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敏??


摘要:該文根據當前先進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的指導,對當前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進行調查研究,通過調查大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現狀,根據發現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以期能夠對大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提升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能力
一、 前言
在現代先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自主學習成為一種新型而又備受關注的學習方式,它是現代中國學習論領域的研究新成果,對當前中國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導。“九五”規劃課題更將“自主學習”問題確立為重要研究課題。自主學習的先進性在于順承了教育主體自主性發展的教育理念、以學習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教學理念、以理解為核心的學習觀、動態的結構化的知識觀等先進教育教學理論。終身學習啟示人們樹立終身教育思想,使學生學會學習。
自主學習已經成為助推學生各方面全面發展的重要學習方式。本研究以某本科院校學生為調查對象,以得到大學生自主學習認知、動機和行為現狀,以此為基礎,分析當前自主學習實踐中的問題,探討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支持和激勵機制。
二、 研究概述
(一) 調查目的與對象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獲取并梳理出大學生在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等方面的基本情況,以此為基礎,探討大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提升的支持和激勵機制。調查對象是貴州省某本科院校的本科學生。
(二) 問卷設計與發放
本研究中的調查問卷主要圍繞自主學習的內容進行設計,問題以封閉型與開放型結合的方式,主要涉及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兩個方面。問卷共16小題,包括單選題15小題,主觀題1小題。問卷發放對象是隨機選取的貴州某本科院校各年級的學生。問卷的發放方式是通過問卷網。共發放問卷16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93.8%,經過人工判讀,收回的150份問卷全部有效,有效率為100%。
(三) 調查結果與分析
1. 自主學習認知現狀
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認知方面,主要通過大學生對自主學習的含義和方法的理解是否正確和全面,數據以調查問卷中設置的開放性題目分析獲得,調查結果如圖1。
從圖1可以看出,能夠正確掌握自主學習含義和方法的學生很少,大約在8%左右,而又有少部分學生大體知道一點自主學習的知識,但非常片面和具有主觀性,更嚴重的是圖中斜線部分數據,表示大多數學生完全不理解自主學習的含義,自主學習的方法更是匱乏。
2. 學習動機現狀
如圖2數據顯示,為了“找份好工作”的學習動機占比73.3%,為了父母的期望的學習動機占比6.3%,為興趣而學習的學習動機占比11.5%,為學歷證書而學習的學習動機占比5.5%,其他學習動機占比2.2%。
從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學習動機來源不盡相同,大部分大學生都具有明確的學習動機,但數據也表明,大約3/4的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為了找份好工作,功利性非常強,而真正源于興趣而學習的動機占比非常少。
(三) 自主學習行為現狀
自覺意識。自覺意識是指學習者自覺對自己的主客觀條件進行分析判斷,產生學習需求,最終形成明確學習目標的能力。從調查數據得出,88%的學生經常或偶爾能夠自覺學習,然而,有12%的學生從不主動學習,62.7%的學生會把平時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當作學習,37.3%的學生從不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當作學習。從數據可以看出,當前大學生學習自覺意識不強,主動性不高。
學習計劃。學習計劃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管理的過程,反映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調節的情況。從得到的數據看,9.8%的學生制訂了學習計劃并按照學習計劃進行學習,20.2%的學生制訂學習計劃,但沒有完全參照執行,而有70.0%的大學生沒有制訂學習計劃。當前大部分大學生的學習是沒有計劃的,證明大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不高,急需提升。
學習環境。環境因素是影響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和必要條件,有研究表明,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與其所處教育環境、所受的教育程度有較大的相關性。本次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的學生都能夠找到適于自己學習的場所,并且適于他們學習的場所有多種,對于比較適合的學習場所這個問題,54%的學生認為是圖書館,41.33%的學生認為是任何場所,4.67%認為是寢室。學生在學習環境選擇上是比較明智和理性的,基本都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學習環境。
學習遷移。指的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任何一種學習都要受到學習者已有知識經驗、技能、態度等的影響,只要有學習,就有遷移。遷移是學習的繼續和鞏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學習的條件,學習與遷移不可分割。大學生學習遷移能力的強弱直接反應學習能力的強弱。結果顯示,有81.3%的學生能夠用相互聯系的學科知識去解決問題,而18.7%的學生沒有學習遷移的意識;有54.7%的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而有45.3%的學生不能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大學生學習遷移意識比較高,而學習遷移能力卻不理想。
