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桐??
摘要:我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一個和諧統一的大家庭,其中有五十五個少數民族,而少數民族的漢語教學則是在學習母語的同時進行的第二語言的教學,是少數民族人民融入整個大中國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的部分,能夠促進各個民族之間的和諧交流。本文主要分析了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中應該重視的問題。
關鍵詞:少數民族;漢語教學;教學問題;教學策略
少數民族漢語教學還可以推進民族進步和發展,給少數民族學生創造更多的發展空間和就業機會。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漢語水平,對漢語教學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師在進行漢語教學時還要注重學生的漢語交流能力的培養,注重知識的應用教學,讓學生能夠熟練地應用漢語。
一、 重視學生的漢語基礎,構建教學的整體結構
教師在進行漢語教學時,要重視學生的漢語基礎水平,有些學生因為家庭或者其他原因會一些基礎漢語,而有些學生則是完全陌生,教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漢語基礎,并針對每個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做到針對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一對一地教學。在傳統的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喜歡采用字、詞匯單獨教學,而忽略了語境和句子的教學,導致學生在漢語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不能構成知識的整體結構,教師在進行漢語教學時要注重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盡量地在語句中解析詞匯,讓學生能夠對于知識環境有充分的了解,從而加深對于漢語知識的理解深度。
例如,在學習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篇文章時,文章描寫了魯迅的童年生活,其中有一個雪地捕鳥的環節,其中一些捕鳥的動詞“掃”、“支”、“潵”、“罩”。在單獨學習這些動詞時,學生大多一知半解,只有當教師在捕鳥這個語境下,來解析這些動詞,學生才會更加具體地體會到這些動詞的用處和這些動詞的細微區別。
二、 教學選材生活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漢語作為少數民族學生的第二語言,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語言,教師要在漢語教學的過程中多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能夠將漢語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首先能夠驅除學生心中對于漢語的陌生感和排斥感,還能夠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將漢語知識應用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和自信心。生活化的案例教學還能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讓學生能夠對于教學內容充滿了興趣和好奇,從而營造了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氣氛,從實用性和有效性這兩個方面同時提高了漢語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練習“把”字句、“被”字句的語法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入手,讓學生將生活運用到語文學習中。教師可以出一道關于起床的題目:將“今天早上,鬧鐘吵醒了我”變為“把”字句和“被”字句。
首先,教師和學生一起找出這句話中的主語、謂 語、和賓語,然后讓學生根據這兩個句式主謂賓的排列順序分別得出“今天早上,鬧鐘把我吵醒了”,“今天早上,我被鬧鐘吵醒了”這兩個變形句式。
三、 教學語言漢語化,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在進行漢語教學時,很多教師都應用民族的母語進行漢語教學,這樣會導致學生用母語的方式來進行漢語知識的學習,從而影響到漢語知識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教師在進行漢語教學時,要運用標準的漢語給學生進行知識講解,讓學生既能夠學到知識,又在教學的過程中逐漸產生對漢語的語感,
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教師在漢語教學中對于漢語的應用還能為學生提供一個漢語應用的榜樣,提供給學生一個標準的參照模板,鼓勵學生將漢語說出來,從而得到漢語知識的鍛煉。
例如,在學習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這一首古詩時,詩人描寫了江南清麗的山水風景,并且將自己的思鄉之情也融入到這景色中,教師在進行古詩翻譯時就可以將它翻譯成漢語,讓學生將詩句學習轉化為文章的學習,又從文章的學習中加深了對詩句的理解,讓學生更加原汁原味地感受到詩句中的情感寓意。
四、 注重學生的漢語實踐,增加教學的層次感
教師要注重學生對漢語學習的實踐過程,注重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讓學生能夠將漢語知識內在化,變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教師在進行漢語知識教學時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理解的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太過復雜深奧的知識可能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從而達不到提高漢語教學有效性的目的。教師在進行漢語知識教學時,要遵從教學難度從易到難,教學深度從淺到深的原則,在學習開始時就為學生打好堅固的漢語基礎,逐步地引導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不斷地進步和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能夠建立一個有層次的知識體系,并且很好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托起草原》這一篇文章時,文章描寫了呼倫貝爾草原的美好風光,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課外去親身感受草原的林、草原的花,讓學生能夠在這廣闊的自然情懷中感受到作者描寫的實景,對于漢語的應用有了切身的體會和理解,同時還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文章中抒發的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結語
教師在進行漢語教學時要注重學生的興趣發展,并將之在教學過程中與教材知識進行融合,激發學生漢語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讓學生能夠主動學習。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學生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在課堂之外也能夠主動地去進行課外漢語閱讀,大大拓寬學生的漢語知識量。教師的漢語教學的目的要更加現代化、素質化,要改變原有的應試教育模式,在傳授給漢語知識的同時,還要讓學生能夠對漢語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讓學生能夠學習漢語言優秀的文化精髓,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 王悅,李蘊瑩,宋學清.延吉市朝鮮族鄉鎮中學漢語文課堂教學問題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03).
[2] 張伯娟.“雙語”視域下藏區學生漢語學習效能探究——以剛察縣沙柳河民族寄校為例[J].青藏高原論壇,2014(02).
[3] 拜合提亞·阿布力孜.試論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中的文化障礙[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