中,警方無法按照流氓罪等追究施暴者的法律責任。雖然家暴事件頻發,但受害者尋求法律幫助的比例卻很低。俄羅斯反家暴網站的數據顯示,在遭受家暴的女性中,僅10%試圖尋求警察幫助。“安娜中心”的數據顯示,2011年有6000多名婦女因家暴通過熱線求助,這一數字在2016年達到2萬多,但其中70%的人從未向警方求助。在向警方求助的受害者中,80%的人沒得到滿意的處理結果。
此前,預防家暴法修正案的支持者曾宣稱,以行政處罰為主是為了保護俄羅斯的傳統,保持家庭穩定。但人權保護人士波波娃表示,目前世界上有近130個國家實施反家暴法,且十分有效。但俄羅斯根本沒有“家庭暴力”的概念,該法案只是“預防家暴”,對施暴者的處罰力度也不夠。因此,應當對這一修正案進行重新審議。俄社會學家比亞特尼茨基也表示,在現代俄羅斯社會,丈夫毆打妻子是一種“正常現象”。由于施暴者受不到懲罰,家暴現象日益嚴重,因此需通過立法嚴懲這種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