學習求助。指的是學生遇到問題的處理態度和解決途徑。有91.3%的學生遇到問題時會主動尋找答案,而只有8.7%的學生置之不理;在解決途徑中,51.3%的學生是通過與老師和同學交流討論問題,而48.7%的學生是通過書籍或網上查詢答案。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是多渠道多方面的學習,學生的求助對象更加多樣化,而不是以前那種只局限于與人交流的狀態,學生還可以通過網絡來解決問題,這更加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范圍,讓學生可以更及時、有效的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內容選擇。通過對學生學習內容的選擇調查,發現75.3%的學生會去選擇有難度的內容去學習,24.7%的學生不會選擇有難度的內容。內容選擇上,多數學生會去嘗試有難度的內容,證明學生對學習的信心還是比較強的。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習內容肯定會有難度的提升,所以保持堅定的信心,不懼困難的決心,是至關重要的。
學習評價。指的是學生自覺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歸納總結,以發揚自己的優點,改進自己的不足。結果顯示,有28.0%的學生會進行自我評價,有17.3%的學生偶爾會對自己進行評價,而54.7%的學生從不進行自我評價。學習評價是自主學習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只有做好學習評價,才能不斷查缺補漏,不斷提升學習效果。而半數的大學生學習時基本不做學習評價,是比較糟糕的情況。
三、 大學生自主意識和能力提升策略
(一) 學生自我提升
1. 自覺意識
學生應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自覺意識,樹立自己新型的學習觀,不只將增強自己的文化知識作為自己的學習目標,還要從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活上下工夫,將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的一切問題納入學習的范圍,以時刻提醒自己不斷學習;當遇到問題時,主動尋求答案,多與老師和同學等進行溝通與交流,多思考,多從網絡上去學習。
2. 學習計劃
學習計劃是自主學習的重要環節,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可以提升學習效率。學生可以從學習目標、學習步驟實施、學習時間安排上進行總體規劃,并且不斷監督評價和優化學習計劃,以提升自主學習效果。
3. 學習動機
學習后,人才能工作,是因為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可以在工作中應用,但學習不只是為了工作,如果如此,是否有了相應的知識和技能,有了工作就不需要學習?顯然,答案是否定的。朗格朗認為,一個人有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便可以終身應付自如的觀念已經過時,所以,大學生在學習中應樹立終生學習理念,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以自己的興趣為導向,不斷學習、深入研究。
4. 學以致用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所以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也是知識建構的過程。大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應在新的知識形成的基礎上,對舊的知識進行復習和重組,在學習新的知識的同時,將其他知識聯系起來,對所學的知識不斷探索,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5. 自我評價
評價是學習過程中的關鍵環節,通過評價,能夠得到自己的學習效果,發現自己的不足。大學生可以定時的進行自我評價,從學習態度、學習計劃實施、學習方法策略、學習效果等進行自我評價,發揚自己的長處,修正自己的不足。
(二) 教師的幫助和支持
教師是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因素。教師對學生學習中的幫助和支持,能促使學生保持持久學習的內驅動力。學生的自主學習仍然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 教師的教學創新
本科教學中對教師教學技巧的要求較高。高校應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允許學生出現思維與表達的差異,給予學生失誤和糾正的機會,給予學生重復和自我提高的時間,給予學生充分展示和表現自我的機會;充分喚醒學生潛能,將教學與學生日常生活認知結合起來,變指令性操作向自主性探索轉化,讓學生參與工作實踐,啟迪學生思維,在各種思維實踐中感受成功的喜悅,產生學習和思考的欲望,讓學生更多的在探究中學會如何自主學習。
2. 教師的能力提升
教師自身的信息素養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的前提,教師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才能在教學中潛移默化的促進學生學習的提升。教師在同一環境中長期工作,容易被習慣和主觀偏見束縛,思想將會僵化、知識將會落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增強知識儲備、更新方法和技巧、保持新鮮的思想、彌補并完善教師自我知識體系和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信軍.淺議遠程學習者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J].中國遠程教育,2004(21):33-35.
[2] 劉電芝.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 焦會芬.淺談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J].中國電化教育,2003.