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麗娟
摘要:隨著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新課程教育教學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應用和推廣。橫向比較之下,中等職業教育課程和專業新課程的改革卻顯得非常滯后。基于此,筆者立足于國內中職教育現狀,具體結合我校實際,以《電子線路》這門課程為例,引入“讓學引思”的理念,分析其應用到中職課堂教學中的策略及實現途徑。
關鍵詞:讓學引思;電子線路;教學策略
一、 問題的提出
所謂“讓學引思”,即針對現代教學中的各類教學問題提出的一種新教學思想。具體來看,“讓學”屬于一種引導模式,而“引思”則是一種手段和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對知識內容的學習的探索過程留給學生自己,想方設法去啟發學生。對于中職學生來說,他們與普通中學和大學教育有所不同,更加注重技能、應用、生活體驗層面。以《電子線路》這門課程為例,它是一門電子專業基礎性質的課程,同時也是中職教育國家重點規劃的教材內容。然而,《電子線路》這門課程本身就比較抽象,讓絕大部分學生在短時間內難以理解。因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依照正常的大綱編排來開展教學,無論是對于專業老師還是學生,均具有一定的難度。對此,只有改變教學策略。首要的就是盡可能消除學生對《電子線路》等專業課程的抵觸情緒,順應新一輪的課程體系改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為根本。
二、 “讓學引思”理念銜入下的中職課堂實踐教學——以《電子線路》為例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是最基礎的一部分內容,同時也是改進與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最為直接的一條方略。以本校為例,為了讓學生在電子線路課堂教學過程中獲得最基本、內在、個性、可持續的發展,我校從近兩年開始著力改革,積極響應國家和地方政府各項政策方針。關于現階段我校電子電工專業教學的現狀,上文也簡單闡明過了。“讓學引思”教學理念與實踐模式所具備的優點,也恰恰是目前國內中職教育領域最欠缺的。如上所言,在筆者看來,“讓學引思”就是要求我們專業內的教師重新審視以往的教學模式,在反思中作出改進。譬如,在課堂教學中到底有沒有做好對學生學習的引導工作?以及導致課堂沉悶乏味的原因是什么?
(一) 注重課前的預習
關于“讓學引思”思想的貫徹,首先要明確的就是做到“讓學”,即摒棄傳統那一套以老師為主導的課堂組織模式,是讓學生親自體驗整個學習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老師只需要加以適當的指引即可。其中,課前對整節課需要講解的內容提前預習,是確保第一步能夠順利推進的重要環節。例如,在學習電壓這章節內容時,對于最基礎的理論概念與相關原理等知識點,必須要提前預習。
(二) 注重課堂討論過程
此環節旨在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這一點是以往課堂灌輸式教學條件下所嚴重欠缺的。在實踐教學組織過程中,盡管學生是主要位置、老師是次要位置,但同樣需要嚴格要求自己。教師需要注意學生與自身的互動過程,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電子線路”思維模式。
(三) 注重課堂教學引導,確保教學活動能夠合理有序地進行下去
關于該新教育理念,即教學策略的變革以及學習的人性化引導。作為一名電子電工專業的教師,特別是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全面來臨之際,更應當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生進行合理有效地引導。通過在課堂上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措施,譬如,問題導向教學、分組研討學習、情景設計等等。總之,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自身課堂教學效率為準,并對整個課堂實踐活動的開展、推進有一個全局性的掌控,以此來保證教學過程流暢自然,方可讓專業內的學生接受。
三、 “讓學引思”理念在實踐教學安排中的全面銜入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有自己成功的一套教學理念,也有一些需要摒棄的落后觀念。目前來看,筆者眼中的“讓學引思”最大的一項特征就是實踐與創新,即要求我們的學生要勤于實踐、敢于創新。第一,培養專業內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盡可能增設一些實踐性、操作性的課內與課外教學內容;第二,批判質疑的學習意識,善于提出新觀點,而不是“死盯著”課本教材以及老師的現場講解。即培養學生對待問題理性分析、獨立判斷的能力;第三,善于挖掘新問題,對需要學習的課程內容積極、興趣高。對此,應當將這種理念加以生活化、實踐化,融入到課堂前后、內外的每一個環節。
首先是要搭建一套可尋的理論依據,即設立教學情境,優化教學環境,徹底改變以往沉悶乏味的班級課堂。具體推進層面上,應該重點發展學生的心理機能。第一步,創設情境;第二步,探究情境;第三步,模仿情境;第四步,強化情境。以上四步屬于先行保障性的機制安排,通過調動學生學習中的“情商”,并結合章節內容與教學目標來進行。以景激“情”,情景交融;或者是以景激“趣”,引人入勝。
其次就是基于課程內容本身踐行與創新實踐性思維。以“收音機的裝調”這節內容為例,它所注重的是學生對其中的焊接工藝的操作能力。換言之,如果產品的工藝不合格,將直接影響到它的收聽效果。對此,筆者以為,在正式焊接印刷電路板之前,應布置學生完成大量的焊點訓練。綜合考慮到以往該環節的實踐中,也是問題比較集中的一個環節。所以,需要改變單純焊點訓練枯燥的一面。在此之前,筆者也曾有幾次組織過班級學生以競賽、小組測評等方式進行過,效果還算可以。①前期準備。教師擬定并公布競賽題目;班級學生分組來進行,每組4~6人,從競賽題目的討論、資料查詢直到中期的任務分析。②課程實施。各小組組內成員自行分配角色、明確分工任務。③課中評估。裁判員(可從教師擔任)依照著自己制定的一套評分標準,對每一個參賽小組、小組成員綜合評估。④課后總結。先進行客觀評價,然后將每個小組和每位學生的意見集結在一起,相互補充與歸納,加深學生的認知。譬如,將學生的焊接質量作為核心評價指標,學生則需要在操作中反思自己的問題,并與同學間相互比較。通過針對性、目的性、積極性的操作實踐,并施以評價、反思,讓學生在反復的焊接訓練過程中,不斷深化理論與實踐操作體系,即一個合格的焊點表面光潔度要好,且要杜絕氣孔、虛焊、假焊、電路接觸不良等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