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苛求資產市場明年仍舊全面昌盛,但花旗維持樂觀,只要精挑細選,機會還是隨處可見。
2017 年全球資產表現優異,MSCI全球指數上漲超過16%,而新興市場股指更是飆升超過30%。年初至今,花旗分析師所監測的40種不同金融資產均錄得正回報,而在過去 30 年中此類情形僅出現過兩次(另一為2003年)。在經歷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以后的第9個年度,全球經濟及各地區企業盈利在2017年同步增長,英國退歐、美國總統換任、歐洲各國大選,這些風云事件都沒有阻擋復蘇勢頭。那么這一盛景能否在2018年持續呢?
宏觀背景: 活力持續
2017年全球經濟成長最終或將達到3.1%,比起2016年的2.5%有大幅加速,而2018年成長慣性可能持續并增快至3.4%,達到2010年以來的新高。
貨幣政策是2018年最為顯著的經濟變量。美聯儲加息周期將在2018年延續,目前市場普遍認為明年加息3次是最為可能的政策路徑。主流央行資產購買凈值自2016年中達到峰值(1800億美元/月),到2018年底可能減少至零。雖然央行在采取行動時相當謹慎,在維持循序漸進的同時跟市場時刻保持充分溝通,但流動性的轉向多少會對金融市場造成一定的壓力,至少波動性風險將有所上升。
今年各種地緣政治風險最終被證明都是沒有改變市場整體態勢的“小插曲”,我們預計明年的政治風險也難以改變整體經濟及市場趨勢,但潛在影響在牛市后期可能擴大。2018年需要關注的主要政治事件風險包括:美國與其主要貿易伙伴的摩擦、英國退歐談判、意大利大選,以及中東產油國的動蕩。
資產前景:分化加劇
很難苛求2018年再現今年資產市場全面昌盛的局面,但花旗分析師對于明年的市場維持樂觀,只要精挑細選,機會還是隨處可見。最近我們再度調升了對于股票的配置,再次堅定在目前環境下股優于債的觀點。區域而言,美國以外的市場可能相對投資價值更高。
股票:在持續的增長環境中,全球企業盈利在2018年還是有望達到9%。全球良好的環境利好周期性資產,新興市場及金融、科技等周期性行業將受益。從估值的角度來看,新興市場和日本的股票比美國股票便宜。
1.美國:屢創新高以后可能支撐股價的主要利好就是進程中的稅改以及特朗普承諾的基建投資,行業輪動可能成為2018年美國股市的主要風格,稅改及基建利好的行業有望跑贏。
2.歐洲:歐元區強勁的增長勢頭繼續支撐歐股上漲,同時,由于借貸費用低廉,歐洲企業股票回購以及合并收購等活動可能增加,這也會利好股價。歐元區股票2018年最大的不確定性可能來源于意大利大選。
3.日本:在出口等周期性行業的盈利增長帶領下,日本股票整體盈利可能增加13%。花旗看好公司治理改革及股息增長較好的企業。
4.新興市場:盡管貿易摩擦和地緣政治可能為新興市場資產帶來風險,但是受到弱美元及10%~14%盈利增長的鼓舞,新興市場仍然是我們最看好的區域。
債券:在利息上升的背景下,債券投資者可以從投資需求的角度出發挑選相應的類別和板塊。對于尋求收益的投資者而言,基本面強勁并且提供較高收益率的債券類別應該是首選,以及低利率環境更可能持續且有改革利好的亞洲地區債券。對于尋求安全性的投資者而言,美國投資級別債可以在“黑天鵝”事件出現引發市場波動的情況下,成為投資組合的穩定劑。美國銀行業企業債可能受益于信貸環境改善和監管成本下降,能源行業債券從估值的角度來說也值得關注。
大宗商品:經濟周期行至今日,全球投資和貿易增長同時為大宗商品帶來支撐。弱美元及中國元素將繼續為基本金屬等商品帶來更旺盛的需求。但原油可能因為產量回升,而在明年下半年承壓;黃金也可能在更為樂觀的市場情緒下難有進一步表現。
把握主題:乘勢追風
目前看來,2018年投資者可以延續三大主線來安排自己的投資組合:
1.環球視野,分散為王
歷史表明,區域性危機往往難以左右全球趨勢,但會對相關市場造成極大打擊(如圖)。隨著經濟周期以及投資市場都進入“成熟階段”/“下半場”,風險事件可能造成的意外打擊概率提升。由于前文所提及的良好環境,2018年尚未到“現金為王”的年代,不投資仍然是最大風險,因此規避風險的最佳方式回歸到分散上來。
尋找估值更為低廉的市場(歐洲、新興市場);尋找基本面更有支撐的市場(周期性資產)都是2018年的投資錦囊。
2.利率上行,尋求收益
利率上行周期,首先需要調整配置的是債券類資產投資者。身處50年以來利率最低的環境中,收益還沒成為“傳說”,只是需要“眾里尋她”。除了前文在債券部分提到的提供更高收益的新興市場債,海外房地產信托和高息股也是另外一種提供穩定收益來源的選擇。
3.變局年代 精選行業
投資市場有如世間萬物,變化才是永恒的主題。無論從中期還是長期投資來看,把握結構性機遇都是制勝法寶。
科技股雖然已經領漲2017年,但從其盈利增長和發展趨勢來講仍然不容忽視。長期來看,值得關注的板塊包括人工智能、VR和云服務?!笆糯蟆边M一步明確了新經濟對于發展的引領作用,也預示投資者可以跳出傳統科技股市場(美國、日本)等,通過新興市場科技行業的機會來尋找投資標的。
傳統行業也存在結構性機會,其中首選金融板塊。歐洲金融板塊估值比MSCI全球指數便宜25%,隨著負利率環境的改變,金融有望迎來補漲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